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专题38 巧识“词类活用”(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36422800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4.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专题38 巧识“词类活用”(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专题38 巧识“词类活用”(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专题38 巧识“词类活用”(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专题38 巧识“词类活用”(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专题38 巧识“词类活用”(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专题38 巧识“词类活用”(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专题38 巧识“词类活用”(解析word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38 巧识“词类活用”一、真题速递【2018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2、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

3、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答案】(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重点关注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根据上下文确定词句意义。采分点:(1)“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安阳亭西为之立祠”;“弦”为名词作动词,弹奏、奏乐;

4、“荐”,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为“祭祀、进献”。(2)“一岁”译为“一年”;“狱”为案件;“不过”古今异义,不超过;“文理”为条理。【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父亲名顺,安定太守。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

5、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地纠察鄙州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

6、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

7、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处所全部毁掉,只特别留下诏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自从王涣死了以后,皇帝连续下诏给三公令他们挑选洛阳令,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急切下令勃海任峻补任洛阳令。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吏,都各尽所能,纠察捉拿奸盗,一刻也没有空闲,一年断案,不过数十件,威风远超王涣,但条理不如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任上去世。 二、考点精讲(一)常见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活用为一般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名词名词。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句中的“籍”和“封

8、”原来都是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分别解释为“登记”和“查封”。数词作状语名词。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的“目”原来是名词,解释为“眼睛”;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递眼色”。能愿动词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原来是名词,解释为“刀刃”;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杀”。所名词。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句中的“罾”原来是名词,解释为“渔网”;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用渔网捕”。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语,而名词又处于谓语中心语的位置,那么这个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没有动词,我们就可以推断“军”应是动

9、词,“驻扎”的意思。(2)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句中的“翼”作“蔽”的状语,解释为“像翅膀一样”。表动作行为(或待人、接物)的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句中的“兄”作“事”的状语,解释为“像对待兄长一样”。表动作行为的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的“箕畚”作“运”的状语,解释为“用箕畚”。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如: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廷”作“见”的状语,解释为“在朝堂上”。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如: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句中的“北”作“还”的状语,解释为“向北方”。(3)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

10、且这个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翻译时应译成兼语式。如:宦士三百人于吴。(勾践灭吴)句中的“宦”用作动词,解释为“使担任官职”。(4)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也是名词必带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句中的“鄙”用作动词,解释为“当作边邑”。2动词的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明显地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句中的“继”用作名词,解释为“继承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使对象动词。如:若亡郑而有益于

11、君。(烛之武退秦师)句中的“亡”解释为“使灭亡”。(3)动词的为动用法。即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句中“死国”中的“死”解释为“为而死”。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等字或数词。如: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句中的“乏困”用作名词,解释为“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

12、列传)句中的“短”用作动词,解释为“陷害,说别人的坏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句中的“弱”用作动词,解释为“使弱小”。(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美”用作动词,解释为“认为美”。(二)如何确定词的活用准确理解这类词的含义,首先要切实把握各类活用现象的一般特点,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活用的词;其次用语法分析的方法确定

13、特定的词在句中所扮演的“角色”句子中的特定成分;最后确定其具体的含义。在“常态”下,名词多作主语、宾语,形容词多作状语、定语、谓语,动词多作谓语。如果一个词语出现在“非常态”的位置上,就要考虑它是否被活用了。主语和宾语位置主语和宾语一般都由名词、代词充当,当动词、形容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时,就活用了。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至”本来为动词,这里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就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到达的人”。又如“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幼”本为形容词,这里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就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小孩子”。谓语位置谓语通常情况下由动词来充当,当名词、形容

14、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时,就活用为动词了。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刃”为名词,出现在谓语位置上,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杀”。又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氓)中,“黄”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变黄”。再如“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中,“善”是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留侯张良”,故“善”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思是“友善,交好”,又“友善,交好”是一个“相互,相与”的词,故在具体语境中应翻译为“与友善”“与交好”。状语位置动词前的名词如果不是动作的发出者(主语),那就是动作的修饰语(状语)。名词处在动词前又不作主语,那么只能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

15、宴)中,名词“兄”并不作主语,在这里是动词“事”的修饰语,即活用为状语,意思是“像对待兄长的礼节一样”。思维链接三、考点精练1. 阅读下面的文段,解一解加点词的含义,想想它们在用法上有什么特点。郑遨传(节选)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1遨与李振故善善:2振后事梁贵显 事:3欲以禄遨,遨不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