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金融保险)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与前景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346905 上传时间:2020-06-2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005.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金融保险)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与前景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20年(金融保险)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与前景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20年(金融保险)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与前景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20年(金融保险)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与前景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20年(金融保险)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与前景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金融保险)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与前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金融保险)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与前景(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融保险)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与前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和前景内容摘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深化金融体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零散的改革措施不仅无法有效地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存量问题,更无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增量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成功改革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且最终提高民众的福祉,它是壹项系统性工程,注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只是通过银行改革实现终极目标的有效方式。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问题改革壹、导言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俩件事情令世界瞩目,能够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忧的是中国取得成就的同时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滞后,且且潜藏着巨大的金

2、融风险,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其核心表现是中国银行体系积聚的大量风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逐步建立起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截止2004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三家政策性银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十壹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和若干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银行存贷款保持快速增长,银行提供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银行体系保持了总体稳定,没有出现过严重的银行危机等问题。不过,中国国有银行体系积累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大量风险,其自身成为不利于中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增长的引爆器。银行部门的不法行为、银行体系的巨额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改善X公司

3、治理、有效处置不良贷款,以及避免产生新的不良贷款等重大问题给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提出了挑战。银行改革进程缓慢和以往改革措施不配套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银行体系问题的解决及其成效,制约了中国向潜在最优经济增长的转化。“如果不深入改革,以解决问题的根源,那么银行系统势必会在将来造成新的混乱局面。”尽管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对商业银行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指明了方向。可是如何实现宏大的改革目标仍旧是壹个问题。因此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问题在中国加入WTO的后过渡期结束后开放金融业参预全球竞争具有重要意义。二、银行业改革:文献回顾1银行功

4、能Arrow-Debreu-Mackenzie(ADM)模型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金融中介没有存在的必要。金融中介的存在只是因为现实中的交易成本巨大,信息不对称也较为严重。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存在道德危害(moralhazard)和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所以金融中介可能会优于金融市场,因为中介能够减少交易成本,能够复制市场的某些功能,能够签订长期激励合约。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都认为,除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外,技术进步和资本集聚是经济增长另外俩个重要推动力。金融体系之所以在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是因为它们能为资本集聚和分散新技术提供资金。金

5、融体系的微观经济理论基础很大程度上在于交易体系中存在着摩擦。在签署议定和执行合约消耗资源、信息不对称和信息获取成本高昂的世界里,合理发挥功能的金融体系能够减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在这个过程中,储蓄者和投资者有效结合且最终影响经济增长。金融体系所起的几个功能有助于减少这些交易成本(Pagano,1993;Levine,1997),它对资本集聚和技术进步产生重要影响。根据许多学者的见法,银行和其他X公司相区别的原因是它们共同:1)提供了可兹利用的支付体系;2)生产信息和监督借款人。它们所共同履行的这俩个核心功能有助于解释银行特殊的原因,而且仍有助于解释它们易受特殊管制的原因。银行其迅捷的流动性对于

6、支付体系发挥良好的功能来说至关重要持有价值固定的短期存款债务来换取价值不确定的贷款它是非透明借款人外部资金的主要来源,非透明借款人在金融市场上是受到限制的。然而银行易受道德危害问题的影响,银行价值固定的存款可从某种公共援助上获益明示的(存款保险)或暗示的(最后贷款人的介入)援助这种支援能够防止支付体系的崩溃。然而银行挤兑会在无任何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发生,它减少了社会福利(DiamondandDybvig,1983)。因此必须确保存款人不会遭受损失,其目的在于阻止未加担保的挤兑和由挤兑所引起的支付体系的崩溃。不幸的是,这也意味着存款人没有任何监督银行冒险的激励,这样又可能使银行家比没有存款保险时更

7、有激励去冒险。由于壹部分银行特许权价值依赖于存款保险的存在,所以银行面临业务许可的管制和有效监管就极其重要:不用对此有任何惊讶,薄弱的监管和没有风险保险金的存款保险是美国储蓄贷款危机中增加赌博和破产上升的秘诀所在(BarthandBradley,1989)。事实上,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金融的基本功能。然而,问题且非就此结束,因为国有商业银行仍承担了某些特殊功能,其集中表当下俩个方面: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功能;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功能。这俩个功能尽管从会计效率上见且非最优的选择,可是如果从中国的特殊状况见我们无法否认其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绩效。“国有商业银行所履行的企业性和公共性双重功能,决定了对其绩效

8、评估不应只是单壹的经济效益评价。”2银行问题的成本银行业是壹个具有极大外部性的行业,其外部性为正,也可能为负。银行的负外部性壹直就是对银行业进行管制的壹个重要理由。壹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壹家银行的倒闭,特别是大银行的倒闭可能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迫使其他银行走向破产,不管是有清偿力的银行仍是没有清偿力的银行,由此可能引发银行系统的崩溃。引发银行倒闭的因素可能很多。Diamond和Dybvig(1983)指出,银行提供的流动服务可能会引发挤兑。由于银行的资产清偿价值低于银行的流动性存款价值,所以存款人可能在没有任何银行资产运营不利的信息发布时对银行进行挤兑,这是壹种典型的集体行动囚徒困境,由此壹家

