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二)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6374154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二)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二)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二)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二)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二)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二)(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段:小 学 年 级:五年级 学 科:语 文 单 元:第三单元 课 题: 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主备学校:大城小学 主 备 人:张瑛 初审人:王芙蓉终 审 人:吴海 合作团队:王芙蓉 邢雁 张瑛 袁晓华 孟祥彪 李萍 古诗二首教学基本建议:初读,自学检查再读,质疑讨论品读,尝试辅导诵读,欣赏练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和默写。2.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3.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过程与方法:1.熟读成诵,结合历史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主张。2.小组展开讨论、比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

2、,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培养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建议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和默写。 2.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一、预习案:(15分钟)(一)预习任务安排:1.了解王安石简介。2.了解重点字词意思和诗歌大意。(二)信息链接:1.时代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3、。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2.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嘉祐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他积极推行新法,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3.关于课文: 本诗中

4、的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期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从东武县飞来,故因此而得名。飞来峰宋有王安石题诗登飞来峰。 (三)预习自测:(以习题形式呈现,此过程约5分钟)1.王安石_(朝代)杰出的_家,_家,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之一。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四)我的疑问:二、探究案:(20分钟)(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呢?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板书课题:登飞来峰)(二)自主学习展示:展示疑惑,互相解疑。 1.

5、自由读古诗,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千寻”“闻”“畏”“缘”等词语。 3.再读古诗,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诗句的节奏。 4.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三)质疑探究:我思考,我收获。 1.“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什么? 2.“最高层”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小组互助学习探究解决质疑)探究点一:“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什么?本组发现:探究点二:“最高层”的深层含义是什么?结合作者生平说说理解。本组发现:拓展提升,总结升华

6、 题目的意思:登,攀登;登飞来峰,登上飞来峰。(“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我不怕浮云遮挡视线,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1)(2)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3)(4)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板书设计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五)当堂达标:1.登飞来峰前两句、

7、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三、训练案(5分钟)(一)基础知识题(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1.王安石_(朝代)杰出的_家,_家,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 之一。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 只缘身在最高层( )(二)综合训练题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2.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可多写一句)(三)错题整改区(即使错误也美丽,但前提是知错就改)1.我的错题号2.出错原因3

8、.改正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培养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一、预习案:(15分钟)(一)预习任务安排:1.了解苏轼简介。2.了解重点字词意思和诗歌大意。(二)信息链接:1.时代背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9、”。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3.关于课文: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

10、游庐山的感受。 4.其他资料: 横、侧、远、近、高、低图片(略) 整体感知:(以习题形式呈现)从_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_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三)预习自测:(以习题形式呈现,此过程约5分钟)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代诗人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不同位置观看_的感觉。2.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_。(四)我的疑问:二、探究案:(20分钟)(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11、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题西林壁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产物,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同学们通过读与悟、通过观察与思考,能够收获什么,能够发现什么?(板书诗题)(二)自主学习展示:展示疑惑,互相解疑。 1.自由读古诗,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远近高低”“识”“缘”“身”等词语。 3.再读古诗,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诗句的节奏。 4.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三)质疑探究:我思考,我收获。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 2.这首诗

12、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学习建议)请大家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意思思考。生汇报交流,教师进行指导,只要学生说出主要意思即可。(小组互助学习探究解决质疑)探究点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本组发现:探究点二: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本组发现:(四)拓展提升,总结升华 描写山的诗歌: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当堂达标: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在远处_, 在近处_,在高处_,在低处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2.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因此,我们要_就要_。三、训练案(5分钟)(一)基础知识题(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代诗人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不同位置观看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只缘身在此山中(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