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跨国公司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文献综述(国外)_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326576 上传时间:2020-06-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发展战略)跨国公司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文献综述(国外)_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年(发展战略)跨国公司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文献综述(国外)_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0年(发展战略)跨国公司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文献综述(国外)_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0年(发展战略)跨国公司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文献综述(国外)_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0年(发展战略)跨国公司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文献综述(国外)_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发展战略)跨国公司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文献综述(国外)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发展战略)跨国公司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文献综述(国外)_(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文献综述(国外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了企业进入和开拓别国市场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跨国直接投资,企业能够利用东道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节省产品运输成本、绕过贸易壁垒等,增强在东道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跨国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影响。目前,国外学者关于跨国直接投资(FDI)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的研究比较多,相关的研究从区域经济的各个方面对跨国直接投资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就研究方法而言,这些研究中较多地采用了计量分析的方法,同时也有一些学者采用了比较分析等其他分析方法。本文试图对“跨国直接

2、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的迄今为止的国外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综述。对于诸多学者的各方面研究,本文以其研究的最终结论(观点)入手进行逻辑上的分类,从“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的积极作用” “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的消极作用” “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同时具有正负两面作用且其正负作用难以权衡” “跨国直接投资的作用尚不明确(或跨国直接投资作用的发挥对其他因素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这四个互斥的集合加上“跨国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建设”共五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整合。一 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企业在东道国投资之后,随着其采购、生产、运输和销售等活动的开展,对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

3、响。综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居于主流地位的观点。跨国直接投资不仅在总体上对当地经济的增长有推动作用,而且还通过各种渠道将跨国企业拥有的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溢出到东道国的企业,同时还有在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本文从经济增长、溢出效应以及其他方面这三个二级标题对持这一观点的文献进行分类。(一)、跨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少学者利用包括计量分析在内的各种研究方法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对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的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研究,普遍认为跨国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对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的贡献。Chenetal (1995), H

4、arrold(1995), Lardy(1995), Pomfret(1997),Pan(1998)等人对中国的研究; Sengupta 和Espana(1994)对韩国的研究; Yue(1999)对东南亚的研究; Dowling(1997)对亚洲高经济绩效地区的研究和Greenaway(1998)对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研究都得出了跨国直接投资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结论。Whalley&Xin(2006)和Yao(2006)运用两阶段增长核算分解方法,分别验证了跨国直接投资流入对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作用。Blomstrom 、Kokko(1998) 和Acs et al(2006)认为跨国直

5、接投资通过提供就业、资本流入以及对本土企业产生溢出效应,能够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Blomstrom(1986)、Rivera-Batiz & Rivera-Batiz(1991)、Aitken & Harrison(1992)、Haddad & Harrison(1993)、 Nevin & Siotis(1996)、Blomstrom & Kokko (1998)研究后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与经济转型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Dunning(1993)认为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从外国市场向国内转移资源,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Shujie Yao采用28省面板数据, Pedroni (199

6、9)运用单位根检验,Arellano and Bonds (1998)采用动态数据估计方法构造了三个关于产出、出口和跨国直接投资的相关方程,验证了出口与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表现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显著而积极的贡献。Shujie Yao(2001)运用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的技术即GMM方法证明出口推动、跨国直接投资与平稳的外汇市场是对外开放的三个重要因素,为产出高速持续增长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Shujie Yao和Kailei Wei(2007)通过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研究,得出了跨国直接投资促进了生产效率提高和跨国直接

7、投资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知识有利于推动一国生产力的发展两个方面的结论。(二)、跨国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及其对生产率提高的作用跨国直接投资在为东道国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各种渠道,跨国企业能够将自身拥有的这些优势溢出到东道国的企业,促进当地企业的生产率的提高。Romer(1986)、Sala-I-Martin(1996)研究发现跨国直接投资带来明显的的技术转移与溢出效应。Hymei(1960)、Findley (1978)、Borenzstein(1995)认为跨国直接投资不仅扩大了资本的积累量和贸易量的增长,并且通过技术转移使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Romer(199

8、3)认为穷国和富国之间存在思想鸿沟。他认为外商投资会减少对较穷国家的技术转移和商业知识。根据这个观点,跨国直接投资会提高所有公司的生产率,而不只是接收外国资本。因此,通过跨国直接投资可能对整个经济有实质性的溢出效应。Magnus Blomstrom、Denise Konan、Robert E. Lipsey(2000) 认为跨国直接投资会通过增加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多的技术,从而显著地提高生产率。Blomstrom(1986)的研究发现墨西哥的外资比重较大的部门有更快的生产率增长。Smarzynska(2002) 验证了立陶宛1996-2000年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之间的横向关联与纵向关联。他试图

9、找出企业产量与同行业及下游行业外企介入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并不存在横向溢出效应,但下游行业外企与企业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Aitken and Harrison(1999)运用委内瑞拉1976-1989年的面板数据测试了外企进入对全要素产量增长的影响,得出国内企业在拥有大量外资份额的行业有较高的产量。他们还得出,跨国直接投资的积极影响主要作用于与跨国公司相关的国内企业。通过运用英联邦制造业在1973-1992的数据,Haskel等人发现,本土企业总要素产值与外国分公司在公司所在行业活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行业中外国投资增长10个百分点,就会使本土企业总要素产值提高0.

