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 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381762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 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 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 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 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 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 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中历史 3-2-1 专题 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2-1精品系列历史2012版 专题 12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师版)【考点定位】(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突出考查中国的代以来服饰的变化、婚俗的变化。(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着重考查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的进步与成就。(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突出考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折射的社会生活变化,注意它们与相关时代背景的联系。【三年高考】一2012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7)1862年6月26日,上

2、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2(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

3、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表2类别成都()北京()衣食住宿6823书籍教育2332娱乐享受945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3(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 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作为“

4、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社会习俗的演变的复杂性。辛亥革命后,虽然临时政府颁布法令,禁绝前清老爷、大人等有尊卑等级的称呼,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包括政府官员依然对旧的称呼习以为常,足见封建等级观念的顽固性,只有D项最符合题意。4(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39)妇女与教育(12分)材料一 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学校地点特色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神州女学上海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5、。女子法政学堂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材料二 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答案】:答案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倡导女权就是重要的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女子学校的兴办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这些学校致力于提高妇女的知识答

6、案和参政意识,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对于这一新事物,也出现了异议,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教育理念的冲突。答案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答案4:没有基于材料回答问题。【解析】:民国初年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的转型期,而女权的解放就这是一社会变迁的反映。按材料一,妇女不仅要求男女地位平等,掌握一定技能,更要求享有政治权利。而材料二的守旧言论正是社会转型时期新旧观念冲突的反映。二2011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

7、击。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 B C D2(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24)从古诗词中可以窥见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娱乐活动,与下列诗句依次对应的活动是 1弄假如真无比空,吹嘘全在一丝风 2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3双枝需组履平地,楚黄州人擅此技 4梨花风气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A放风筝 赛龙舟 踩高跷 踏青 B荡秋千 游泳 赛跑 踏青C荡秋千 游泳 踩高跷 登高 D放风筝 赛龙舟 赛跑 登高【答案】:A【解析】: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对应搭配相应的民俗娱乐活动。3(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18)生活中有许多说法抹不去的记忆,在我国供给短缺的年代,人们买粮

8、食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粮票只有全国通用粮票,没有地方粮票 B纸币票样上的人物形象通过木刻手法表现C纸币票样所示的人民币票劵采用我国多民族文字 D粮票同人民币一样在使用,因而是一种货币【答案】:C【解析】:A项错在“只有全国粮票”;B项错在“木刻手法”;D项错在“粮票是货币”。4(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8981900 B19011911 C19121927 D19281937【答案】:C【解析】:新内阁、新官

9、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5(2011年浙江省文综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理性。三2010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10年上海卷历史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B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

10、胜利的演说【答案】:B【解析】:A是1882年,C项是19261927年,D项是1918年,C项符合1913年(辛亥革命后)的情形。2(2010年福建卷文综2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檑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答案】:A【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3(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7)“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 以老城区为中

11、心不断扩展 B. 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C. 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 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答案】:B【解析】:由“沿河流”到沿“铁道线”再到“沿电车道”,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随交通方式变化而发展。4(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21)19世纪后期,一位中国人从欧洲买回一种设备,他称之为“神镜”。后来,杭州有人利用这种设备做生意,招牌上写着“第二个我”。这种设备是 A望远镜 B电影放映机 C照相机 D电视机【答案】:C【解析】:从题中关键词“设备”、“神镜”、“第二个我”综合判断。5(2010年江苏卷历史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

12、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两年模拟】一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1(安徽省庐江县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1909 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觅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 这里所说的使人们“开眼界”的应该是 A 电视 B 广播 C 电话 D 电影【答案】:D【解析】:从本题时间(1909年)和看欧美风土人情如同身历其境,综合判断为D项。2(福建省福州市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1882

13、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上海 A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B社会观念的进步C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 D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答案】:B【解析】:1882年上海人踊跃参股创办电灯公司,从一个侧面说明了B项;ACD三项不符合当时实际。3(河南省洛阳汝阳一高2012届高三2月历史)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刊物。1835年刊登了如下内容:“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

14、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当时,这一报道 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 B表明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 D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答案】:D【解析】:1835年(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介绍英国的议会和民主,带来的影响是D项;ABC三项在时间上不吻合。4(浙江省金华十校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20世纪末,中国传统服饰连同中国的印花棉布与古典丝绸又在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甚至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中国风”的出现 反映出当代中国盛行的复古思潮 折射出中国人对传统的眷恋是对改革开放初期崇洋媚外的修正 反映出人们返璞归真的渴望A B C D【答案】:B【解析】:所述“复古思潮”不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