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战略管理)新闻兵法——相关策略分析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441583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战略管理)新闻兵法——相关策略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20年(战略管理)新闻兵法——相关策略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20年(战略管理)新闻兵法——相关策略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20年(战略管理)新闻兵法——相关策略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20年(战略管理)新闻兵法——相关策略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战略管理)新闻兵法——相关策略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战略管理)新闻兵法——相关策略分析(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战略管理)新闻兵法相关策略分析新聞兵法:記實避禍的策略分析陳順孝輔大新聞傳播學系講師摘要本論文以兵法理論,分析記者報導強勢者負面新聞時採取的記實避禍策略。筆者從記者角度進行情境分析、對手分析、自我分析、對策分析,結果發現:壹、講關係、重面子、迷信文字的華人社會,潛藏壹個人倫報導傳統。人倫報導要求為尊者諱、為親者隱,與當代講求人人平等、據實呈現的客觀報導迥然不同。記者身處人倫報導的文化氛圍、又不時面對強勢的尊者親者(如政治強人、黑道大哥、媒體老闆)威脅利誘,經常陷入記實抑或避禍的兩難。二、強勢者為了權位和面子而干預新聞,不僅不許記者報導其逞兇貪腐的消息,也不容媒體出現他們不願曝光、不愛聽聞的訊

2、息,以及觸犯禁忌的字詞。強勢者操控記者的主要策略有四:壹是編織霸權論述來教化記者;二是管制媒體的所有權和人事權;三是監視記者防範其出軌;四是獎賞與懲罰。三、記者報導強勢者的負面新聞,是以弱擊強的危險行動,必須運用採訪和寫作智能,陽奉陰違、遠交近攻、避實擊虛,才能兼顧記實理想與避禍現實。記者的主要策略有四:壹是婉轉、二是暗鬥、三是奇襲、四是借力,前兩者主要運用寫作智能、後兩者主要運用採訪智能。四、記者面對強勢者的威脅時,通常先評估強勢者的權勢與弱點、情境中的威脅和機會、自身的優勢與劣勢,釐清處境、界定問題,然後才擬定策略、採取行動。因此,研究新聞建構,不能只见表面的報導行動,而必須將行動置於文化

3、、社會和工作環境脈絡中,進行動態分析。壹、 導論壹九九四年初,廿四名台灣旅客在大陸千島湖遭劫殺,中共卻在案發初期堅稱是單純船難,只許家屬前去料理後事,不准台灣記者到現場採訪。台灣記者為了發掘真相,只好喬裝家屬潛入大陸,電視台記者偷拍影片,委託旅客送回台灣,報社記者則以報平安為由,每天打電話回台報告採訪所得,由專人改寫成新聞稿,匿名刊出,壹家晚報更由採訪主任執筆改寫成家屬日記連載。其間,中共發現異狀,對身份可疑的家屬展開嚴密監視,還壹度拘留中視記者李錦華,所幸,在正牌家屬的掩護下,多數記者都能有驚無險、圓滿完成揭露真相的任務;不久之後,中共終於承認此事不是意外而是劫殺(黃泊川,1994;趙雅芬,

4、1994;李秀姬,1994)。壹九九六年前後,台灣某知名航空X公司發生飛安事故,壹家大報記者獨家獲知消息後,立即撰稿報導,不料稿件被上司扣了兩天沒發表,記者非常生氣,推斷報社害怕失去航空X公司廣告,決意封殺這則新聞,於是把消息透露給壹位熟識的電視台記者,藉由電視報導揭發這個事件。另壹位記者曾在壹九九壹年揭發總統府和國防部租用非法交通車的弊案,他說他的報社立場開明,但總編輯處事圓滑,常常在權勢者的關說下管制新聞,因此,當他發掘弊案時就利用總編輯休假的時機發稿(註註:本段兩個案例,均摘自筆者和專家生手研究群對報社記者所做的訪談紀錄。 )。壹九九八年年底,天道盟精神領袖羅福助連任立委成功,壹家大報分

