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和单元检测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6377043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和单元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和单元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和单元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和单元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和单元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和单元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和单元检测(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 史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和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1隋朝建立于581 年,都城在长安,建立者是隋文帝杨坚,其年号为开皇。1、581年, 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2、隋炀帝从605年起,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时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3、开凿的目的意义: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是隋

2、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4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罪在当代(当时),功在千秋”。你认为这样评价正确吗?为什么?(课本P101)(答:“罪在当时”是因为开凿大运河给当时的人们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功在千秋”是因为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加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造福后世。 5、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贞观之治”1、隋朝的统治跟秦朝很相似,只经历两代皇帝。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实行暴政,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隋朝:581618年)2、唐朝建立于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3、贞观之

3、治:唐太宗的姓名是李世民,年号为贞观。他在统治时期,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了许多巩固措施,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物价低廉,社会呈现出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非常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注意“戒奢从简”;整顿吏治;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三、历史评价:5唐太宗贞观新政实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是什么?改革赋役制度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修订法令编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唐律疏议完善科举制。4、评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在位20余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4、,物价低廉,社会呈现出安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2)唐太宗虚心纳谏和任用贤人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之一,贞观之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时期4、“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时期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唐太宗把他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晚年称帝,改唐朝国号为周。她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6、“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5、”唐太宗 这段话唐太宗曾经引用说过。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这句话表明了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为此,在他执政后,采取了缓和君民关系的措施?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7、“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 (1)材料中的“务本”指什么?(答:发展农业生产。) (2)唐太宗在这方面采取什么措施?(答: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推行唐 初建立的赋役制度,允许农民交纳一定的实物来代替劳役,保证了生产时间。) (3)这些措施取得什么成效?(答:国

6、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这段话是谁说的?材料中的 “中华”、“夷狄”指什么?(答:唐太宗;“中华”指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夷狄”指生活在边疆的少数民族) (2)这段话体现了他什么思想?(答:体现了他对汉族和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的开明思想) (3)他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成效?(答: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这种政策受到了良好效果,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9、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10唐玄宗前期任用的著名宰相是宋景和姚崇,他们都是被 武则天发现和提拔的人才

7、。第3课:“开元盛世”1、唐朝的鼎盛时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 “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有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 玄宗励精图治: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注意节俭等。3、唐朝经济繁荣表现在:农业方面:水利事业发达;耕作技术和栽培方法的进步;新植物品种的出现(有新蔬菜品种和茶叶。唐朝时,饮茶之风全国范围盛行,江南成为种植水稻和茶叶的重要产地)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丝织业发达;陶瓷业发达(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商业方面: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8、。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4、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5、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6、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7、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的产生: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2.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设明经、进士等科

9、目。 3. 实行科举制,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发展,读书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4、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5、 科举制对隋唐的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6唐代为什么要“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课

10、本P15)(答:唐朝进士科考试内容:包括儒家经典、诗赋、时务策写作,对于文学水平和治国治民的见解要求高。明经科考试内容:重考儒家经典的记忆和理解。唐朝进士科的录取率约为1/60 ,明经的录取率约为1/10) 7、比较隋唐科举与明清科举的异同(相同与不同之处?)(课本P15-16;课本P62-63) 答:相同:都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基本特征都是分科考试、择优录用。 不同:(1)考试内容不同:隋唐科举重考经书背诵理解和诗赋、时务策的写作,对文学水平和治国治民的见解要求较高;明清科举考试范围是四书五经,文体是死板的“八股文”,所述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2)影响不同:隋

11、唐科举能选出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入各级政权,有利于社会发展,使人才不断更新;明清科举“八股取士”使读书人脱离现实,缺乏实际能力。(3)作用不同:隋唐科举当时使社会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明清科举“八股取士”虽然加强了君权但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8、比较古今考试制度的异同(相同与不同之处?) (课本P17) 答:相同:(1)基本特征都是分科考试、择优录用;(2)考试纪律都十分严格;(3)都是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的考试; 不同:(1)考试科目不同。科举重考文科知识;今天考试有文科和理科,知识全面(2)考试内容不同。科举重考经书背诵理解和诗赋、时务策的写作,与生活实际联系少;今天考试内容与

12、生活实际联系密切,重学生实际能力;(3)考试目的不同:科举在选拔人才的同时是控制人才,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今天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来建设更加繁荣、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0、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答:(1)唐朝的经济繁荣、文化先进;(2)唐朝对外交通发达;(3)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11、为什么说唐朝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答:国家对外开放;对少数民族政策开明;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开放) 第5课:“和同为一家”1、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2、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3

13、、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为此他修建了布达拉宫。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4、8世纪初,唐中宗时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5、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其首领 骨力裵罗 被唐玄宗册封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6、六诏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后来南诏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裵罗为怀仁可汗 ?20、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答:设立机构,联姻、结盟、册封、经济文化交往等) 22、借鉴汉字草书,创制日本的草书字母“平假名”的是空海; 借鉴汉字偏旁,创制日

14、本字母“片假名”的是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的中国名字叫晁衡。他与诗人李白、王维很好。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2、评价“武则天与周武政治” (1)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后人把武氏临朝制到代唐称帝的20余年统治,统称为“周武政治”(2)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任用“酷吏”以残酷诛杀的手段对付发对他的贵戚重臣和李唐宗室。(3)在政治经济方面,武则天则继承唐初以来的制度和措施,大力推行科举制。(4)她任用贤能之士有不少成为开元间的名相重臣,周武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1、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都称中国人为“唐人”。 2、“天竺”指今印度半岛;“大食”

15、指今阿拉伯半岛;“波斯”指今伊朗。3、唐朝时,日本官方十多次派使节(使者被称为“遣唐使”)同时还有许多留学生和僧人到唐朝访问的目的是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4.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唐太宗时派最杰出的使者高僧玄奘 西游印度取经。他专心翻译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5、唐朝时为中日两国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僧人是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他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唐招提寺)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出现“唐风洋溢奈良城”。 6.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8、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9、隋朝与秦朝有哪些相似之处?(答:都是暴政而亡;封建专制统治时间短暂;只有两代统治者)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1. 隋唐时期,我国取得的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年。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