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doc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6472483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整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年整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0年整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0年整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整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整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背景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科学教学的改革是其中心内容之一。各国对科学教育的改革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进展是革命性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简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

2、的相互联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21课程性质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什么是科学素养?标准(以下简称)给它下了这样的定义: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有

3、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而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22课程理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对象问题。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小学生。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公平性);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材施教)。2、学生观问题。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经验需要)例如,美国

4、教师教学运动小车研究怎样快或慢一点?(经验概念化提升发展)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3、学习方式问题。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知识不是给予的,知识是生成的。例如热对流的教学,围绕液体中有没有这种现象让学生探究,怎样把冷水、热水分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他们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4、内容选择问题。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

5、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趋势、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内容,并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5、课程资源问题。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教材不是圣经,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提供教师、学生更大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信息社会更具开放性。6、评价问题。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指标是多元的;方法是多样的;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等)。23课程目标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6、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24课程设计思路本标准对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以结构框图的形式给出了各目标领域知识展开的主要线索与相互关系,使整个内容标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对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性的认识,便于教材编写者与教师按不同的主线或思路,设计与编排教学内容。25课程实施建议

7、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还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以及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备,标准在这些方面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积极的建议。(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分三个领域(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知识)、五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展开。本标准将三至六年级的科学课程作为整个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具体内容标准所表述的是小学毕业时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并不再划分年级或年段,这样给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更大的创造空间。标准在选取知识内容时遵循以下原则:

8、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克隆、纳米技术,材料,信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符合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标准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促进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提高的良好愿望出发,在结构、内容、体例、表述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具体体现这样几个特点:1、前瞻性标准吸收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级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经验,同时,融入我国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的改革理念和思路,使科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考虑到我国学校存在的实际差距与教师状况,对前瞻性做了适当的限制,保持在扩大教师可以实现

9、的水平上。2、系统性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标准不仅给出了目标、具体内容要求与一般的教学建议,而且对这门学科的改革理念、课堂教学实施、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的思路与设计原则、教师撰写要求与队伍建设、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科学教室的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并提出了有关的建议。因此,他对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价值不仅表现为对教学结果的规定性,而且对取得这些结果的方法、策略、条件、过程等方面都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的指导意见。3、时代性标准十分重视在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确定科学地位,提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在当前知

10、识经济初现端倪、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对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4、灵活性作为课程标准,既要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明确的目标与具体的内容要求,使他们知道通过该学科的教学,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目标,但又不能把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定得过死,束缚他们的创造性。标准较好的把握了目标的规定与过程的灵活性。对目标,以学生为第一人称,讲述他们通过学习必须学会或达到的程度;过程,我们则以建议的方式既给教师如何实

11、现目标提供启示或范例,又允许并鼓励教师开发创造更有效的实施方法和途径,给他们实施标准较大的灵活性。5、可操作性标准不仅在叙述上注意了小学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尽可能使用他们熟悉的、可接受的语言,把话讲具体,做到通俗易懂,而且还列举了许多生动的实例,帮助教师了结冰举一反三,增强了可操作性。(五)从“自然大纲”到“科学标准”的变迁。科学课程标准语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相比,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课程定位上倡导了科学素养的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什么是科学素养?标准研制核心组给它下了这样的定义: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

12、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标准所倡导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包含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有四个:一是科学知识与技能,二是科学方法与能力,三是科学行为与习惯,四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最核心部分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中间部分是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最外围部分是科学行为与习惯。这是关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定位问题。我们仔细地回顾一下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这次把自然课程改为科学课程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实质性的飞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感受到其中的变化:首先,“从自然到科学”,可以理解为

13、从自然教学大纲发展为课程标准,这是一种进步。过去的大纲很抽象、很简略,标准与之相比则具体多了,而且操作性强,这一点看到标准的人都有共识;其次,“从自然到科学”,还可以这样理解:自然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其更多的是注重知识本身,但科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本身,它还包含了我们人类的一种求知活动。科学这个概念比自然内涵更丰富,它涵盖了科学素养的各个层面,这是一种发展;第三,“从自然到科学”,较好地诠释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教育),代表了当今世界理科教育的发展方向:趋向综合、强调融合、重视高新技术、注重能力,这是一种突破。伴随着标准出台的一系列新的科学教材也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14、,很好地体现了课程定位。它们都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整套教材的整体性,综合发挥教材的整体育人功能;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重视教材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因材施教,使教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2、在教学行为上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是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是学和做的,而不是教的。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学生应该是科学学习的主角,教师仅仅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教师和学生有着互补的责任。教师负责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标准中强调的探

15、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因此,在教学行为上,教师应确立“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观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科学、做科学,这样,或许会激活孩子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3、在学习方式上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式学习,看重的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一句话,看重的是过程。这同时也意味着把知识的系统性、学生对知识的复现率以及相当多的时间当作代价去付出,因为探究式学习最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还一无所获。这岂不是效率低下?是的,大工业生产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共性就是讲效率,但要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效率。一册小学自然课本,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大概不用三个小时,记忆力强的学生就能将书中所有结论性的知识记住,然而,学生究竟能学到什么、能体验到什么呢?事实上,我们选择这些内容教学生掌握的真正意图,不在于这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