9、稳健的银行也可能倒闭。其他因素可能也会引起银行倒闭。由于市场不完备,也或是因为银行的监督技术不完善,银行可能无法完全分散资产风险。这样的结果是如果储户察觉银行资产价值过低,那么收回存款将成为其首要考虑的策略问题。由此也会引发银行挤兑。银行挤兑的成本巨大。因为它迫使银行将尚未到期的长期资产提前清算,这样就扰乱了银行的正常生产过程,它的另外壹个可能结果是银行提前对投资项目进行清算,这又会使整个社会的正常生产和交易过程中断。传染性挤兑在经济且不景气的时候可能会使整个金融体系崩溃,这对经济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对银行挤兑的负面影响促成了许多国家实施了银行管制政策且提供了政府存款保险和贴现窗口政策。可是

10、它们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银行问题。对银行危机的代价和成本进行分析和衡量是壹件麻烦而棘手的事情Frydl(1999);FrydlandQuityn,(2000)。霍克谢等(2004)区分了银行危机的代价和成本。他们指出,银行危机的代价包括社会的总代价、财政代价和净代价。不过,社会总代价却是难以计量的,因为银行危机会使宏观经济不稳定,经济体系失去有利的增长机会。例如,银行危机出现时壹般会使银行信贷紧缩,利率可能会上升,利率上升同时仍会伴随着通货膨胀和汇率的剧烈波动,由此导致了总产出的永久性损失。财政代价包括危机救助和解决成本。Cerra和Saxena(2003)提供了亚洲国家

11、永久性损失的经验证据。他们使用了制度转换模型将衰退区分为永久性损失和暂时性损失。他们的研究结论表明,亚洲国家发生的是Hamilton型衰退,产生了永久性损失,而非Fridman型在危机以后是壹个迅速增长阶段、导致赶上最初发展趋势的衰退。跨国研究表明,银行危机期间产生的损失非常大,平均占当年GDP的10%之上,银行的贷款量和利润率在此后也都下降了(Hoggarth和Reidhill,2003)。3转轨国家银行业改革和最优银行体制选择Thakor(1996)认为,金融系统设计包括三个主要的方面,即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经允许的运营范围、决定银行业结构的监督和金融市场上对信息的披露。Allen和Ga

12、le(1994)解释了目前俩种主要金融制度设计美国的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和德国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的福利含义。相比之下,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比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提供了更好的跨时风险分担。因为银行提供的长期贷款协议是实现理想代际财富转移和风险分担的必要条件。而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具有更好的跨域风险分担机会,其原因是在这样的制度中经济代理人能在金融市场上选择更多的金融工具来对冲他们的风险头寸。不过,俩人的模型没有考虑到银行主导型体系具有的银行挤兑和传染诱致的恐慌状况。不过,到目前为止,关于金融系统的最优设计等壹般性问题仍然未难受得到解决(Santos,1998)。转轨国家的银行改革问题和最优金融体系的设

13、计问题同样有趣。不过转轨国家的金融系统改革既费时又费力,由于银行在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X公司外部融资中通常居于主导地位,所以这些国家的银行体系改革更为重要(Bush,)。尽管转轨国家已经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银行改革,可是由于银行在改革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不良贷款以及政府渐进退出银行部门等因素的影响,银行部门在重组当下的X公司以及为私人新设企业提供融资等俩个方面的作用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在对发达国家银行的研究中得出的壹些研究结论在转轨国家也且不能得到有效的支持。我们知道,很多计划经济国家进行转轨的根本目标是把经济从生产可能性边界以下的无效产量点向转换曲线上的点移动,以便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且且

14、最终改善本国民众的福利水平。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见,银行体系能够把储蓄和投资联结起来,且且把资金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部门、区域或项目上。所以改革银行体系的关键之处就是把金融中介的克服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具体地说就是提高现有银行中介的效率且提高其支持实体部门结构调整的能力。转轨国家银行改革以及最优银行体系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由于信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所以它会导致不利的选择结果且均衡信贷配额(StiglitzandWeiss,1981)。信贷配给的出现可能源于借款人没有足够的净资产为其贷款提供担保,也可能是由于银行且未在竞争的环境中运营。在转轨国家,中小企业就是在

15、这样的环境中运营,这不利于中小企业发挥技术创新、增加出口、提高就业水平等方面的宏观作用。由于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抵押或担保品和运营记录,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可能很少,外部资金(仍包括股票融资或债务融资)对中小企业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中小企业只能依赖内源融资缓慢发展,这种状况的不利影响就是经济增长只能是次优的。此外,由于转轨国家起始时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所以信贷配给的另外壹个结果就是银行资金过多地流向国有部门,尽管这种长期关系会使国有企业得到足够的资金,可是由于预算软约束的存在会使流向国有部门的资金低效运用,它使银行部门自身积累了大量不良贷款资产,银行部门不良资产过多会

16、诱发信贷紧缩而降低经济增长的效率。不过,如果银行能克服这些问题将会发挥其在X公司公理中的作用且加速国有部门的重组进程和效率,那么经济增长将会向最优的路径靠拢。关于转轨国家最优银行体系的选择问题,理论研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大部分研究都证明了转轨国家选择全能银行体系优于单纯商业银行业务的金融系统。因为全能银行体系的主要优点是它能够利用范围经济且能够扩大银行的服务范围。例如银行从监督X公司存款账户中获得的信息有助于银行分析和掌握该企业的现金流量和运营状况,这样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Nakamura,1993)。全能银行的范围经济使银行能够利用协同作用。例如全能银行能够解决企业的X公司控制问题,因为它们具有股东和债权人的双重角色。Steinheer和Gilibert(1994)根据X公司控制权理论指出,全能银行在转轨国家的有益作用是:它在经济状况好的时候担当积极的股东,在经济状况不好的时候充当积极的债权人。银行持有的股份较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