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省历史必修1、2、3册会考复习资料条目详解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1362994 上传时间:2017-06-09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806.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浙江省历史必修1、2、3册会考复习资料条目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09年浙江省历史必修1、2、3册会考复习资料条目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09年浙江省历史必修1、2、3册会考复习资料条目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09年浙江省历史必修1、2、3册会考复习资料条目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09年浙江省历史必修1、2、3册会考复习资料条目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浙江省历史必修1、2、3册会考复习资料条目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浙江省历史必修1、2、3册会考复习资料条目详解(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 年浙江省历史必修 1、 2、 3 册会考复习资料条目详解 第 1 页 (共 25 页 ) 2009 年浙江省历史必修 1、 2、 3 册 会考复习资料条目详解 a-识记:再认或再现重要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历史结论、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及历史图表等历史基础知识。 b-理解:领会并复述或解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等。 c-分析:分析比较和概括相关历史知识、把握各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其本质,概括其特点。 d-综合:把不同专题、课的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评析,运用唯物史观和所学知识、方法,说明论证有关问题。 必修 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1 中国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 封制和宗法的基本内容 (a b) ( 1)分封制 目的:为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封建诸侯,以蕃屏周”。 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候国 。 诸候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评价: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社会动荡。 ( 2)宗法制 内容:继承和分配制度,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为核心 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3、。(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 ( 3)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的体现,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特点。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 c)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 的高度集中。 1 2 走向大一统 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 (a b) 时间:前 230 前 221 年 过程:灭六国 北击匈奴,修直道、长城 修灵渠,平定岭南 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4、开辟 “五尺道 ”,设官 “西南夷 ” 进入中原政权版图的开始 。 意义: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进入 “大一统 ”的政治时代,有利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安定,方便各民族间交往 加强对周边地区政治控制,扩大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a b) 郡县制(地方政治制度) 产生发展:始见于春秋战国,秦始皇推广到全国 ; 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 ,不得世袭;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意义: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巩固中央集权制。 皇帝制度(中央) 产生: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

5、特点:皇帝至上、 皇权独尊、皇位世袭, 君臣关系本质上是主子与奴才的关系。 1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a a)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 13 个监察区称 13 州,长官叫刺史。目的: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唐朝三省六部制 (a a) 中央 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009 年浙江省历史必修 1、 2、 3 册会考复习资料条目详解 第 2 页 (共 25 页 ) 目的和作用:互相制衡,有利于科学决策;三分相权,则有利于君权的集中。 3、元朝的行省制度 (a b) 元开创行省制度,设省、路、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区划

6、,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四川、西藏、青海地区。 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4、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a a) 原因: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确立:明成祖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 影响: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 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5、清朝的军机处 (a c) 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设立军机 (房 )处 . 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特点:简、精、速、密 影响:提高中央集权的行政效率,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 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

7、响 (c d)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 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严重阻碍社会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 制度演变特点 (c d) 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史实说明) 地方: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 (史实说明)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 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的背景 (a b)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国面积大、人口最多;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 ,内部危机严重。 2、 1840 年至 19

8、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 a a)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840 1842 年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1894 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 a b) ( 1)南京条约 1842 年 8 月 中英 内容:割香港岛 赔款 2100 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 州、

9、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 注:鸦片战争后,列强还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破坏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 “巡查贸易权 ” (破坏了领海主权 ), 传教权 危害: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 开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马关条约 1895 年 中日 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危害: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 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新要求,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大大加深 。 ( 3)辛丑条约 1901 年 9 月 中国与西方 1

10、1 国 内容:赔款 4.5 亿两;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拆毁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要地; 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修订商约。 危害: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 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b c): 使无数中国居民丧失基本生存权 ,造成深重灾难; 疯狂掠夺人民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 使中国 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2 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抗英 ( a b) 发生在

11、 1841 年 5 月的广州三元里,是近代史上 第一次 自发的大规模抵制外来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 2009 年浙江省历史必修 1、 2、 3 册会考复习资料条目详解 第 3 页 (共 25 页 ) 2、黄海海战 ( a a) 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清军爱国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致远”管带邓世昌、 “经远”管带林永升,“靖 远”管带叶祖珪 结果: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b c) 起因: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主要力量:邱逢甲和徐骧领导的义军以及刘永福的黑旗军。 2 3 伟大的抗日战争

12、 日本侵华罪行( a a) 1、 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1937 年 )。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 2、 1937 年 12 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30 万人遇害; 3、日军在侵华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 4、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中国军民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c c) 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过程: 1931 年,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1935 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方针; 1936 年,西安事变

13、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 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中共军队 1937 年 9 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意义:使抗日战争发 展成为全民族抗战,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2、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a a) 正面战场: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 首次)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 最大) 武汉会战(进入相持阶段)。 枣宜会战,张自忠殉国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1940 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中国抗日战争

14、的胜利及其意义( c c) 胜利时间: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 投降; 9 月 2 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胜利原因: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中共的主导作用; 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 意义(历史地位): 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3、 2 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a a) 成立: 1905

15、年日本东京。 领导人:孙中山。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 2、武昌起义的爆发( a a) 时间: 1911 年 10 月 10 日。 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结果:占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 a a) ( 1)概况: 1912 年 1 月 1 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 1912 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 2)政权的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b) 颁布: 1912 年 3 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为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2009 年浙江省历史必修 1、 2、 3 册会考复习资料条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