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2016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363165 上传时间:2017-06-0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案]2016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数学教案]2016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数学教案]2016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数学教案]2016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数学教案]2016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教案]2016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案]2016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6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来源课件 5 YK J.COM 2016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一、单元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 P47P55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以内)或几百几十2的数的口算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三、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

2、、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四、单元教学安排三位数乘两位15 课时3第 1 课时 笔算乘法一、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 0)P47 例 1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 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3.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4(一)导入新授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4512= 4459= 6352=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笔算乘法(二)探索发现1、

3、出示例 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 12 小时,火车 1 小时约行 145 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教学内容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14512 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指名回答)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5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小组讨论并汇报)提问:(1)先算什么?(先算 2 乘 145 的积是 290,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 0 不写。板书: 14512=17401 4 5 1 22 9 01 4 5 61 7 4

4、0和 4512 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小结:两位数乘法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三)巩固发散1.P47 做一做13412 17647 42536 2378232224 14527 67913 28635(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7(五)板书设计笔算乘法14512=17401 4 5 1 22 9 01 4 51 7 4 0教学反思: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第

5、 2 课时 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8一、教学内容: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P48 例2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 0 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3.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四、教学准备9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 口算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4072= 4072= 4072= 20

6、20= 4090= 502 7= 6085= 908 4= 40050= 2.笔算并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7086= 7908= 54278=10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教学内容:笔算乘法(二)探索发现1、出示例 2怎样计算 16030=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1)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总结: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 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 1个 0;或 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 2 个 0(2)写竖式时,如何处理 0 和非 0 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 0 的个数?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小组讨论

7、交流计算的过程1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16030=48001 6 0 1 6 0 3 0 3 00 0 0 4 8 0 04 8 0 4 8 0 0 2、独立计算 10630= 学生反馈讨论:12(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 0 6 3 0(2)计算 10630 时,既然中间的 0 与 3 相乘得 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10630=31801 0 6 3 03 1 8 0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 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

8、填写几个 013(三)巩固发散教材 P48 做一做 1、2 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笔算乘法16030=4800 10630=31801 6 0 1 0 6 3 0 3 04 8 0 0 3 1 8 0教学反思:学生经历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14培养了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第 3 课时 练习课一、教学内容: 练习八 P49P50二、教学目标: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三、教学重难点准确熟练地进

9、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四、教学准备15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P49 3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2、P49 6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3、P50 8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说一说错误的原因。4、P49 1 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订正(二)指导练习1、P49 5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教师指导:注意单位换算2、P50 9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16教师指导:此题有两种思路,方法一:分别求每种 3 套的价钱再加起来;方法二:先求每种各买一套总共花多少元,再求买三套的总价。3、P50 11 独立完成后先小组交流再汇报教师指导:此题有简便方法,因为 15200=3000,因此最后一款电话机 152103

10、000 不能购买,而 200-128=72 200-108=92 200-198=2 因此只要再用多出来的钱分别乘 15,即可求出还剩多少钱。4、P50 12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方法再汇报教师指导:写出乘积最大算式的方法是:先确定两数的最高为5、4 ;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大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3、2 ;剩下的 0 按题目要去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 ;所以答案就是 52043=22360。思考:如果乘积最小,又该如何?教师指导:先找出两数的最高为 2、3;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小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0;剩17下的 4

11、、5 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 ;所以答案就是34520=6900。(三)检测评价1、P49 7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2、P49 2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3、P49 4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4、P50 10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四)板书设计练习课教学反思:巩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通过练习,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能准确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第 4 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18一、教学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 P51 例 3二、教学目标:1.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2.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3.在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

12、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三、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9(一)导入新授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62= 620= 6200= (二)探索发现1、组织小组交流2、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3、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204= 104= 54= 4、组织小组交流引导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205、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 1712=2624= 1724=2612= 1736= 观察算式。 学生将发现

13、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全班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6、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三)巩固发散1、两个数的乘积是 120,其中一个因数乘 4,另一个因数不变,这时积应该是( ) ,如果另一个因数也乘 4,这时的积应该是( )21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 5,要是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该( )3、在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 8 后,积变成 424,原来的积是( )4、P51 做一做第 1 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5、P51 做一做第 2 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教师指导:

14、方法有两种,方法一:先求出长 2008=25(米)再用 2524=600(平方米)方法二:因为宽扩大了 3 倍,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也扩大 3 倍,2003=600 (平方米)(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2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在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第 5 课时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P52P53 例 4、例 5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

15、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23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谈话 :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 P52 例 4)(二)探索发现1、教学例 424(1)篮球每个 80 元,买 3 个要多少钱?(2)鱼每千克 10 元,买 4 千克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 80 元、鱼每千克 10 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 ,买 3 个、买 4 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 ,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师:说一说第(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