10、5个百分点。但是,与普遍观念相反的是,这个研究结果表明溢出效应最主要对落后本土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较落后、非技术密集型)有利,而不是在市场中占主导的企业。Kui-yin Cheung和Ping Lin(2002) 认为跨国直接投资通过逆序工程、技术工人转移、示范效应,和供求关系等溢出渠道影响东道国的创新活动。跨国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最明显的是在次要的创新 (尤其是外设计专利) 上。相对于沿海和中心城市而言,西部城市的跨国直接投资溢出效应更强,因为西部的跨国直接投资在空间上更加集中。跨国直接投资的挤出效应和溢出效应可能都是存在的,但是在中国各省还是溢出效应占主要地位。M. Blomstrom、H.

11、 Persson(1983) 研究发现墨西哥一个产业中国内的私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该产业中的外国子公司的出现是相关的,外国企业对东道国的企业有溢出效应。Simeon Djankov、Bernard Hoekman(2000)通过捷克和斯洛伐克在1992-1996年间公司层次的数据研究表明外资对投资接受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积极影响。Andrea Fosfuri,Massimo Motta,Tooma Ronde(1998)通过建立跨国公司的雇员流动带来技术的溢出效应的模型,说明了当地企业可以通过雇佣跨国公司的经理而获得技术溢出效应。Garrick Blalock(2001) 运用印度尼西亚1

12、988-1996年制造业的数据集,测试了跨国直接投资对当地企业生产力提高的影响,发现供应商可以从跨国企业那里得到技术的溢出。这个结果表明垂直供应链是跨国直接投资技术转让的一个渠道。Brian Aitken, Gordon H. Hansonbd, Ann E. Harrison (1997) 应用墨西哥制造业的截面数据,找到了跨国公司行为溢出效应的证据,但对于一般的出口行为,却没有发现溢出效应的证据。(三)、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其他影响除了促进经济增长和溢出企业的先进技术以外,跨国直接投资对于区域的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和收入分配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影响。Yih-chyi Chuang和Pi-f

13、um HSU(2004)研究表明,总体上看,由于先进国家的开放贸易向国内企业提供了学习和获得新技术的渠道,跨国直接投资增加了国内企业的产值。所以中国的经验为不发达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战略。Martin和 Ottaviano (2001) 建立了一个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的模型,所以交易(包括交通成本)可能会导致更高增长与产业集聚。Porter (1990) 认为“产业集聚”是理解经济增长与思考发展政策的重要理念。集聚的产生以“马歇尔外部性”(表示企业能得益于区域内相关与相同产业其它企业的生产与创新活动)为前提。在OECD 国家,Choi (2004) 认为双边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导致了

14、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下降。Magnus Blomstrm和Ari Kokko(1997)认为跨国直接投资可以通过促进东道国的生产率和出口的增长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Liu et al. (2002) 通过研究证明,在经济增长、出口、进口与跨国直接投资之间存在长期的相关关系。他们认为,在对外开放政策下,经济发展、出口与跨国直接投资相互促进。Shan (2002)运用向量自回归法和中国季度数据得出了相似的结论。D Karthik(2005) 研究发现跨国直接投资对印度的出口表现没有显著地影响而对印度的国内投资有双向的影响;在印度,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和新加坡,跨国直接投资挤出了国内的投资在巴基

15、斯坦;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土耳其,跨国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没有显著的影响;在孟加拉,韩国,尼泊尔,斯里兰卡和泰国,跨国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有积极的影响。Walter Elberfeld, Georg Gotzy 和 Frank Stahlerz证明了内资的和跨国的公司可以共生;仅有内资或仅有跨国的公司可以具有活力;垂直跨国直接投资将会显著地降低价格,而只有在自由市场准入的情况下总福利将会明显的上升。二 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跨国直接投资在为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的同时,由于跨国企业的公司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等众多方面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不一定完全一致,因此跨国直接投资

16、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与大多数的学者不同,国外部分学者通过研究认为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这些观点主要是从跨国直接投资对本土企业的挤出、扭曲区域经济结构、造成收入分配不平等、扭曲资源配置方面进行论述的。Kokko(1994)通过对墨西哥1970年制造业的调查,研究了溢出效应怎样影响跨国公司技术以及东道国企业与外企分公司的技术差距。研究表明,产量与外资份额的巨大差距共同造成了溢出效应的明显障碍,于是外国分公司经常将本土竞争者挤出市场。在技术、产品与产业结构与本土企业完全不同的地区,这些巨大差距可能会激发跨国公司实施“飞地”战略。William Miberg (1990)对跨国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具有净收益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分析,根据实证分析,对内的跨国直接投资引导型的发展缺少成功案例的支持,相反,对内的跨国直接投资通常拖延了经济的发展,以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