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战略管理)扬州在城市大洗牌中的战略选择与思考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258131 上传时间:2020-06-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战略管理)扬州在城市大洗牌中的战略选择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年(战略管理)扬州在城市大洗牌中的战略选择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年(战略管理)扬州在城市大洗牌中的战略选择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年(战略管理)扬州在城市大洗牌中的战略选择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年(战略管理)扬州在城市大洗牌中的战略选择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战略管理)扬州在城市大洗牌中的战略选择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战略管理)扬州在城市大洗牌中的战略选择与思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一:扬州在城市大洗牌中的战略选择与思考(城市发展战略调研组)一、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出发,敏锐地捕捉扬州在城市“大洗牌”中的重大战略机遇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的标志。回眸刚刚走过的20世纪,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并加速向前发展。1900年时,世界城市化水平只有14%,到2000年时已达55%,年均增长0.41%,是19世纪发展速度的3.7倍,并形成了如纽约、东京这样的以大城市为龙头的若干个城市群和都市圈。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约为75%,发展中国家在38%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作为一个人口基数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改

2、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了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个超大型城市圈。2001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7.65%。专家认为,20年内中国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60%。近年来,扬州城市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统计,扬州市2001年城市化水平为47%,比全省平均水平42.6%高出4.4个百分点。城市化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世界现代化历史表明,城市化是一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城市化进程也体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程度。工业是初期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城市同样也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种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城市化现象已成为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成为现代化不可替代

3、和缺少的重要内涵。目前在我国,城市化已成为与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私营经济并驾齐驱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动力之一。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目前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至少能带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我国长江三角洲的快速发展证明,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主旋律,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当前,我国国民收入的50%、工业产值的70%、国家税收的80%都来源于城市,90%以上的科研力量和高等教育集中在城市,城市已成新经济、高科技、金融、信息、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城市加快发展的同时,城市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城市格局正在进行新一轮的重组、洗牌。越来越多的地方重视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重新审视和调整城市的

4、发展定位,寻求各自在城市群落中的恰当位置。扬州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中15个中心城市之一,既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城市化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从三个立足出发,正确把握城市发展走势,抢抓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是立足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抢抓以开放促开发的机遇。21世纪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时代,是一个大流通的时代。加入WTO,不仅加速了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加速了我国城市全球化进程。现在中国城市与世界城市的距离拉近了,竞争也更直接了,这种竞争是以全球资源流动为背景的高层次、激烈化的竞争,资金、信息、物资、人才都在城市之间快速流动,在流动中集聚,并在集聚中创造新的财富。许多城市

5、都总结了一条经验,成亦开放、败亦开放、快亦开放、慢亦开放,一个闭锁、内敛式的城市是不可能有持久生命力的,只会在全球化进程中走向衰弱。从历史上看,国内外不乏古文明湮没的先例,究其原因,要么毁于战火,要么败于自我封闭。扬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必须以更加开放的胸怀迎接现代文化科技的撞击,以更加开放的环境吸纳国内外投资,以更加开放的思路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这是我们研究城市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着眼点。二是立足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抢抓在融合中借势发展的机遇。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是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被认为是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今年以来,长江三角洲中的许多

6、城市如南京、苏州、嘉兴、绍兴,一方面加快做大做强城市的步伐,防止“大树底下不长草”;一方面主动“呼应上海”、“接轨上海”,提出做上海的“后花园”、上海的“前店后坊”。从地缘上看,一方面扬州地处在这个城市圈的边缘地带,如果我们不能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胜出,就可能被划出上海经济圈之外,另一方面,扬州南有经济发达的苏南,北有苏北、皖北、鲁南等广阔的腹地,如果能抓住机遇,就可能成为上海经济圈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种特殊的地缘性决定了我们不能等待依靠送上门的机会。扬州的处境就是“进则成,退则败”。当前最重要的是按照“对接融入,借势发势,当好配角,错位竞争”的思路,加快与上海、南京、苏南、浙江的整体接轨,使

7、扬州成为直接吸纳扩散经济发达城市多重辐射带动的一个网络节点城市。如以上海、苏州为桥头堡,借国际资本转移之势,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南京、苏南为辐射带,借沿江产业特别是化工产业重组之势,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以华东和中西部、北方城市为重要客源,借旅游联动之势,加快推进扬州第三产业的发展等,这都是在研究城市发展战略时需要优先考虑的。三是立足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抢抓后来居上、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据有关资料,扬州在长江三角洲15个中心城市中,综合竞争力目前列9位,经济开放度列第13位,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在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中列第7位。也就是说,扬州的总体发展水平中游偏下,而体现城市开放度的有关指标则位居下游

