《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1》-精选课件(公开PPT)

上传人:zhuma****mei1 文档编号:136502886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1》-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1》-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1》-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1》-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1》-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1》-精选课件(公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1》-精选课件(公开PPT)(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优化抗菌治疗策略,临床药理学讲座,Optimal antibiotic therapy strategies,主要内容,抗菌药物的历史发展 抗菌药物抗菌机制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一、抗菌药物的辉煌发展史,抗菌药物的发现和使用是20世纪医学史上的重大进步,杰出人物,S. A. Waksman,A. Fleming,青霉素与二战,1928年弗莱明发明青霉素,1941年上市,标志着人类进入抗生素时代,人工合成抗菌药,20世纪30年代,磺胺类药物用于临床 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 细菌性传染疾病得到控制,SD,SMZ,抗菌药物 “发展史”,

2、1929年:发现青霉素 1940年:分离提纯青霉素G成功 1944年:链霉素问世,用于结核病治疗 1948年:进入“广谱抗生素”时代(发现金霉素) 1952年:红霉素问世 6070年代以来:抗生素发展的“黄金年代”,常用抗菌药物分类,(一)抗生素 antibiotics 对某些微生物有杀灭、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产物,-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氯霉素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常用抗菌药物分类,(二)合成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 磺胺类抗菌药 甲氧苄啶 硝基呋喃类 硝基咪唑类,二、抗菌药物基本抗菌机制,干扰病原体生化代谢,影响

3、其结构和功能,(一)常用术语,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Antibacterial spectrum 窄谱: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对多类细菌有效,甚至包括非细菌病原微生物,常用术语,抗菌活性:药物杀灭或抑制致病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体外培养细菌24h后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能使培养基内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常用术语,抗生素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抗生素

4、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抗菌药浓度,接触期维持时间,延长PAE,增强抗菌效果,(二)抗菌药物基本抗菌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影响细菌核酸代谢 影响细菌叶酸代谢,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胞浆内,胞浆膜,细胞膜外,N-乙酰胞壁酸前体,N-乙酰胞壁酸,N-乙酰胞壁酸 五肽复合物,直链十肽 二糖复合物,肽聚糖,磷霉素,环 丝 氨 酸,万 古 霉 素,杆 菌 肽,-内酰胺类,转肽酶,X,X,X,X,X,细菌细胞壁,G+菌,G-菌,2.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离子吸附作用,结合真菌胞质膜麦角固醇,咪唑类抗真菌

5、药,抑制真菌麦角固醇合成,胞质膜通透性增加菌体内物质外漏细菌死亡,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3.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合成场所:细菌核糖体 合成过程:起始、延伸、终止,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氨基糖苷类,4.影响细菌核酸代谢,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 利福平抑制RNA聚合酶,DNA,RNA,Protein,DNA,复制,X,转录,翻译,X,5.影响细菌叶酸代谢,L-谷氨酸,二氢蝶啶,对氨苯甲酸,二氢叶酸 合成酶,二氢叶酸,二氢叶酸 还原酶,四氢叶酸,核酸合成,磺胺类抗菌药,甲氧苄啶 (TMP),抗菌优:每片含 SMZ 0.4g、TMP 0.08g,磺胺类抗菌机制

6、,PABA,磺胺,抗菌机制总结,胞浆膜,细胞质,细胞壁,抑制细胞壁合成,影响胞浆膜通透性,抑制蛋白质合成,影响DNA合成,影响RNA合成,影响叶酸代谢,(三)细菌耐药性,耐药性 bacterial resistance 又称抗药性 病原体(包括细菌、寄生虫、恶性肿瘤细胞等)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的现象 分类,固有耐药性 intrinsic resistance,获得耐药性 acquired resistance,细菌获得性耐药如何产生?,1.细菌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 水解酶:如 -内酰胺酶 青霉素型:水解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型:水解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 合成酶(钝化酶):乙酰化酶、磷酸化酶等 将相应的

7、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失活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细菌获得性耐药如何产生?,2.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3.菌体内有效药物浓度降低 4.细菌改变代谢途径,增加靶蛋白的数量,生成新的耐药靶蛋白,改变靶蛋白结构,改变细菌外膜的通透性,增强细菌的药物流出系统,细菌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细菌为什么耐药?,细菌产生抗生物质,细菌自我保护(抗生现象),提取并制成抗生素,发挥抗菌作用,治疗细菌感染,细菌适应性改变,以求生存,对所接触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开发新抗生素,细菌不断受到选择压力,细菌不断发生基因突变,发展耐药性,抗生素与细菌不断在新基础上相互作用,细菌发展为 高耐药菌与多重耐药菌,三、抗菌药物的合

8、理应用,优化抗菌治疗策略,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一)合理应用抗菌药的必然性 (二)合理用药的目的和原则 (三)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四)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一)合理应用抗菌药的必然性,“抗生素时代”已经结束 感染性疾病面临新局面: 新出现的感染(无药可治) 已经控制的感染“死灰复燃” 细菌耐药及多重耐药,抗菌药物滥用误区,1)抗菌药等同于消炎退热药 2)抗菌药可预防所有感染 3)新、贵品种的疗效优于老、廉品种 4)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动辄23种联用 5)轻易采用静脉给药(大多数情况口服即可),我国的现状,中国是滥用抗菌药物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抗菌药是国内耗量最大的药物 抗菌药占门诊处方量的2

