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硝酸》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旧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315700 上传时间:2020-06-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 《硝酸》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旧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化学 《硝酸》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旧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化学 《硝酸》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旧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化学 《硝酸》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旧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化学 《硝酸》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旧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 《硝酸》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旧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 《硝酸》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旧人教版必修2.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硝酸典型教学设计研究课程分析:硝酸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同时也解开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不能选用硝酸的疑惑。并且还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本节教学重点:硝酸的氧化性。 本节教学难点:硝酸的氧化性。学情分析:在初中曾经介绍过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对于硝酸的氧化性只是简单提及。本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的一些性质。教材从硝酸与金属反应不

2、生成氢气引入,介绍了硝酸的两种特性氧化性和不稳定性。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判断产生的物质,并与盐酸、硫酸作对比,最后归纳总结,可使学生对盐酸、硫酸和硝酸的理解更深入、透彻。设计理念: 以“诱导思维,探索研究”为特征的探究教学和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理念为牲的新课程改革,都倡导变教为学,教学合一。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对新齐发在教学中的微观层面上的理论化、系统化、实践化。“诱思教学思想论”指出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的关键;“探究教学过程论”强调要在实现认识子过程“三个层次要”的同时,落实好“三个贯穿要素”;“三维教学目标论”重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要在知识的形成过程

3、中发展能力、培育品行;倡导“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的启发式教学。其目的都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是为了使学生在老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通过探究式学习方式实现真正的学,使学生通过能动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现主动性发展。 基于此,课堂教学设计拟如此展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索感知,认识性质研究讨论,活跃思维学以致用,迁移深化三维交融,达成目标。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意【课件投影】小故事: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德军即将占领丹麦,玻尔被迫要离开自己的祖国。他坚信以后一定能再返祖国

4、,决定把心爱的诺贝尔奖章留下。为了不使奖章落入德军手中,他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办法啊!(设计意图:创造情景,通过神奇的玻尔多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简要实录: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渴望认识神奇的玻尔多液是什么?)二、 探索感知,认识性质【课件投影】学生认真阅读课文1517页【课件投影】(导向性信息)要求: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发烟硝酸指的是什么?2、放久的硝酸为什么会变黄3、硝酸具有那些化学特性(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由阅读,让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形成感性

5、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件投影】一、硝酸的物理性质(1)纯HNO3是 色、易 ,有 气味 的液体.(2)能与水任意比互溶. 常用浓硝酸质量分数为69。质量分数为98%以上的硝酸为“发烟硝酸”。(简要实录: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对以上提出的阅读要求都能很好的完成)三、研究讨论,活跃思维【课件投影】思考讨论:1、放久的硝酸为什么会变黄?(因为浓硝酸分解产生的NO2溶于硝酸所致。)2、硝酸如何保存?(棕色瓶、低温、避光保存。)3、哪些物质保存在棕色瓶中?(见光易分解的物质:如HNO3 、氯水、溴水、碘水、AgNO3、AgBr、AgI 等。)(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物质的性质能决定物质的用途及保存,

6、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简要实录: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可以得到答案,不过答不完整,后经学生相互补充得到较为满意的答案。)【课件投影】二、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4HNO34NO2+O2+2H2O (二)实验探究【课件投影】2.酸的通性(HNO3=H+NO3-)(1).使指示剂变色;(2).与碱反应;(3).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4).与某些盐起反应 【课件投影】想一想:硝酸与能否金属反应生成氢气?(设计意图:给学生设计疑问,引入实验探讨。)【演示实验】1、铜与稀硝酸反应2、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改进:把铜片分别放到两个大针筒里,同时分别吸入稀硝酸、浓硝酸)【课件投影】(导向性信息)要求:学生要认真

7、观察两个实验现象有何不同,重点观察铜片上的变化,溶液的颜色变化,以及是否会产生气体,如果有是什么颜色的【课件投影】1、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现象是什么?通过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现象:铜片溶解,溶液变绿,有红棕色气体生成。结论:铜可与浓硝酸反应,并生成Cu(NO3)2和NO2反应方程式:Cu+4HNO3(浓) = Cu(NO3)2+2NO2+2H2O 2、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现象是什么?通过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现象:铜片溶解,溶液变蓝,有无色气体生成。结论:铜可与稀硝酸反应,并生成Cu(NO3)2和NO反应方程式:3Cu+8HNO3(稀) =3Cu(NO3)2+2NO +4H2O(设计意图:

