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试题苏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465543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绍兴市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试题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浙江省绍兴市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试题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浙江省绍兴市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试题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浙江省绍兴市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试题苏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浙江省绍兴市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试题苏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绍兴市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试题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绍兴市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试题苏教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绍兴一中分校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一、语言文字应用(每题3分,共2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灰烬(jng) 遒劲(qi) 怪癖(p) 按捺不住(ni)B句读(du) 慰藉(ji) 饿殍(pio) 铩羽而归(sh) C静谧(m) 矫饰(jio) 翘首(qio) 悄无声息(qio)D诳语(kung) 愀然(ji) 瘴气(zhng) 什刹海(sh)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奈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盖莫能外。B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

2、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蜇居异境。C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D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霄等热闹的节期。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句是( )A社会上有少数人爱传播小道消息,他们把不经之谈猎奇为新闻,甚至把谣言也加以扩散。B当代文坛颇不景气,想起唐宋诗词的成就,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C军训结束那天,我们举行队列表演,下午三时,操场上歌声嘹亮,沸反盈天,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D吴教授真不愧为丹青妙手,在他笔下,一幅画三下两下便一蹴而就了。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第八届全国

3、残运会的比赛项目、参赛人数及群众参与程度都比历届残运会多,规模宏大,盛况空前。B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个人都会在其中寻觅并体验到他自己。C这个班级的40多位同学,由于学习程度不一,努力情况不一,他们的学习成绩差异十分悬殊。D国际油价l0月15日大幅下跌,纽约市场油价跌破每桶75美元以下,当天,欧佩克再次调低了明年国际市场原油需求的预期。5. 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的思想愈深刻,我们的感受愈丰富,我们的情感愈细腻,我们借以表达思想、感受和情怀的语汇就愈需要丰富。内心的丰富会表现为语言的丰富,我们词汇的丰富和新颖(新锐),也就在一定的

4、意义上意味着我们思想的丰富和新锐。我们可以通过对语言的锤炼来提升我们思想的品质。因为, 。A. 锤炼思想其实就是锤炼语言 B.我们要锤炼思想,也要锤炼语言C.我们要锤炼语言,也要锤炼思想 D. 锤炼语言其实就是锤炼思想 6.下列对有关课文内容理解和艺术手法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上阕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充满生机的秋景图;下阕以抒情为主,通过对青年时期学习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青年革命者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B、荀子文章长于说理,善用比喻,如劝学,撷取了大量来自生活的常见事物和现象设喻,再辅以正反对比,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学习对于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C、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对故

5、乡的内涵做了明确的界定:故乡就是你的出生地,就是你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就是你亲人所在的地方,故乡必须浸泡着你的血、泪与汗水。D、在想北平中,老舍先生说“我真爱北平”,可他又反复强调自己的这份爱是“说不出”的,于是他另辟蹊径,将故乡北平喻为母亲,以最质朴的语言,最细腻的生活细节来体现对故乡的怀想,情感真挚、深切。7.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3分) 理想是帆,带起前进的船;理想是船,驶向憧憬的海;理想是海,载向遥远的彼岸。 理想 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8-10题。(共8分)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

6、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

7、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8.第段文字描绘出一幅微雨寒村图,作者以怎样的心情写出了江南的迷人冬景?(2分) 9.段中,“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

8、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说说运用的修辞方法并简析其作用。(3分) 10.这两段写江南的雨雪,并没有作过多的实景描绘,说说作者写法上的特点。(3分) (二)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1-14题。(共18分)红叶归处是秋风查干 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看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

9、,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能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那些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 有一

10、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

11、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

12、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中国作家,有删改)11文章第段说:“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有哪些“哲理的思考”,分条简要概括,写出其中的两点。(4分) 12文章在第段和第段两次写到钟声,分析这两处钟声描写对主题表达的作用。(4分) 13文章第段说:“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句中的“灰”和“红”各意味着什么?(4分) 14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这种表述看似矛盾,如何理解作者这样的变化?(6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23分)(一)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15-18题(10分,选择题每题2分)。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