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汽车行业)日系德系汽车比较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335837 上传时间:2020-06-27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35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汽车行业)日系德系汽车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2020年(汽车行业)日系德系汽车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2020年(汽车行业)日系德系汽车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2020年(汽车行业)日系德系汽车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2020年(汽车行业)日系德系汽车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汽车行业)日系德系汽车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汽车行业)日系德系汽车比较(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汽车行业)日系德系汽车比较德系VS日系2012-06-14 11:30(分类:默认分类)在讨论“德系VS日系”这个话题时,我想先确立以下几点基础原则。第一,我们力求以一些普遍存在的情况也就是公认的事实为依据,但不要用“常常听说”、“业内人士都知道”、“我身边就有不少”、“这个大家懂的”这些作为佐证。我或多或少会引用到一些我知道的事实,但凡我所引用的事实,都必定是我亲身所见或经历的。第二,讨论两系差异时,我们可以延伸去谈不同国家其它产品的特性、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的发展轨迹,但不应该对哪个国家的文化、国民带有贬低或愤恨情绪,还有那些已发生并已结束的历史事件也不是要在这里讨论的。第三,我们

2、主要讨论当下,也就是过去和未来510年的情况。德日两系历史上都有很多辉煌往迹,除非涉及到持续的理念和基因,否则我们都把它们当尘封往事不作为佐证,正所谓“风水轮流转”,德日两系的发展也有不少重叠交错之处,而我们讨论当下,主要还是为了给消费者选车时带来有用的知识引导。第四,有人说讨论“德系VS日系”这个命题本身就不严谨,我也承认这并非一个极具严谨对立性的命题。无论谁造的汽车都有很根本的共性,而同一国家乃至同一品牌的车也能找出很多差异性,深究下来,即便“男人VS女人”也不能说是绝对严谨对立的命题。我之所以如此高调地再提“德系VS日系”,主要还是大家热衷于讨论这个话题,普罗消费者也对此很想弄个明白,既

3、存在即合理,所以我觉得此题目是可议、值得议的。最后,不要强求结论。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启发大家思维,从更多面去了解情况、接近真相,不是非得得出一个终审判决。正如第四条所说,我们要做的不是给德系、日系最后各套一顶黑帽子、白帽子,我们只想对这个话题尽量多说一点,多议一点,“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而且真理并不需要非以某一方的倒下为代价,对吗?(一)德、日造车技术谁更高?这个问题当然没有绝对答案。德国和日本都是工业基础非常深厚的国家,分别在一战、二战前后已经开始发展他们的工业,不仅是硬件基础,德国和日本还有非常出色的工程师,也就是人才。在汽车界,德日都做了很大贡献,都生产过很杰出的车型。我们就不谈历史了

4、,说说当下。当下在一些领域德国人厉害,比如说赛车,包括F1、房车赛,德国人玩得比日本人强。比如日本丰田过去十多年来先后投入大力量去玩勒芒和F1,结果还是玩不过里头的欧洲厂商(包括德国的宝马、奥迪等)。但是在一些领域,比如说电动车和混合动力领域,日本人目前的技术又领先于德国人。我知道一个故事:戴姆勒集团曾经想和日本丰田购买或交换混合动力技术,德国人开价后丰田拒绝了,给出的回应是“你们低估了混合动力的技术含量”。具体到某些零部件技术领域,例如变速箱,有人会说德系品牌的变速箱规格、技术高于日系。事实上,多数厂商的变速箱都是与供应商合作开发的,德国和日本都有世界知名的变速箱供应商。在高档车用的多档位自

5、动变速箱方面德国比较占优势,ZF(采埃夫)是知名品牌;而日本厂商在小型车用的经济型自动变速箱上造诣比较高,以Aisin(爱信)为代表。在新类型变速箱技术上,日本厂商对CVT的应用比较积极和广泛,德系厂商这方面比较落后;而德系车厂近年极力应用双离合变速箱,走在了日本车厂的前面(日本的性能车也有用双离合变速箱的,实际上供货商都是博格华纳、Getrag这些欧美企业)。时下流行涡轮增压技术,目前看这个领域,德系品牌的步伐要领先于日系品牌。但就涡轮增压这一项技术,并不可以证明德系的动力技术领先于日系。(二)德、日两系的造车理念有什么不同?这里说的造车,不仅是制造,严格来说是指技术研发、设计、试验到生产的

