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福利待遇)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浅探_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369914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员工福利待遇)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浅探_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员工福利待遇)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浅探_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员工福利待遇)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浅探_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员工福利待遇)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浅探_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员工福利待遇)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浅探_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员工福利待遇)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浅探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员工福利待遇)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浅探_(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容提要:西方福利经济学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他的发展经历了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两个时期。探讨福利经济学发展的线索,有助于加深对这一问题的了解,可以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保障改革提供依据。关键词:效用基数论 效用序数论 补偿原则 三重标准 社会福利函数 国家偏好函数西方福利经济学是西方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他的学说对于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起了积极作用。福利经济学是从福利的观点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的经济学,从福利的观点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评价是指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究竟是增进福利还是减少了福利。“最大福利”问题一直是福利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围绕最大福利所展开的有关资源合

2、理配置与配置方案的选择问题,也就成为了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1920年庇古出版了第一部以福利经济学为题目的著作,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正式产生。30年代,以罗宾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改头换面,被称为新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产生以后,卡尔多、希克斯、西托夫斯基、李特尔、萨谬尔森、德列诺夫斯基等分别从不同角度质疑、发展了新福利经济学说,本文试就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作以探讨、评述。一、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说是对其老师马歇尔经济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庇古以边际效用价值学说基础提出了一整套福利学说,并在他的福利经济学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政

3、策的准则。庇古认为:“福利经济学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庇古认为,一个人的福利寓于他自己的满足之中;这种满足可以是由于对财物的占有而产生的,也可以是由于其它原因(如知识、情感、欲望等)而产生的;一个人的全部福利则应该包括所有这些满足。与此同时庇古又认为,含义如此广泛的福利是难以研究和计算的,因此他把研究的主题局限于能够计量的那种福利,即与经济生活有关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同货币量杆有关的那部分社会福利。以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被称为经济福利。庇古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来计算经济福利,他认为:“效用就意味着满足,一个人的经济福利就是由效用构成的。”而满足可以用“一个人为避免失去

4、某种满足或快乐而愿意支付的货币量来计量”。这就是说,满足或效用可以用单位商品价格来计量的。最后增加的单位商品所取得的效用,叫作边际效用。从商品的边际单位所得到的效用越来越少,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如果一个人的欲望不变,他持有的一种商品越多,从这种商品增加的单位所得到的效用就越少,因而他为这种商品增加的单位所愿意支付的货币量(单位价格)也就越少。为了得到最大的满足和效用,需要对各种商品所提供的效用进行比较,以便合理地分配自己的货币收入,使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商品的价格成比例。假如把全部收入用来购买A和B两种商品,那么就使得A边际效用/A价格=B边际效用/B价格 或A边际效用/B边际效用

5、=A价格/B价格这样,边际单位商品的价格,就被说成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就作为该消费者所购商品的边际效用的计量单位。以这种方式计量的效用,意味着经济福利可以用1,2,3,等基数计量的,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用基数论。从分析可以看出,庇古在计算经济福利时,是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同时假定某人购买某种商品的支出在他的货币收入中占很少一部分。在这种假定之下,他认为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会影响个人的实际收入,也不会影响货币的边际效用,这样不仅可以计算某一商品效用,并且可以比较各种商品的效用了。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意味着在有X,Y,Z三种商品可供购买、购买量不同的条件下,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

6、是一个常数。MUx=PxLMUy=PyLMUz=PzL 这样,MUX/PX = MUY/PY = MUZ/PZ = L在假定货币边际效用不变的同时,庇古还假定不同的阶级所支出的货币量与所得的满足量是相同的。他说,“可以认为,一定量的东西不但在任何一个人与其他一个人之间,而且在不同集团代表成员之间,都得到同量的满足。”正因为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对于不同的人是相同的,从而满足数量也就与货币数量成比例。在个人经济福利的计量解决后,庇古用国民收入来表示全社会的经济福利。庇古继承了马歇尔国民收入被看成是“可供分配的各种享受之新来源的总和”的观点,认为国民收入增长意味着经济福利增长。庇古论述道:“影响任何国

7、家经济福利的原因,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经济福利的客观对应物,即经济学家们所谓的国民收入的形成和使用。”在国民收入量的增加方面,庇古认为重要的是生产资源的配置,应该通过资源在生产中的配置使国民收入量达到最大限度。庇古认为,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加是促进经济福利的主要因素。一个社会要增加国民收入量,就必须增加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产品量;而要增加社会产品量,就必须使生产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的配置能够达到最优状态,否则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国民收入量。在进行分析之前,庇古假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即生产要素供给者可以按照自身的利益来充分提供生产要素,而企业则可以按照自身的利益来安排生产,以实现可能得到的全部正常利

8、润。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也是处于最优状态没有失业和开工不足。在考察社会资源配置时,庇古采用了边际产值分析,即最后单位生产要素的产值。边际私人纯产值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投资后,投资者收入所增加的值;边际社会纯产值是指社会最后增加一个单位的投资后所增加的纯产值。庇古认为,如果在边际私人纯产值之外,其他人还得到利益,则边际社会纯产值就大于边际私人纯产值。反之,如果其他人受到损失,则边际社会纯产值就小于边际私人纯产值。如果存在二者的背离,国家干预是必要的。采取的经济政策是:对边际社会纯产值大于边际私人纯产值的部门实现补贴;对边际社会纯产值小于边际私人纯产值的部门实行征税。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引导

