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诗经二首》教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479918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诗经二首》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诗经二首》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诗经二首》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诗经二首》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诗经二首》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诗经二首》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诗经二首》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雎编 号课 题课 型编写人审核人时 间009关雎新授课一、教学目标: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表现手法。3把握正确的爱情观。二、教学重难点:1在诵读中体会诗中所表现的青年男女纯真美好的爱情。2理解兴的表现手法。3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本诗。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用主题设疑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有这样一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

2、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2导入后,以比赛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问题:诗经是什么的总称?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了?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二)学习新课1.整体感知(1)学生回忆诗歌朗读方法,师强调字音、节奏、感情。全班齐读。(2)师点评并范读,要求:边听边思考诗歌内容,试用一句话概括。(3)指名回答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样的波动?(4)把握主人公的情感波动后,请一位同学把诗歌读一遍,注意朗读的语调,读出情感和意境。2.研讨探究(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的追求、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梦中

3、求得的喜悦。爱恋A读第一节,同桌之间进行情景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B品采荇女的几个关于采摘的动作的词:流、采、芼;理解词意并进行动作模拟。C情景想象:想象诗中君子第一次见到采荇女的情景?相思A采荇菜的女子优雅的姿态,让君子怎样了?B理解“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感受君子的心情。C讨论:这位女子值得君子苦闷、痛苦吗?(对古代青年男女纯真美好的爱情的理解)D小结梦幻读最后两节,思考:君子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表现手法。A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先写景再写人,这是诗经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手法,叫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简介:板书赋:直接地

4、陈述铺叙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B本文除了采用表现手法之外还用了双声(例辗转,声母同)和叠韵(例窈窕,韵母同)的连绵词、反复C作用:(三)在理解的基础上试背本文。(四)小结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作品永恒歌诵的主题。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五)作业:A背诵并默写本文;B写一个美丽的瞬间情景或摘抄一首你喜欢的爱情诗(歌曲)。教学反思:编 号课 题

5、课 型编写人审核人时 间010蒹葭新授课韩增军倪学柱2012.9.17一、教学目标:1理解蒹葭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2在反复诵读与欣赏中体会诗歌独有的美。3了解诗歌重章叠句的手法,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自己的解读。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蒹葭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2在反复诵读与欣赏中体会内涵的意蕴美和朦胧美。3了解诗歌重章叠句的手法,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自己的解读。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最早被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儒家把它奉为经典,就被称为诗经。因为古人认为经过诗经的教化,可以使人“

6、温柔敦厚”。现在我们一起诵读诗经中抒情诗蒹葭,共同体会其中的无穷魅力。(二)诵读诗文,读出诗韵美1先请同学们认真地诵读,注意字音和节奏。(听了一遍朗读,看看还有没有读不准的字音或者不理解的词、句?请提出来)2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大声地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节奏,还要读出韵味。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自由地大声地陶醉地自我诵朗,要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诗的美读出来,至少读两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等一会我们请一些同学来读给全班同学听。现在开始。4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同学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地听,看看他什么地方读得好,什么地方还可以改进?(同学诵读,同学点评

7、。点评时要求说出理由。教师适时地进行诵读指导,注意这首诗歌的特点,请同学说出这首诗的特点,以及应该如何处理朗读)教师点拨:每一首诗的朗诵都要结合这首诗的特点,大家觉得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诗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短促。这首诗是民间诗歌,是劳动人民创作并流传的。为了容易记忆,便于传播,在结构上就形成了重章叠句的格式。所谓重章,就是指一首诗由若干章组成,而各章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叹,形成回旋跌宕的效果。当然在这种重复中还是有变化的,往往在反复咏叹中内容上、情感上是逐层推进的,从而更加突出主题。5再次全班同学共同吟诵这首诗,要求读出这首诗特有的节奏美、

8、韵律美、重章叠句的美。(三)深入诗文,品出意蕴美1事实上,诗歌要读出味道来,最重要的还是要读出感情。这首诗到底向我们传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再一次来聆听诵读,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尽情的想象,看看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听两遍。2听朗读两遍。3在听读欣赏的时候,老师观察到同学们已经深深地沉浸在了蒹葭的世界中了。我想请同学说说你此刻对这首诗的感受或理解。(同学谈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根据内容判断: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清晨、秋季)引导学生抓住这两个关键的元素。教师总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歌把我们带进了深秋季节。深秋的景色自有一份不能割舍的悠远与悲怆。这

9、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忧郁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渲染了妙不可言的意境。(齐读诗歌)4带着这种感受与理解,老师想请同学再次来朗读这首诗,希望在你的朗读中让我们听出你对这首诗的的解读。(教师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我想,真正美的诗歌,就是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能和作品产生极大的共鸣。但是我们又有遗憾,无论欣赏谁的朗读,谁的解读,我们都会感到我们无法完全把心中感受到的那份美,那种特有的意境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5 研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魅力,我认为还是诗歌中的“伊人”实在为我们留出了太多的想象空间。那么,诗中的“伊人”究竟美在哪里?诗人是如何传达出这种美的?要求学生从文本的词句

10、、手法角度的分析中来读出这种美。教师总结:全诗营造了特有的意境美、朦胧美。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伊人在水的那方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及,主人公上下追寻,欲罢不能,历经艰辛,可是伊人只是“宛在”,觅之无踪。诗人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的主观情愫,以及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诗人恰当的设置了作者,诗,读者的审美距离。诗人把伊人放在距离自己较远的位置上,恰到好处,让伊人在特定的情景中体现出一种朦胧美。这种美吸引着诗人也吸引着读者,让读者的心随诗人的思绪的起伏而起伏,也去惆怅,痛苦和冲动。5全诗还显得特别空灵悠远,它非但没有具体的事件,甚至连主人公是男性抑或是女性都难确指

11、。正是这朦胧而抽象的美,让历代文人对这首诗有着不同的解读。 大多数人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叙写了热恋者寻找意中人的情景,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也有人认为,“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正反映了人类内心存在的一组矛盾,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更有甚者认为它是讽刺诗,怀人诗等,对于这首诗歌的多义解读,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做进一步的研读。(四)吟唱,诵出自我心中的美(五)拓展了解,体会诗歌的影响力诗经作为古典诗歌的源头,对后世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原作成为不朽之作,甚至受它影响的作品也成为了经典。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

12、摇落的情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多少受了蒹葭诗的影响。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不仅如此,它创造的 “秋水伊人”的形象,不但成为文学典故,而且常被后人翻新运用。曹植所作的洛神赋正是这种对梦中情人可望不可及故事的翻版。到了当代,女作家琼瑶由此诗重新演绎的歌曲在水一方的歌词,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诗经的魅力。老师想告诉同学们的是,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在我们欣赏后世之作的时候,不要忘了它的源头,最原汁原味的还在原诗。(六)作业1著名作家张恨水的小说金粉世家,被拍成电视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镜头,老师教学生念蒹葭,原文本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但在剧中却被朗诵成“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这是琼瑶为邓丽君名曲在水一方谱写的歌词。类似这样的错误,在影视剧里出现得比较多。对于这样的现象,你有何感想,作何评价?2用学到的方法,熟读蒹葭,直至成诵。教学反思: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