6、整个环节,其中“研发”也就是决定“我要做出什么样的产品”的过程,应该是最能体现制造者“理念”的。研发要体现出理念有个前提,就是厂商能100%掌控自己的研发方向和细节。德国和日本是世界上最强的两股工业势力,从工业技术基础、人才(能够进行研发的高级工程师)储备、创新能力来看,都完全有掌控自己研发方向的能力。那么,德系和日系厂商在技术研发理念上的最大差异是什么?我认为是在“驱动力”上。德国车厂普遍奉行工程师主导,很多德国汽车企业的最高层都是工程师出身,最典型的就是曾经领导大众集团走上高速发展道路的皮耶希,以及目前奔驰的CEO蔡澈,都是工程师出身。所以在德国车厂内部,工程师的地位很高,尊重和满足工程师

7、的想法成了决策层的一种习惯,工程师的想法往往能够直接引导一个厂商未来的产品方向。历史上也有不少德国的经典产品是基于工程师/设计师的创新点子诞生的,如奥迪TT,以及DSG双离合变速箱。简单地说,工程师先天对技术的钻研和创新欲望,是德系厂商技术研发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常说德国人对技术、对机械痴迷,主要就是因为在德国的产品(最明显还是汽车)身上常常能体现出工程师对技术的想法。再看看日本的车厂,他们也有大量技术扎实、想法出色的工程师,但日本车厂在产品研发方面,往往更加强调市场导向。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在成立之初,大约1950年代前后,大多都有过因为研发出来的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而惨败的经历。有过那样的惨

8、痛教训,日本人于是特别重视市场需求、虚心倾听市场反馈。另一角度,日本本土市场不像欧洲(包括德国)本土市场那么大,所以日本车厂一直很需要靠打开海外市场来获得自身发展。相比开发面向本土市场的产品,开发要赢得海外市场的产品,往往不能靠工程师的主观判断,而更需要客户调查这类手段。简言之,德系厂商的工程师可能根据他们的直觉去进行一些迎合车厂发展需要的技术开发,但日系车厂里的工程师们,往往更重视来自市场的调研结果和反馈信息,以指引他们去完成开发任务。举个例子,我们经常听到日本厂商为了某个产品,在研发阶段派出设计师去欧洲、美国、中国等地进行调研;但我们很少听到德国车厂说在研发的初期就派出团队去别处调研,充其

9、量是在试验阶段才会有开发者去到外地。换个说法,在日本车厂里,市场需求指引着研发的方向和给出研发指标,工程师去达成它们。这些指标诸如要实现什么功能,油耗要达到多少,动力性能要达到多少等。倘若日本车厂的工程师想出了一些独特的创意,往往也需要与开发指标吻合,才会被应用到产品上去。概括起来,我认为德系车厂的技术研发理念可以概括为“技术驱动”以工程师不断探索新技术来推动产品革新;而日本车厂的研发理念是“目标驱动”以不断提升的产品指标来推进研发进步。“技术驱动”和“目标驱动”,可以用来解释德系和日系的新技术发展态度。汽车是由德国人发明的,德国大部分车厂的造车历史也比日本车厂更悠久,加上德国本身又是欧洲最大

10、汽车市场,有深厚的汽车文化和足够的消费力支撑。所以德国车厂一直有强大的自身发展动力,所以在“汽车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上,德国人有着深入骨髓的认识与自信,也更具有前瞻性。因此,德国厂商比较习惯于扮演先导者的角色,愿意探索新技术,历史上汽车领域的很多技术都是由德国人率先发明和应用的,他们一直是以我上面说的“技术驱动”方式前进。在德国人热衷于推动技术发展的同时,他们也更愿意为此付出代价,包括成本代价,甚至短暂市场失败的代价。在由工程师出身担任一把手的德系厂商的发展历程里,这种情况更易出现。可以说,德国人对新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有着先天的欲望,也更大胆,对由此带来的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也比较强,不单是厂商

11、的承受能力强,连市场上消费者对“新技术风险”的承受力也比较强。日本车厂历史上一直扮演学习者、追赶者的角色,所以目标比较明确。正因为总能确立目标,他们一直能够以“目标驱动”的方式前进。日本车厂历史上也有不少技术创新,但这些创新往往不是主动发明,而是为了解决某些“困境”、为达既定目标而促生的努力成果。从这一点说,日本车厂不太习惯做领先者,当它们成为了领先者,反而会有点迷失方向,失去了继续创新的动力,这几年丰田的情况大概如此。虽然不习惯领先和前瞻,但日本车的技术从来不会落后,正因为以“目标驱动”的研发方式,效果(指标)总能够得到保证,而这些指标一定是以业界先进水平例如德国车对手为参照的。(三)为什么