9、经济资源从边际私人纯产值小的地方转移到边际私人纯产值大的地方,以减少边际社会纯产值与边际私人纯产值之间的差距,其结果将使经济福利增加。 在福利与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上,庇古认为,福利经济学应当研究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庇古进一步认为,如果把富人的收入的一部分转化给穷人,社会的福利就会增大,收入转移的途径是由政府向富人征税,再补贴穷人。补贴穷人的方法可以采取各种服务设施,如养老金、免费教育、失业保险、医药保险、房屋供给等,因为这些收入转移将会增加穷人的实际所得。如果政府一方面采取累进所得税、遗产税之类的措施,另一方面采取一些社会福利设施,将货币收入从富人那里转移给一些穷人,就可以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而

10、使社会的满足总量增加。同时,庇古指出,福利措施应当以不损害资本增殖和资本积累为宗旨,否则就会减少国民收入和社会福利。无论实行哪一种收入转在福利经济学中庇古的历史作用是重要的,他把西方经济学界对于财富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国民福利方面,使增强社会福利成为经济增长追求的目标。他提出的社会福利的理论后来成为西方福利国家制定社会保障政策的依据。正是因为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促进了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但是,他以个人主观效用所确定的理论学说等,因为是以假定货币效用对不同的人是相同的而使理论漏洞太多,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质疑,后来成为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二、新福利经济学本世纪30年代以后,为适应垄断资本的产

11、生和发展的需要,新福利经济学应运产生了。新福利经济学由于采用了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别曲线等新的分析方法,试图解决旧福利经济学难以回答的问题,因此称为新福利经济学。1、罗宾斯对庇古的批判1932年罗宾斯出版了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一书,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批判:首先,罗宾斯否定了个人间效用比较的可能性。“没有办法能够检查出,在和B比较之后,A的满足的大小。内心省察不能使A衡量B的心理活动,也不能使B衡量A的心理活动。因此,没有办法对不同人的满足加以比较。”其次,个人效用是一种主观评价是不科学的。凡是从事研究“应该是什么”的经济政策问题的福利经济学都是主观评价,这和研究“是什么”的实证

12、经济学应当是加以区别的。第三,经济科学是中立的,“凡是使我们说明政策好坏的经济学都是不科学的”,福利经济学不是经济学家所应当研究的固有科学。罗宾斯对旧福利经济学的批判在当时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在批判过程中,罗宾斯借用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即帕累托提出的“最优状态”概念。帕累托在分析最优状态时又采取了同时代的英国经济学家埃奇沃思使用的“无差别曲线”和“契约曲线”的概念。埃奇沃思在运用边际效用学说“研究各个人力求达到自己的最大效用以及各个人彼此之间的协议”时,应用几何图形画出无差别曲线和契约曲线,表示两个人各有一种商品在完全竞争的交换中达到最为有利的状态,这种分析方法为帕累托所采用。帕累托为了避

13、免效用计量和加总的困难,提出了以“偏好顺序”来代替效用计量。即认为只要根据在市场上观察到的消费者行为对于不同商品组合的同等、较多或较少偏好,就可以确定各个人在既定的价格和收入条件下所达到的最大偏好状态。这样,就可以应用无差别曲线,以偏好顺序来表示各个人和全体的最大满足。帕累托给“最大偏好状态”下了一个定义:“最大偏好状态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它的任何微小的改变,必然使有些人的偏好增多和另一些人的偏好减少。”后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以“偏好顺序”表示满足的理论叫做“效用序数论”,即只有次序先后才是表现财富效用的合理方法,效用只能用第一,第二,第三,等顺序数目来表示。比如说,消费者对外衣的偏好胜过对面

14、包,对面包的偏好胜过对苹果的偏好等等。效用序数是以假定消费者对于各种物品或各组物品都有一种偏好作为前提的。效用序数论被认为是一种比效用基数更广泛和更能反映消费者行为的分析方法。根据效用或满足不能相加而只能有水平高低的效用序数论,新福利经济学家得出结论:一个人达到最大的满足,不是指达到最大的满足总量,而是指达到最高满足的水平。因此,效用序数论者所说的一个人福利的好坏,就是指无差别曲线的高低。这是效用序数和效用基数的区别。不仅如此,效用序数论者认为效用不能相加,一个人所得的效用总量无法比较,各个人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究竟是大小,是无法加以比较的。这就是说,富人和穷人从不同收入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无法比较

15、。这是新福利经济学得到的直接推论。由此,新福利经济学也就否定了庇古的福利总和,实际上是否定了庇古理论中的收入再分配的内容。他们认为,对于收入分配问题,各个人可以有不同的判断,无法科学地加以论证。这实际上是承认社会原有的收入分配状况是符合“道德标准”的,从而也就理所当然地从福利经济学中舍弃了分配问题。2、卡尔多希克斯的福利标准在罗宾斯批判的基础上,希克斯、卡尔多、霍推林等人的形成了补偿原则。补偿原则企图绕过福利问题上所遇到个人福利之间不能比较的问题,而使相互不能进行比较的福利变得可以比较。卡尔多希克斯的理论认为,如果按照帕累托式最优条件的标准,要求一些社会成员经济地位的改善而不能造成其他社会成员

16、经济地位的恶化,那就会否定改变经济政策以增加社会福利的说法。因为经济政策的改变意味着价格体系的改变,而任何价格体系的改变,都会使一方得利,另一方受损。但是如果通过税收政策或价格政策,使得利者补偿受损者有余,就不失为正当经济政策,也就增加了社会福利。卡尔多在经济学的福利命题和个人间的效用比较中指出,“在一切情形下,当一定的政策导致物质生产率的增长,从而增加实际收入总额时,经济学家拥护这种政策,就完全不受个人间满足比较问题的影响经济学家没有去必要证明事实上他们永远也不能证明由于采取一定措施的结果,社会上没有人将受到损失。为了使他们的论点能够成立,他们只要表明,那些受害的人所遭受的损失能得到充分补偿,而社会上其余的人仍较以前为好就很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