5、析其勝選原因時,不直接寫他的幫派背景,而僅含蓄的說他沒有政黨、政團,卻照樣有另類組織能够發揮(林松青,1998)。在此之前數年,台南最大幫派東門幫老大,遭仇家開槍擊斃,記者在報導時,也是欲說還休,不寫東門幫老大某某某被槍擊而寫台南地方聞人某某某被槍擊,壹位記者透露箇中玄妙:在地方上很多黑道份子都很要面子,他們在地方上都是地方仕紳,不叫幫派老大,公開寫他是某幫老大他們會找你麻煩(註註:本案例也摘自筆者和專家生手研究群對報社記者所做的訪談紀錄。)。這些案例,反映新聞工作真實而複雜的壹面。在第壹段的案例中,記者與上司合作,以化身採訪、匿名報導突破政治強權的新聞封鎖;第二段的記者利用組織內部空隙和外部

6、通路,破解上司的新聞管制;第三段的記者則運用文字技巧給黑道大哥面子,換取安全報導新聞的裡子。這些實例顯示:記者是在複雜的社會情境下工作的,新聞的產製不是單純如鏡子般反映(reflection)事件形貌,而是記者運用採訪寫作智能,與情境中各股勢力折衝、妥協的動態建構(construction)過程(註註:對於新聞報導與社會真實的關係,主要有反映論和建構論兩派看法。傳統新聞學傾向反映論,認為媒體可以像鏡子一樣,經由準確的表達方式,忠實反映出客觀真實;建構論者則認為客觀真實不可知,媒體並非被動的反映社會狀況,而是從無數紛雜零碎的社會事件中,主動地挑選、重組、編排資訊;建構論者強調各種社會組織對真實有

7、不同的詮釋角度,並且互相爭取對社會意義建構的獨佔性(翁秀琪等,1997;臧國仁,1998;張錦華,1994;林芳玫,1996;另可參考Tuchman,1972、1978;Staab,1990)。);以報導事實為職志的記者,在有權有勢有力者的脅迫下,為了避免遭報復,往往不敢直言不諱,而必須迂回曲折地在記實理想與避禍現實間尋求平衡點,既要設法讓讀者见懂、又要設法不觸怒權勢者,筆者把這種報導方式,稱為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筆者曾任報社編輯六年多,親身處理過千島湖事件,以及許多牽涉政治強人、黑道大哥、媒體負責人等強勢者(註註:強勢者是指權勢大於記者、常以合法或非法手段,要求記者依其意志行事的新聞當事人。

8、如政治強人、黑道大哥和媒體老闆等。筆者將在第四節對手分析中詳加討論。)的敏感新聞,經常使用記實避禍策略,深知這種策略在台灣新聞界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卻驚訝未在新聞教科書、媒體編採手冊上見到相關討論,筆者認為這是新聞理論研究和實務訓練上的重大疏漏,有必要加以補足。壹九九五年,筆者加入鍾蔚文教授領導的專家生手研究群(註註:專家生手研究群以研究新聞工作的知識基礎、新聞專家能力的特質為宗旨。主要成員包括鍾蔚文、臧國仁、陳百齡、張文強、陳憶寧、李慧馨等教授和筆者,以及多位碩博士班研究生。),開始進行記實避禍研究,先後完成六篇相關論文,為新聞建構研究拋磚引玉(陳順孝,1996、1999、2000a、2000

9、b;陳順孝與康永欽,1998;陳順孝與譚士屏,1999)。在六年實務經驗和六年學術歷練中,尤其在與研究群同仁的切磋琢磨中,筆者逐漸理解到:新聞工作是壹個解決問題(problemsolving)的過程,而記實避禍,則是解決兩難問題的過程;這個動態過程有三大特徵:壹、記者的工作能力,通常顯現於與情境的互動,也就是在瞬息萬變的情境中,隨機應變、合縱連橫的能力;二、記者工作中所使用的知識,大部分屬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默識(tacitknowledge),這些知識連記者本人都習焉不察;三、新聞知識有其獨特性,其他領域的專家研究結論,未必能用來解釋複雜多變的新聞工作(鍾蔚文等,2000)。為了發展能夠解