12、德国车没日本车可靠?前面说过,德国车在新技术应用上比日本车要“冒进”一点,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德国车厂将新技术推出市场的步伐更快,因此在德系产品上,新技术的可靠性问题出现几率也高一些。这在过去有很多例子,例如奔驰十多年前在S级轿车上大胆率先使用空气弹簧技术,就引发了大量故障;如今发生在大众身上的DSG双离合变速箱故障,其实在德国车历史上都只算是很小的一抹而已。纵观历史,在新技术推出市场的时机上,德国车比较热衷于抢占先机,甚至不惜付出一些可靠性的代价。导致这种情况的一大原因是德国有强大的本土市场支撑,而德国消费者素以热衷和支持新技术闻名。在德国市场,搭载新技术对于刺激新车销量是有显著效果的,甚至相

13、比“高可靠性”这一点更能带来销量。日本车在这方面则更谨慎,通常要待技术相当成熟了,才会推出市场。尤其是输往国际市场的产品,新技术应用往往比日本本土要更晚一些,有人将此理解为日本人将最好的给自己用,我的理解是他们更愿意拿自己国内市场做试验,但对国际市场就非常谨慎,不会拿自己在国际上的名声和生意(后者显然更重要)开玩笑。除了上面的理念差异,也有实质操作层面的原因。汽车的诞生要经过设计、试验、制造三个阶段,在制造一环,德日系都有深厚的汽车工业基础,制造的能力和质量高低其实不大。在开发一环,我在第一章就说过的德日都有很强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所以实力也在伯仲之间。主要影响它们产品可靠性并导致差异的,其

14、实就是试验阶段。德系的开发因为倾向“技术驱动”,宏观上比较重设计、轻试验;而日系因为是“目标驱动”,相对较重视试验环节。但我说的这个大约是十多年前的形势,在最近的510年,德系品牌开始加大对试验环节的投入,表现在德系厂商投入到试验环节的时间、样车数量、试验项目都比过去有很大提高,一些德系厂商发布新车之前,首先发布的就是产品开发阶段在全球各种严苛环境下做试验的照片,以强调他们对试验的重视。有此转变,主要是因为德系厂商也发现自己在可靠性方面吃了亏比如在对德、日都非常重要的北美市场,德系销量败于日系,公认的一个原因就是可靠性排名一直偏低(在美国汽车可靠性是一项透明信息,Consumer Report

15、s、J.D.Power等机构常年跟踪和发布客观可信的汽车可靠性数据)。随着近年德系车更重视试验环节,我们看到近2、3年的J.D.Power北美可靠性调查排行榜上,虽然居高位的仍是日系,但德系的排名已经明显上升。在我们国内,从我所接触到的用户口碑和案例来看,德系车的总体可靠性还是不及日系,不单是像大众TSI+DSG这种崭新技术,即便是新技术含量较低的普及化车型,小故障、小毛病的发生率也是德系高于日系。德系车在中国市场可靠性问题的成因,我认为上述开发、试验和制造三个环节皆有试验环节,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用车环境多变、消费者用车方式不规范、油品质量不稳定等,我认为德系花在中国本土的试验力度还是不够的

16、,比如油品问题就仍无法克服,很多德系车发动机出问题(最常见的是传感器报警)都被归咎于“油品问题”。试验出来的问题,应该回到设计阶段去修改克服,但德系车因应中国的情况去修改产品设计的意愿是比较低的,这跟他们的“技术驱动”开发理念,以及德国人对自己技术的自信和坚持都有关系。但客观说这种情况近年有不少转变,德系甚至会专为中国市场开发设计独有的车型了,但是在技术领域,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德系在设计、试验阶段对中国市场的调研、验证我认为还是不太够。相比德系,日系厂商是否有在中国境内投入更多的试验功夫,其实我也不确定。但由于日系对新技术的应用力度比德系低,产品里头包含的新技术少一点,成熟的技术多一点,即使花同样的试验时间,可靠性也会更高,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再说制造环节。这其实要落实到每家合资企业的情况,不能按德系、日系一概而论。我个人不敢说任何一家国内企业(无论是德系日系、合资还是自主)的生产品质是一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