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将相和》品读释疑课件PPT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136326414 上传时间:2020-06-27 格式:PPTX 页数:31 大小:2.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将相和》品读释疑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将相和》品读释疑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将相和》品读释疑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将相和》品读释疑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将相和》品读释疑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将相和》品读释疑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将相和》品读释疑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 将 相 和,品读感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填一填。,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复习引入,初读课文,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再读课文,精读每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的内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人物作出评价。学习作者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法导读,快速默读课文,连词成句地读,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继续读下去,初步了解“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连词成句,阅读速度的提高,与我们的整体识读能力有直接关

2、系。逐字逐句读书的习惯使注视点增多,势必影响阅读的速度。而如果将许多字词、一句或数句甚至一段话作为一个整体 来识读,就会大大减少注视点和眼跳次数,这样阅读速度就会提高。因此,在阅读中注意养成整体识读的习惯,这也是提高快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快速阅读的方法(二)连词成句地读,语文要素,将相之间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三个小故事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找出故事之间的关联。,蔺相如 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

3、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你从“想了一会儿”可以看出什么?,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怒发冲冠”意思是气愤得头发直竖,顶起了帽子。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是神态描写。,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是在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的话,他也是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白白落到秦王手里。,讨论交流:,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

4、秦王,说:“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秦王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能杀他,只好把他送回赵国。蔺相如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从划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客客气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蔺相如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

5、秦王的“客客气气”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真心的。这也从侧面突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秦王的虚伪。,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出了什么?,蔺相如是一个_的人。,足智多谋,胆识过人,小练笔:,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讨论交流:,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同归于尽”可以看出蔺相如态度非常强硬,如果秦王再不答应

6、,他就要跟秦王拼命。可见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把自己的生死完全置之度外了。,“生气、拒绝”可以看出秦王很强势。对于赵国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他敢生气,敢义正言辞地再三拒绝,是因为他的国力强盛,不怕得罪赵国。,秦国的大臣不甘心,继续发难,但蔺相如毫不示弱,直到会面结束,秦王也没占到便宜。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划线的部分,照应上文大将军廉颇在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由此可以看出在维护国家尊严上,廉颇也有很大的功劳,为下文写他对蔺相如不服气做铺垫。,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

7、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自取其辱 ,你能用一些词语或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小练笔:,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不满、不服。,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廉颇什么样的情绪?,“就靠”“爬”说明廉颇对靠嘴皮子上位的蔺相如很不服气,甚至有点瞧不起他。,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

8、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 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说出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蔺相如说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廉颇听到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

9、,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他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特点。,“脱下战袍,绑着荆条”意味着廉颇放下了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可见,他是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是“负荆请罪”的起因,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从内容上看,“完璧归赵”是“渑池会面”的起因,因为“完璧归赵”使秦王没有占到便宜,才有了渑池会面时秦王对赵王的侮辱。而且在“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这两件事上,蔺相如立下奇功,职位比廉颇高,从而造成了“将相不和”的局面,这才有了“负荆请罪

10、”。,讨论交流: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廉颇:知错就改,以国家利益为重。,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这是课后第3题哦!,想一想,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蔺相如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运用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典型事例就是最能反映人物品质的事例。就写人而言,写作时应该选择能够突出反映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的材料,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个具体事例表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和胆识过人;而“负荆请罪”则高度赞扬了他顾大局、识大体的博大胸怀。,想一想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写法借鉴,认真观察

11、,从你身边的人中选择其中一位,运用典型事例写出他(她)的特点。,一定要抓住典型事例!,我的哥哥是一个非常重视承诺的人。有一天,他和同学约好周日上午10点去图书馆。可是,到了周日,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倾盆大雨。妈妈说:“下这么大的雨,你的同学可能也去不了,你就别去了吧。”他不顾妈妈的阻拦,毅然决然的去了。他回来时全身都被大雨淋湿了,而且他的同学果然也没有去。面对妈妈的数落,他义正言辞地反驳道:“这不是去与不去的问题,这是信誉的问题。尽管他没来,可我去了,我问心无愧。再说,淋湿了可以擦干;生病了可以吃药;可信誉没了就没了。”,课文图示,完璧归赵,将相和,以国为重 品德高尚 知错就改 精神可嘉,起因:

12、秦王企图骗宝璧 经过:机制勇敢斗秦王 结果:完璧归赵,封上大夫,渑池会面,起因:秦王让赵王鼓瑟 经过:相如逼秦王击缶 结果:再立大功,封上卿,渑池会面,起因:廉颇不服欲羞辱 经过:相如回避忍退让 结果:负荆请罪将相和,本文通过对“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主题感悟,廉颇和蔺相如之所以能够和好,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以国家利益为重,有一颗爱国之心。我们也要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要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去损害国家的利益。,独特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