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393030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政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政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教学目标:1、实践: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知识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特点(1)(2)(3)3、实践的基本形式:(1)(2)(3)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实践的过程:(2)获得认识的途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什么?)(1)(2)(3)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原因: (2)怎样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课内探究学案】【合作探究1】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

2、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率。直到1901年维也纳的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合作探究2】(辨析)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多数人的意见。 课堂有效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 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故实践是客观的 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

3、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 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 B、 C、 D、2. 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农民种地 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 工人做工 教师讲课 学生学习 经济体制改变 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 B、 C、 D、3、“行是知之始”这句话告诉我们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4.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 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

4、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5据报道:我国每年因棉铃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人民币。为此,抗虫棉的研究被列入高科技计划。科技工作者经过艰苦攻关,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研制成功,不喷农药降服棉铃虫成为现实。今年该抗虫棉要推广1000万亩,将为广大棉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说明 ( )人的愿望决定了认识的产生 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 A B C D6实践能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 ( )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只有实践能把理论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 实践是人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A B C

5、 D7、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9年物价涨幅目标控制在4、8左右。这个指标创出最近5年来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的新高。2009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在8左右。这是我国连续第4年把这一目标定在8左右。这表明( )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二、非选择题:8材料一: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中国从此正式融入了世界经济大家庭之中。 材料二: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6、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材料三:国家计委某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来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调整就不能继续前进。”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具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如何体现? 【课后拓展学案】一、单项选择题:1“神舟”五号飞船由一百多个科研单位、三千多个广家共同完成,这说明实践具有明显的特征(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社会性 D.历史性2、我们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主要的依据是 ( )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不具有主观因素 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A B C D 3、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

7、又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沃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引下,我们必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据此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 )A、科学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B、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C、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四川贵阳发生了严重的人畜传染性疾病,造成几十人死亡和重大损失。为此,卫生部对该病进行了科学研究,证明了是由病死猪身上的链球菌引起的传染,这说明( ) 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人类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A

8、 B C D5.为了控制“白色污染”,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印度马哈施特拉实行对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判5年监禁,并处10万元卢比的罚款,意大利实行“塑料袋课税法”。这些事实充分说明 ( ) A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 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C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D 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 )6、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9、;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A B C D7、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 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参考答案【合作探究1】(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治疗病人,说明

1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4)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直到终于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的标准。【合作探究2】(1)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为只要实践才能吧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2)“多数人的意见”不能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因为多数人的意见仍属于主观范畴,人的认识不能判断自身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3)经

11、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即是真理,最终是要被大多数人接受而成为大多数人的意见。课堂有效训练15:DAAAB 68:BA8(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材料三表明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这一点。(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材料二中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做出了规划,体现了这一点。(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材料一中中国争取加入WTO,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体现了实践的社会性。同时,中国加入WTO,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具体实

12、践,具有历史性。 【课后拓展学案】15:CADDB 6:D7、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3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