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导则

上传人:木92****502 文档编号:136435557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6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导则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导则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导则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导则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导则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导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导则(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S29.240.01F10T/CEC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T/CECXXX-XXXX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Multi-energy Complementary Integrated Optimization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IV目 录目 录I前 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定义与缩略语24. 基本原则34.1.因地制宜34.2.源荷协同34.3.多方共赢34.4.可再生能源优先利用35. 多能互补系统模型35.1.适用范围35.2.类型35.3.选择方式45.

2、4.层次关系45.5.模型架构45.6.模型要求56. 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要求66.1.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流程66.2.规划设计方法66.3.多能互补系统运行技术要求66.4.多能互补控制系统技术要求77. 多能互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87.1.指标体系构成87.2.技术评价指标87.3.经济效益评价指标87.4.社会效益评价指标87.5.评价方法8附录 A(规范性附录)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流程10附录 B(规范性附录)符号说明11附录 C(规范性附录)指标计算公式12前 言本部分为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导则。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本部

3、分起草单位: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本部分为首次发布。本部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自广路二条一号。100761)15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导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多能互补系统模型、技术要求及多能互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本标准适用于以多能互补为特征的源-网-荷-储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评估。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T 14909 能量系统分析技术导则GB/T 15910热力输送系统节能监测GB/T 17522 微型水力发电设备基本技术要求GB 19577 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T 20513光伏

4、系统性能监测测量、数据交换和分析导则GB/T 21369 火力发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 23331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8751 企业能量平衡表编制方法 GB/Z 28805 能源系统需求开发的智能电网方法GB/T 30716 能量系统绩效评价通则GB/T 32128 海上风电场运行维护规程GB/T 33757.1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节能率第1部分:化石能源驱动系通GB/T 34129 微电网接入配电网测试规范GB 50366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T 50065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DL/T 476 电力系统实时

5、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DL/T 5137 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438 输变电工程经济评价导则DL/T 559 220kV75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DL/T 860.7420 电力企业自动化通信网络和系统 第7-420部分:基本通信结构 分布式能源逻辑节点DL 890.452 能量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接口(EMS-API)T/CEC 101.1 能源互联网 第1部分:总则T/CEC 106 微电网规划设计评价导则IEC 529 防护等级IEC 60870-5 远动设备及系统传输规约IEC 870-5-101 远动设备及系统传输现约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IEC 870-5-

6、102 电力系统中传输电能脉冲计数量配套标准IEC 870-5-103 远动设备及系统传输规约保护通信配套标准IEC 870-5-104 远动网络传输规约IEC TR63043 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预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多能互补 Multi-energy Complementary是指充分利用不同能源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时域、空域的差异,为满足能源需求、能源结构优化、能源系统稳定性及提高能源效率等目的,进行多种能源的耦合互补,实现多种能源供应及需求的互补。能源供应侧通常包括风、光、水、生物质、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燃气等清洁能源,也包括燃煤、石油等一次能源以及

7、余热、余压、煤气等可回收利用的能源;在能源需求侧通常包括燃气、电、蒸汽、冷水、热水、压缩空气、动力、氧氮氩等可供用户直接使用的能源或载能介质。3.2集成优化 Integrated Optimization指按等不同要求,以供需匹配为原则,将“源-网-荷-储”所涉及的各类能源设备、设施集中整合,构成一个有机的能源系统,并对系统配置或运行模式进行调整,使其能更好地满足安全、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要求。3.3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 Technical of Multi-energy Complementary Integrated Optimization采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能源,为用户同时提供多种能

8、源供应,或在多种能源间互动、协调,使得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能源供应、存储、利用达到较高的自平衡和自给率的技术。3.4多能互补系统 System of Multi-energy Complementary基于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构建的“源-网-荷-储”能源系统,也是能源互联网和微能源网的一种典型技术形态。3.5分布式能源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一种建在用户端的能源供应方式,可独立运行,也可并网运行,是以资源、环境效益最大化确定方式和容量的系统,将用户多种能源需求,以及资源配置状况进行系统整合优化,采用需求应对式设计和模块化配置的新型能源系统,是相对于集中供能的分散