8、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而对实验现象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分析能力。)(简要实录: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对两个实验的现象都能较好的描述,学生的求知欲无比高涨。)【课件投影】探究讨论:1、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什么?如何证明? 该无色气体是NO;可向其中通入空气,如果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就能说明该气体为NO。 2、改进后的装置有何优点? 优点1:便于观察铜与稀硝酸、浓硝酸的对比实验优点2:能防止产生的有毒气体污染环境3、硝酸在反应中起到什么作用?(强氧化性和酸性)(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对实验进行改进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简要实

9、录: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也能较好的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在收获知识的过程中感到很快乐。)【老师讲述】硝酸不仅可以和铜反应,与绝大多数的金属都能反应,只有金和铂两种金属不能溶于浓硝酸。金属与硝酸反应的类型与铜的相似。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NO,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NO2。【课件投影】3.强氧化性(1)与金属反应:HNO3可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除金和铂外)Cu+4HNO3(浓) = 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 =3Cu(NO3)2+2NO +4H2O【课件投影】练习: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1、浓硝酸与Ag的反应 Ag+2HNO3(浓) =AgNO3+NO2 +H2O

10、2、稀硝酸与Ag的反应 3Ag+4HNO3(稀) =3AgNO3+NO +2H2O【课件投影】1、在常温下,铝和铁与浓硝酸与会有类似的反应吗,为什么?(没有,因为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铝和铁发生钝化。) 2、能与铝和铁发生钝化的还有谁?(浓硫酸)【课件投影】演示实验:C与浓硝酸反应的动画(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情境,用动画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物质反应的本质。)【课件投影】3.强氧化性(1)与金属反应:(2)与非金属的反应 C4HNO3(浓) 2H2O+4NO2+CO2【课件投影】那么波尔到底是用什么来溶解金的呢?(设计意图:首尾呼应,让学生对解决问题有满足感。【课件投影】阅读

11、课本17页第三自然段,了解硝酸用途【课件投影】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四、学以致用,迁移深化 【课件投影】课堂练习 1.填空事实性质化学方程式稀硝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久置的浓硝酸呈黄色热的浓硝酸使红热的碳燃烧2.单质跟浓HNO3 混合出现的情况依次为:反应生成相应的硝酸盐反应生成最高价氧化物单质呈钝态不发生反应 符合上述情况的单质是: ( )A.Cu P Zn Au B.Ag C Al PtC.Fe C Zn Hg D.C S Fe Au3. 将铜粉放入稀H2SO4中,加热无明显现象发生,当加入下列一种物质后,铜粉的质量减少,溶液呈蓝色,同

12、时有气体逸出,该物质是: ( ) A. AlCl3 B. Na2SO4 C. KNO3 D. FeSO44、足量的Cu中加入少量的浓硝酸,可能会发生什么反应? 反应停止后,如果在溶液中再加入足量盐酸会出现什么情况?(设计意图:本节课学生全身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硝酸的性质规律,老师及时给予学生一相关题目,引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跳一跳就可摘到桃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认识由实践到理论,又由理论到实践中。)(简要实录:大多数学生解决这几道题比较轻松,在解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有些学生还要求再出几道题来练练。从这里可以看出,这

13、节课是已经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标要求。)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自己力图做到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以认知过程要素为红线,积极落实三个贯穿要素。”的教学思想,通过“探索感知,认识现象;理性研究,把握实质;学以致用,迁移深化。”三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不断诱导思维,激发情意,关注过程,及时反馈,以此落实认知的“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迁移”的三个层次要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参与度。在学生倾听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时而悬念顿生,在实验探究中主动合作,在归纳规律时积极发言,在理论推导时凝神静思,在知识反馈中满堂喝彩。正是因为开展謥探究课堂教学,使我

14、的课堂始终充满了激情,使学生充满了自信,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不足之处:新的教学理论,需要更高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如何处理好探究过程的完整性、真实性及课堂容量间的关系?如何“使学生在老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实现真正的学”?如何做到由授人以渔到人会渔等等。在很多方面我还没有吃透、用好,这些都是制约自己运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瓶颈,急待进一步通过行动研究予以突破。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感受到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巨大魅力。运用张熊飞教授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观察(探索)思维(研究)迁移(运用)”来设计教学过程,始终饱含情意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做、动脑思、动笔写、动口议、动眼看,充分实现了五官并用,全面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掌握知识。做到了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更知其如何然,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教师适时点拨使各知识点自然的串在一起,课堂氨气和谐,教学效果在原来基础上有了明显提高。7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