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_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319929 上传时间:2020-06-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_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_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_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_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_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_(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界经济学学科论文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至今。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阐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基于此,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政府主导的市场

2、经济模式;经济问题;展望 目 录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3(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4(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4(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4(四) 经济衰退期(1991-2000年)51企业生产能力过剩52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53产业结构调整滞后54经济体制调整失误65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66财政危机严重,削弱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6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6(一) 日本的产业政策6(二) 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71财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财权由中央所掌握72金融方面73企业特点7三、 日本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7(一)公司治理结构机能的衰

3、退7(二)长期雇佣体制阻碍了企业的改革与重组8(三)主银行制导致企业经营效率的下降8四、日本经济发展展望8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总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一、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其经济也在二战中遭受重创。在战争的废墟中,经过近10年的艰苦奋斗,日本经济在50年代中期恢复到战前水平。从1955年到1973

4、年,日本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经济的奇迹得益于政府持续的贸易立国政策和企业群体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发展战略及其增长机制。截至2002年末,日本在三个重要领域仍居世界第一:外贸盈余达9.9万亿日元,是外贸顺差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4697亿美元,是外汇储备最高的国家;对外净资产(纯债权)余额达175.3080万亿日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就这样一个基础条件很差而且制造战争,遭受战争巨大破坏的国家经济发展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见图一)图一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主要经济指标(1950-2003年)数据来源:根据IMF,International

5、Financial Statistic YearBook。(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

6、73年)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 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1971年

7、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 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 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

8、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四) 经济衰退期(1991-2000年)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 像自然界一切事物一样,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 1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大规模的设备投资,曾是支撑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但当时,这个因素的作用大大减弱,日本许多产业的生产能力已经严重过剩,迫使企业不得不削减设备投资。1998年度日本的民间企业设备投资

9、比1997年度缩减了12.4%。日本企业的过剩设备和过剩投资。造成国内供大于求的局面,阻碍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2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作为一个追赶型的国家,日本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引进欧美国家的科技成果加以消化和创新而取得的,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因此,在当今需要技术创新的情况下,日本就没有了这方面的后盾。日本科研经费投入虽然也不少,但是80%以上来自私人企业,因而长期重技术开发,轻科学研究。而且,在广泛吸收和引进国外优秀的技术人才方面,日本的吸收能力远不及美国。 3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日本在战后形成的追赶欧美型的产业结构,日益暴露其局限性。主要问题在于相对优势产业、相

10、对劣势产业和非贸易部门之间存在生产能力和效率之间的巨大差距,形成日本产业结构上的“三重构造型”。劣势产业方面的输入低于优势产业的输出,产生了大量的贸易赤字,带来日元升值的压力;优势产业必须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率。如此循环,造成国内的“产业空洞化”现象,国内各部门成本的提高,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创立。 4经济体制调整失误日本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战后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政府实施了广泛的国家规制。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化和全球化在全世界的迅速发展,当初政府建立规制的基础已开始弱化,规制体系的消极作用日益显露。国家规制的大量存在,使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受到限制;后发效应的消失和

11、“制度疲劳”的出现,使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带来的问题暴露无遗。 5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高新技术要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有金融业、尤其是风险投资的大力支持。“泡沫经济”的崩溃使日本金融机构背上了沉重的不良债权包袱。到1998年9月末,经审核,日本所有银行不良债权总额高达730270亿日元。这使得银行不愿意向企业贷款,并干方百计地收回以前放出的款项,从而造成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筹资困难,致使许多企业破产。 6财政危机严重,削弱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日本一直奉行凯思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收支日益失去平衡,日本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中财政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自“泡沫经济”

12、崩溃以后,大型景气对策的不断出台使日本财政状况日趋恶化。 总之,日本经济增长停滞并不是局部性问题,而是综合性、体制性问题。放松企业管制,改革经济体制,才是日本经济恢复增长的根本出路之所在。二、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日本特殊的经济体制,通常被定义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日本经济模式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日本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控的范围,力度以及时间之长的都明显于其它国家。这里将主要分析日本的外贸与产业政策,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等。(一) 日本的产业政策战后50年代,把财政补贴的 8090(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给了农林业,其余10%20%的财政补贴则给了中小企业与纺织业,在60

13、70年代,很大比例的财政补贴给了煤炭与海洋运输。这些都属于“防守型”产业政策,其目的:一是为某种低生产率部门,例如农业提供半永久性保护;二是为某些夕阳产业,例如纺织业、煤炭采掘业和海洋运输业提供暂时资助,以便于结构调整和转移。(二) 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1财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财权由中央所掌握从原则上讲,各地方自治体负有自主经营财政的责任。行政上必需的支出,由各地区负担。但由于各地方政府不可能都具备与所需经费相适应的税收财源,而中央税收额通常要占税收总额的70,所以中央通过“下拨地方税”、“让与地方税”及“国库支出款”等,把中央收入的大部分拨付给地方政府。2金融方面日本银行的建立,始于1868年。

14、1876年修改了国民银行条例,1881年建立了日本中央银行,同年又颁布了“日本银行条例”。因此,日本银行系统的发展及日本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有其悠久的历史。战后,日本重建了金融体系。日本现有两套金融机构,一套属于政府系统,另一套是在日本银行监督下的各类私营银行。3企业特点日本产业政策的成功是与日本企业独有的特点相联系的。日本企业间竞争的目标,不是寻求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追逐市场占有份额的扩大与维持。竞争结果,导致单位产品利润及产品价格的不断降低。企业还必须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并积累经验,以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求得在竞争中获胜。生产经验的积累又形成了日本工人队伍的稳定(终身雇佣制)及

15、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资制。这两种制度促进了有经验工人对低级工人知识和经验的传授。政府也鼓励私营企业对青工的教育和训练进行投资。三、 日本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一)公司治理结构机能的衰退近年来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诸多企业濒临倒闭,在追究企业的经营责任时,公司治理结构一词常常被提及。从高速增长时期到1980年代后半期,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内部型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中,由于稳定股东之间根据某种惯例和默契彼此放弃了控制权,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到管理者身上,管理者不仅拥有对自身的任免权,而且拥有对董事、监事的任免权。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弱化的同时,来自外部的主银行的监督机能也在下降。在泡沫经济时期企业金融发生了脱离银行向股票市场转移的倾向,但是,主银行的监督、介入机能却并未随之向股票市场转移,因而更加助长了经营者的裁量型经营,使企业陷入困境之中。 (二)长期雇佣体制阻碍了企业的改革与重组日本的长期雇佣体制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内的协调性行动及人力资本的积累,并且在经济环境的变化中保持了雇佣的稳定。但是这种长期雇佣体制是以企业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大为前提条件的,在经营规模持续扩大成为不可能的今天,这种雇佣体制反而成为日本雇佣调整的障碍。泡沫经济崩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