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体味至爱亲情单元测评 鲁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380518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体味至爱亲情单元测评 鲁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体味至爱亲情单元测评 鲁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体味至爱亲情单元测评 鲁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体味至爱亲情单元测评 鲁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体味至爱亲情单元测评 鲁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体味至爱亲情单元测评 鲁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体味至爱亲情单元测评 鲁教版必修3.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鲁教版单元测评 第三单元 体味至爱亲情单元测评一、基础知识(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语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夙遭闵凶(s) 门衰祚薄(zu) 宠命优渥(w)B.岂敢盘桓(hun) 唠唠叨叨(lo lo) 有口皆碑(bi)C.尘泥渗漉(l) 垣墙周庭(yun) 呱呱而泣(u u)D.面颊苍白(ji) 袒露胸怀(tn) 尚在襁褓(qin bo)解析:C项中“呱呱”应读“ ”。答案:C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既无伯叔,终鲜兄弟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C.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D.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盛解

2、析:B项中“五尺之童”应为“五尺之僮”。答案:B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正确的观点,不是简单的教条,不是空洞的观点,而是从具体材料中引出的正确的结论。B.“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常与“诲人不倦”连在一起使用。C.真笨哪,你这人!D.顾名思义,“华新(电风扇)的名气是吹出来的”这句广告词中的“吹”字是指“吹风”,若理解为“吹牛”,那可叫人不可思议了。解析:B项中“论语(述而)”应改为“论语述而”。答案:B4.(2010重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奶奶在城里呆了许多年,很少出门,从不逛街。有一次乡下的亲戚来了,她竟然毛遂自荐,要带他们上街去玩

3、。B.午后,我独自在花间小径上穿行,猝不及防地被一只蝴蝶在面颊上点了一个触吻,一时,心头掠过了几许诗意般的遐想。C.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D.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给予关爱,让它“心绪”良好,它就会投桃报李,令你心旷神怡。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睚眦必报:贬义词,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指极小的仇恨也要报复,比喻心胸狭窄。用在此处不当。答案:C5.(2010重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B.新牌坊立交

4、桥的建成将大大缓解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C.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D.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解析: B项主谓搭配不当,“建成缓解问题”不当。C项句意前后矛盾,“适当的温度”不一定是“气温较高”;“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成分残缺。D项后一分句主语不明。答案:A6.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解析:A项有歧

5、义,是“政府颁布法令,取缔药品交易市场”还是“政府颁布法令,对取缔药品交易市场的任何做法,加以禁止”。C项也有歧义,是“独联体国家瞧不起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还是“独联体国家收看不到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D项歧义在于是“警方愤慨的对象是报案人”还是“警方愤慨的对象是围观者”。答案:B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做任何事情,你只有感觉它有味道,才会产生兴趣。比如喝茶,你品出了茶的清香,_;比如看画,你悟出了画的神韵,才有兴趣去看它读书也一样,_,是不可能有持久的读书兴趣的。才感到喝茶有兴趣 才有兴趣去喝它 你若读不出味道来 读书的味道不浓烈A.

6、 B. C. D.解析:注意材料的陈述中心。答案:A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人自立)B.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少)C.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单薄)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这里指病重)解析:C项,薄:迫近。答案:C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蜀 相 杜 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9.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即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诗题为“蜀相”,而不是“诸葛祠”,

7、可知作者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B.“自春色”“空好音”的“自”与“空”可以互训,即“自”可以解释为“空”,“空”可以解释为“自”。C.五、六句中,“天下计”,即隆中对中所说的天下大计;“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支撑困难局面。D.“长使英雄泪满襟”,所指的“英雄”即诗人自己,杜甫一生,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诗人这样写,就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报国之志。解析:这道题主要让我们结合上下文,揣摩诗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大家在理解时,要抓住诗人写作的目的和诗歌的主旨,理解要全面,不可偏颇。D项所指的“英雄”即诗人自己,说法太狭隘。答案:D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8、 )A.这是一首咏史诗,全诗前四句写丞相祠堂,后四句写丞相本人,但对祠堂的描写中已暗含丞相其人。B.“何处寻”的“寻”字,饱含了诗人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情。心思其人,才要追寻其庙。C.“三顾频烦天下计”,这既赞美了诸葛亮在对策中表现的天才预见,更是赞扬刘备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始终不渝。D.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当时诗人在成都。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鉴赏。要把握住诗人感情的脉搏,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C项“更是赞扬刘备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始终不渝”,不符合诗歌的主旨。答案:C二、阅读理解(2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9、113题。(10分)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

10、日,令人长号不自禁。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某所,而母立于兹(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4)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解析:解释文中词语,要结合语境进行解释。特别是一些古代汉语词语要按照原先的古义解释。参考答案:(1)两次(2)你的(3)十五岁(4)大哭12.这一段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试用简要的语言概括。(4分)解析:划分段落的层次,要看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一个意思可分为一个层次。参考答案:本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依次分别是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13.这一段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11、)解析:通过作者所描写的情景就可以感知作者的感情。参考答案:这一段以“悲”贯穿始终,表达了作者对家庭败落的伤感以及对死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3分)夜雨诗意 记得几年前我在庐山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房屋的废墟,断壁残垣显示出它们曾经是一座座精雅别墅的所在,而不是当地山民的居舍。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索居,独享自然。然而,最终他们都没有久住,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但毫无疑问,此间的诗意却是无与伦比的充沛。 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教授说,他也深深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上造

12、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 他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与潇洒。 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去一趟四川恨不得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挂的却是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

13、旅图”。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摔进了大瀑布的中心,司机完全不认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美。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会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由于这种美衬

14、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着迷于这种美学形态,而希腊悲剧乃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对应出一种生命考验。因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一统,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捷地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原始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再现代的人也愿意一再地在“蜀山行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重温一遍,愿意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14第三段中加点的“领受”与“感悟”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3分)解析:理解作者用词的艺术,可以通过置换比较的方法进行赏析。参考答案:不能,作者认为,美国教授从夜雨中感受的是轻松和潇洒,而作者获得的是对诗意和哲理的深刻领悟。15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阐述了哪两种美?(3分)解析:此题考查抽取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要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