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边塞诗歌四首北师大版!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36424989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边塞诗歌四首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边塞诗歌四首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边塞诗歌四首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边塞诗歌四首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边塞诗歌四首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边塞诗歌四首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边塞诗歌四首北师大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边塞诗歌四首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背诵诗词,在朗读中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感受四首诗歌的景物描写与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尝试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读出诗歌特有的节奏与韵律,感受声韵美。2、收集边塞诗歌资料。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

2、诗情。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5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

3、、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边塞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关于凉州词从军行等相关音频资料。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记忆的大门,背诵一些你所积累的古诗词吧。二、整天感知。1

4、、学生自由读诗2遍。2、齐读。3、请你写出每首诗中描绘边塞之景的词或短语,并根据这些词和短语想象其情境,概括一下这些景带给你的感受。学生自主找出词与短语,并且做了标记,写出相关的感受。教师:如黄河、白云、高山、孤城;青海湖、长山、雪山、孤城、黄沙;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北风卷地、白草折、八月飞雪、百丈冰、愁云、红旗冻不翻。感受:旷远,凄寒。4、作者在诗中除了向我们展现边塞特有的风光外,每首诗还融入了怎样的情思?教师:守边将士艰苦的征战生活、浓重的思乡情、满腔的报国豪情;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友人的别离之情。5、教师介绍黄河的相关资料。 (1)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5、”(幻灯片导入)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正如诗人所说,(出示黄河图片)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它的流程长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它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因此人们称它为“母亲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写下壮丽的诗篇来赞美它,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黄河,去聆听黄河岸边的故事。(2)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为人慷慨,有大略,豪放不羁,

6、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3)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是流行于盛唐的一种曲调名,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他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诗人都写有凉州词。(4)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5)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

7、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6)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被誉为“诗佛”,他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三、自主学习:(1)解释诗歌中的重要词语: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度:经过。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

8、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远”一作“直”。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

9、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2)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学生归纳总结凉州词: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从军行: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使至塞上: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

10、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3)这三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四、合作探究: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

11、之频繁艰难。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3、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三、

12、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

13、十分洗炼、精道。 4、“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

14、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6、体会诗歌的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 点拨要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浩淼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五、总结归纳:三首诗歌都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流出作者的爱国之情。附件:达标练习: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

15、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 3、凉州词一个“怨”字,表达了他们此刻的心情。这里的“怨”指的是什么?谁在埋怨?埋怨什么?4、凉州词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的手法。5、凉州词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6、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首诗的意境。(2分)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了解边塞生活,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2、 以雪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从情出发,体会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