9、4%以上,比例最大 住院患者79应用了1种或1种以上抗菌药 根据药敏试验而选择的只占14,抗菌药物滥用后果,耐药性,二重感染,过敏反应,感染未有效控制,反而加重,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抗生素滥用,滥用抗菌药,(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首要目的:清除致病菌,恢复机体的功能 防止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减少和预防耐药 节约医疗费用,1.合理用药 rational drug use,合理用药的原则( 5R原则) Right Drug to the Right Patient in the Right Dose by the Right Route at the Right Time,2.优化抗菌

10、治疗,优化抗菌治疗的核心思想 1)提高初始治疗的成功率 2)在合适条件下缩短疗程 3)减少耐药,初始治疗即应使用足够广谱的抗生素,以覆盖所有可能的致病菌,优化抗菌治疗的原则(2RDM),(三)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1),在内科领域的预防性应用 风湿热复发的预防:长效青霉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SD、利福平 结核病的预防:异烟肼 泌尿道感染的预防:SMZ+TMP、氟喹诺酮类 新生儿眼炎:红霉素滴眼 疟疾的预防:乙胺嘧啶磺胺多辛,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2),在外科领域的预防性应用 清洁外科手术:不必常规应用抗菌药 非污染高危手术(植入人造器官等):应预防 不清洁外科手术:须预防 头孢菌素应用较多

11、开始麻醉时或作切口前半小时静脉给药 不超过48小时,(四)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 1.强调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1)抗菌谱 2)抗菌机制 3)耐药性,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4.综合制定治疗方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 5.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 6.强调个体化给药 每一种药物与每一位患者间的“适配度”,1.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主要指征:细菌性感染 次要指征: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所致感染 非应用指征:,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

12、微生物感染的证据 病毒性感染者,2.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药,需确定: 病原菌种类 药物敏感试验 危重患者,门诊病人:视情况而定,住院病人:必须,药物敏感试验,调整给药方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3.根据药物特点选药,“理想”药物 药效学:抗菌作用独特,对患者安全,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药动学:在感染部位药物浓度足够高,优化抗菌治疗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PK/PD)分析,方案,时间,浓度,组织体液,感染部位,毒理作用,抗菌作用,AUC,药动学 PK,药效学 PD,PK/PD,浓度时间曲线,效应浓度曲线,PK/PD的几个参数及意义,1) TMIC 即两次给药的时间间隔中血清抗菌浓度大

13、于MIC的时间 抗菌作用取决于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药物与细菌的接触时间,维持或延长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抗菌效果,用药方案:T MIC +PAE时间,时间依赖性抗菌药:,PK/PD的几个参数及意义,2) AUC/MIC 指抗菌药血清浓度曲线下面积(AUC)与该细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比值,time,concentration,峰浓度(Cmax),最小有效浓度,AUC,浓度依赖性抗菌药: 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提高Cmax与MIC的比值,每日用药一次,检测血药浓度,PK/PD,time,concentration,峰浓度(Cmax),最小有效浓度,TMIC,AUC/MIC,Cmax/M

14、IC,PAE,常用抗菌药的PK/PD分类,根据药动学特点选择抗菌药,1)根据药物吸收的程度和速率选药 轻、中度感染:口服易吸收的抗菌药 严重的感染:静脉给药 2)根据药物的分布特点选药 脑、脑膜 青霉素G、SD、第三代头孢 骨、骨髓 克林、林可、氧氟、环丙 肝、胆汁 大环内酯、第三代头孢、氨苄、利福平,根据药动学特点选择抗菌药,3)根据药物的排泄特点选药 泌尿道感染:主要以原形从肾排泄的药物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尿药浓度比血药浓度高数十倍以上 胆道感染:胆汁浓度较高的药物 大环内酯类、林可、克林、氨苄、第三代头孢等 可达血药浓度的数倍以上,4.综合制定治疗方案,1)给药剂量 较

15、大剂量(治疗剂量范围高限): 重症感染: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抗菌药物不易到达的部位:CNS感染等 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单纯性下尿路感染,4.综合制定治疗方案,2)给药途径 轻症感染: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 静脉给药口服给药 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高,易诱导细菌耐药性,4.综合制定治疗方案,3)给药次数 消除半衰期短者(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应一日多次给药 消除半衰期较长者(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一日给药一次 4)疗程 一般感染: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重症感染:较长的疗程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4.综合制定治疗方案,还需考虑患者方面的因素 1)年龄:儿童、老年人 2)性别:女性三期(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 3)遗传因素:高敏体质、低敏体质 4)病理情况:肝(肾)功能不良、低蛋白血症 5)精神心理因素,5.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联合用药的指征 1)原因不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严重细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4)须长期用药又易产生耐药性者 5)减少药物的毒性反应,联合用药注意事项,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理化性质、药效学、药动学之间的配伍禁忌与相互作用 抗菌谱一致的同一类药物,一般不作联用 作用机制(靶点)相似的药物不能合用 一般二药联合即可 应有明确的针对性,防止盲目的组合,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