9、式供能方式。3.6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系统 System for Energy-Supplying with Energy User Terminal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系统针对具有源荷一体特征的终端(单个或多个主体),根据其多种能源需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回收进行能源供应,以能源供应保障、用能成本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为目标,构建“源-网-荷-储”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系统。它是多能互补系统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3.7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 System of Multi-energy Complementary with Wind-power, Pho

10、tovoltaic Generation, Hydropower, Thermal Power and Stored Energy针对能源供应和负荷需求存在较大物理距离(不同地区),需要通过能源网络进行较长距离的跨区输送、调度,以及采用较大容量储能实现多能互补系统集成构建和优化。它是多能互补系统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4. 基本原则4.1.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资源条件、能源环保政策及用户需求,合理选择技术路线、系统配置和运行方式,根据高效、清洁、低碳、经济、安全等目标进行多能互补系统集成优化。4.2. 源荷协同根据用户或区域的各种用能需求进行“源-网-荷-储”各环节设备的优化配置,使得能源供应及配套

11、设施与用能需求有机匹配,并在运营阶段能有效根据用户负荷需求调整运行方式,根据优化目标进行“源-网-荷-储”协调控制。4.3. 多方共赢倡导多能互补系统各参与方的平等与协助,充分发掘和共同分享多能互补集成优化产生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效益。4.4. 可再生能源优先利用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合理配置供能系统,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供能。5. 多能互补系统模型5.1. 适用范围多能互补系统适用于具备多种能源供应、负荷相对集中的用能终端或区域。5.2. 类型多能互补系统可按空间维度划分为面向终端的一体化集成供能系统和面向较大空间范围内的风光水火储系统。5.3. 选择方式应根据不同对象的资源禀赋、能源需求和环境要

12、求等,特别是针对增量设施和存量资源,合理选择多能互补的类型,满足安全、可靠、灵活、经济的供能需求。5.4. 层次关系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与能量路由器、能量管理平台的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能量路由器是能源网络系统中的广义多端口网络节点,是构建能源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是支撑实现多能源融合和优化控制的执行设备;能量管理平台是构建能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平台,是多种能源信息的共享资源池,提供完备平台管理功能;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按照因地制宜、源荷协同、多方共赢的原则将“源-网-荷-储”在系统配置和运营管理等环节进行全生命周期的优化的方法和技术。按照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构建的综合能源系统即为多能互补系统,

13、多能互补系统的集成优化方法,特别是运营管理阶段的优化逻辑,是能量管理平台的核心功能;其优化功能的实现,是能量路由器的核心价值。多能互补系统的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图1 多能互补系统层次关系图5.5. 模型架构多能互补系统包括物理模型、信息模型、应用模型三个主要层次。如图2所示。图2 多能互补系统模型图多能互补集成优化,主要解决N种“源-网-荷-储”在N种要求和N种要求水平条件下的N种配置方案和N种运行方案中,确定“N”的方法和标准;在确定过程中,所涉及的设备设施、设计方法和优化模式等构成了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的技术体系。物理模型按照多能互补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等不同水平的要求

14、对于“源-网-荷-储”不同环节对进行选择、匹配,从而实现对多能互补系统的集成优化。物理模型应是能量管理平台的基础,信息模型和应用模型共同构成能量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要求。5.6. 模型要求5.6.1. 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应涵盖以能源供应设备/系统、能源网络、能源使用设备/系统为主组成的设施系统,以及在设施系统中传输的能源。物理模型应针对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用能现状,结合区域规划政策因素,将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传统能源以及余能余热结合构成多元能源供应系统,建立包括电网、热网、燃气网等能源网络,配置储能设备/系统,构成包括多元能源形式的“源-网-荷-储”物理模型。5.6.2. 信息模型信息模型是指实现在对物理模型有效感知、控制基础上的程序和数据。信息模型应包括信息监测、传输、数据分析、运行策略及运行控制等环节,以及涉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5.6.3. 应用模型应用模型应针对典型的能源结构、用户类型和政策条件,对物理系统和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配置,制定标准化运行模式。6. 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技术要求6.1. 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流程根据因地制宜、需供协同、多方共赢的原则,应对多能互补系统从规划设计、工程实施、生产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整体考虑,并对规划设计阶段、运行控制阶段进行重点优化。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流程见附录A6.2. 规划设计方法6.2.1. 基本思路按照能级对口、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