10、釋新聞實戰現象的理論、早日將記者的默識化為明識,本論文將在上述研究基礎上,進壹步援引以孫子兵法為首的華人策略理論,嘗試建立記實避禍的分析架構,藉以進行更有系統的新聞建構研究。以華人策略理論來分析新聞建構,原因有三:壹、策略理論探討如何以最佳方法達成目標,重視情境的多變性、目標的多重性,強調合縱連橫、避實擊虛,與記實避禍研究的實戰取向壹致;二、策略理論自孫子兵法以下,經過二千五百多來的研究與實戰驗證,已發展成壹套理論與實務兼備的知識體系,借重這套相當成熟的知識體系,有助於深化記實避禍研究;三、策略,包括孫子兵法及其衍生的三十六計,已經變成壹般華人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在日常生活的語言行動中廣泛使用

11、,成為華人社會文化的重要部份(黃光國,1995:367-371;喬健,1988a、1988b),從策略角度研究新聞報導,最能掌握華人社會互動的動態樣貌,發展在地的理論。本論文將先探討策略的意義及其理論意涵,從而建立壹套記實避禍的分析架構,再根據新聞傳播理論與實務文獻,以及筆者和專家生手研究群過去六年的研究成果(陳順孝,1996、1999、2000a、2000b;陳順孝與康永欽,1997、1998;陳順孝與譚士屏,1999;鍾蔚文等,1996、1997、1998;Chungetal.1998),對記實避禍理論架構的各個面向,進行細部的分析和闡釋。貳、 報導策略的分析架構要研究記實避禍策略,須先瞭

12、解策略的意義和內涵。策略(strategy)又稱戰略、謀略、智略、智謀、權謀,原是軍事用語,意指將軍的作戰藝術。擴大來见,策略是指在特定情境下,為了達成目標所採取的最佳方法和途徑(吳思華,1996;勝雅律,1994:2,16-18;vanDijk&Kintsch,1983;徐作聖,1999:9;鈕先鍾,1998:11-43)。策略很可能起源於原始狩獵時代,是人類為了避開敵人並獲取獵物所發展出的智能(勝雅律,1994:18)。在中國,策略的歷史能够追溯到華人始祖黃帝身上:相傳在西元前二六四年時,黃帝以劣勢的兵力與南方蠻族蚩尤交戰,計誘蚩尤到中原北部涿鹿之野,乘冬春季節大風黃沙陰霾瀰天之際,壹舉將

13、其擊滅,以策略開啟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與文化(杜陵,1993:8)。到了西元前五百年,孫子兵法成書後,策略進壹步發展成壹門學問(鈕先鍾,1996)。壹、孫子兵法的策略思想孫子兵法由孫武在春秋時代末期寫成,是全球現存最早的策略理論著作。全書十三篇,前三篇談大戰略(計、作戰、謀攻),第四到六篇談戰爭藝術(形、勢、虛實),第七到十二篇談戰術(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最後壹篇談情報(用間),體大思精,被推崇為世界第壹的戰略思想(註註:例如:以色列戰略學家克理費德說:在所有一切戰爭研究著作中,孫子是最好,而克勞塞維茨則屈居第二(鈕先鍾,1996:215)。)。孫子的策略理論以自保全勝為目標,在

14、決策分析時講求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在策略行動上強調避實擊虛、因敵制勝。壹、策略目標:自保全勝、不戰屈敵:孫子以自保全勝、安國全軍作為戰略目標,為此提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主張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希望儘可能避免直接動武,而以謀略和外交取勝;既要擊敗對方又要避免彼此損傷,以求自保而全勝。他認為這種勝利,雖然無奇、無名、無功,但比百戰百勝更高壹籌。謀攻篇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就是這個道理(吳仁傑,1996;鈕先鍾,1996:62,

15、280-282)。二、策略分析: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孫子認為,知是壹切戰法的先導和前提。作戰之前,壹定要先掌握敵我和環境的情報,做好分析研判工作,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形篇說:知吾卒之能够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能够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能够擊,而不知地形之不能够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己知彼,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計篇更提出校之以計,而索其情的觀念,也就是在分析情勢時,既要做量化的比較(校之以計),也要考量不能量化的因素(而索其情)(鈕先鍾,1996:63,74,275-279;Dixit&Nalebuff,1996:2;守屋洋,1995:3)。三、策略行動:避實擊虛、因敵制勝:在對陣策略上,孫子兵法以詭道為核心,講求隱身欺敵、伐謀伐交、避實擊虛、先發致人、出奇制勝。計篇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虛實篇說: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形人而我無形、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謀攻篇又說: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