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高考专题突破五:地表形态的塑造旧人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369305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高考专题突破五:地表形态的塑造旧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地理高考专题突破五:地表形态的塑造旧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地理高考专题突破五:地表形态的塑造旧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地理高考专题突破五:地表形态的塑造旧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地理高考专题突破五:地表形态的塑造旧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高考专题突破五:地表形态的塑造旧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高考专题突破五:地表形态的塑造旧人教版.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质作用:地球表面的主要动力有三:太阳辐射(大气、水的运动和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地球内能(主要是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天体引潮力(形成潮汐现象)。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例题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觉察B地壳运动是内外力作用的

2、体现形式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D地质作用可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无关 【答案】C二、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

3、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三、岩石圈的物

4、质循环1地球内部圈层(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莫霍界面33千米处(大陆部分)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处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经典例题5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表示地

5、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图9-2(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 面,其判断依据是 ;该面以上C代表 ,该面以下E代表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 态,F面是 面。(4)C层主要由 组成,G层叫 ,H层叫 。地球的岩石圈是指 和 。 【答案】(1)横 纵 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莫霍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3)消失 突然变小 固 液 古登堡 (4)各类岩石 外核 内核 地壳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分类 特点 所经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

6、同点地震波纵波(P) 固体、液体、气体 较快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S) 固体 较慢2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

7、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可用下列两图来 例题读图9-6,判断回答。(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意义: , , , , 。A ,B ,C ,D ,E 。(2)图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图中字母 ,其能量来源是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 作用。【答案】(1)岩浆、变质岩、沉积岩、喷出岩、侵入岩。侵入和喷出,重熔再生、地壳上升,外力的侵蚀、搬运和沉积,变质作用。(2)A、B、C、E、F,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放出的热量,主导。(3)D、太阳辐射、重力能,削高填低。

8、四、内力作用的足迹与山岳的形成1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划分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些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的板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的板块。(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3)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移动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例边界类型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生长边界相撞大陆

9、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海沟、岛屿、海岸山脉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消亡边界岩石圈之板块学说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填出图中下列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A. ;B. ;C. ;D. ;E. ;F. 。(2)图例N代表 边界,O代表 边界,N和O合称 带,它把 分成六大板块,这六大板块漂浮在 上运动。(3)A板块和B板块相撞相压,A板块向下俯冲形成 ,B板块被挤上拱形成 ;A板块与E板块相撞形成 山系,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 板块与 板块相撞形成的。(4)根据板块理论分析,红海的面积有不断 的趋势

10、,其原因是。(05全国卷二)读图回答25题。2九州一帕劳海岭A位于亚欧板块上B位于印度洋板块上C位于太平洋板块上D是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界线3因板块挤压引发的地震多位于图中的A之间B之间C之间D附近4马荣火山所在的国家是A文莱B越南C菲律宾D日本5马荣火山与九州帕劳海岭的距离约( )A1400千米B1200千米C1000千米 D800千米如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情况的地球剖面示意回答。6在六大板块中,图中反映出的板块有: A3个 B4个 C5个 D6个7比较K、L、M、N四地洋底地壳的地质年龄ALN BLK DMN读下图,回答12题。8.图中区域所示的板块个数为( )A.3 B.4 C.5

11、 D.69.以下对图中事物描述正确的是( )A.之间地震发生概率高于之间B.板块挤压处的地层年龄较轻C.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地多石灰岩矿 D.附近的海域有岛弧链w答案:1(1)太平洋板块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2)生长 消亡 构造 岩石圈 软流层 (3)海沟 岛弧链 落基山脉 亚欧 印度 (4)扩大 位于生长边界,板块张裂2、C3、A4、C5、B6、B7、D8、B9、A2地质构造概念: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1)常见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类型形态特征(岩

12、层新老关系)地貌未侵蚀侵蚀后褶皱常形成高大山脉褶皱背 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山岭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 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谷地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 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断块山,裂谷或海洋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其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有关。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区别。(2)地质构造的运用 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作用状况。 褶皱一水平运动。 断层升降运动。 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一侵蚀作用。 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