8、。这个状况近年来已经有了明显转变。如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近2.7亿美元,相当于2001年的2倍、2000年的3倍,增长幅度名列全年前茅,总量在苏中、苏北领先。应该说扬州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未来的两年,润扬大桥、宁启铁路、沿江高等级公路、西北绕城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将相继建成通车,必将全面提升扬州的区位优势,激发扬州拥有的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诸多潜在优势。二、从实施“名城”战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总体目标出发,进一步明确城市战略定位90年代以来,扬州在研究城市发展战略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90年代初,提出了“十年再建一个扬州城”的目标,主要着眼于城市规模的扩

9、大;90年代末期,提出了建设现代工业城、旅游城、大学科技城的“三城”战略构想;21世纪初,扬州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2000年10月江总书记“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的题词,高屋建瓴地为新世纪扬州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1年,市第四次党代会按照题词精神,提出了“四个跨越”的总体要求,即向经济强市、文化大市、旅游名市、生态园林城市跨越。加快名城建设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强烈共识。我们认为,城市发展战略选择应注意克服三种偏向:一是片面求“大”,一味追求拉大城市空间和人口规模,而忽略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品位和内涵的提升;二是片面求“高”,不切合城市自身的能力和实力,好

10、高骛远,盲目追求“国际大都市”;三是片面求“全”,过分追求小而全的“山寨经济”,不注重城市的独特个性,千城一面,产业同构,形成城市特色危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学艺术如此,城市的发展亦如此。扬州城市的选择应是差别竞争、错位竞争;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名城”是扬州区别于其它城市最明显的特质,是对扬州发展潜势与目标的战略性前瞻,也是扬州区域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集中体现。扬州应该把“名城”作为发展的原点和目标,将“名城带动”战略作为扬州中心城市发展的主战略。据此,扬州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可以初步确定为:南京都市圈的副中心和泛上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三角洲北翼的一个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

11、通枢纽,国内最佳生态城市、最宜人居城市之一,具有国际影响的风景旅游城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研究城市发展战略,最根本的目的是把握发展机遇,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综合竞争力具体体现为城市实力、城市潜力、城市活力、城市魅力、城市能力。城市实力是指城市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产业作支撑,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城市潜力是指潜在的比较优势,特别是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优势;城市活力是指因城市运行体制、企业微观机制而形成的内在动力与创新力;城市魅力是指城市个性的外在表现,是城市风格的体现,是差异化竞争的优势所在;城市能力是指城市对现代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流的吸引力,是集聚力和辐射力的

12、体现。城市竞争力的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每个城市都没有现成的路好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扬州不可比拟的城市个性,借鉴其他城市已经取得的经验,走出一条适合扬州的路子。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生态、发达的教育水平、不断凸现的区位优势以及较高的知名度都可以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认为,扬州在未来发展中应突出打好长江牌、文化牌和生态牌,全力打造“实力扬州、文化扬州、生态扬州”。一是打好长江牌,增强城市发展实力。扬州的特色和资源不光是瘦西湖、古运河,还应该有长江;扬州不仅是一个文化丰富、风景优美的历史名城,也是一个沿河、濒江、通海,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

13、力巨大的现代化城市。如果用“扬州的眼光”看扬州,那么我们的思维可能只会萦绕在运河旁、局限在文昌路,其实时代的发展已经赋予了我们这个城市新的命题。如果我们转用“世界的眼光”看扬州,扬州应该是属于长江的,是属于中国东南沿海大区域的。我们要越过运河看长江,依托长江观四海,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资源配置,在大视野中再造自身经济新板块,大踏步地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扬州80公里长的长江岸线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我们应以极大的热情奔向长江,把城市发展的重心迅速移向长江,以沿江开发作为推动扬州经济快速崛起的突破口,使沿江成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产业集聚、提升的新载体,城市拓展的新空间。沿江开发的总体思路是:坚持

14、“一体两翼”、联动开发、重点突破、整体优化,以沿江港口建设为中心,以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为重点,以园区载体建设为突破口,产业开发和城镇建设并举,全面优化沿江地区生产力布局,逐步构建沿江现代经济走廊和现代化城市走廊。目前,重点做好沿江开发的产业选择和布局,规划建设好沿江纺织工业、化学工业、汽车船舶工业、高科技信息产业、生态农业与林业、物流旅游服务业六大产业板块,做大做强三个群体。即:一是港口群,以扬州港、江都港和仪征港为主体,建立港口协调作业体系,新建一批万吨和千吨级、杂货和各类专用码头,逐步形成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港口群体;二是产业群,按照“产业集群、形成特色”的要求,组织老城区企业的技改项目、新

15、引进的项目向园区、沿江集中,形成有20个特色产业园区构成的产业园区群,培育一批企业销售收入过30亿、百亿元的规模企业;三是城镇群,加强20个沿江重点乡镇建设,对其中812个乡镇作为中心镇重点扶持发展,迅速推进沿江城镇化进程。扬州沿江开发建设规划区域面积约为250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域约1086.8平方公里,开发区域面积大,周期长,很多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好如下几项原则:一是高起点开发,规划的起点要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要高,引进项目的科技含量要高,加强岸线资源保护,防止低水平重复、破坏性开发;二是开放性开发,以开放促开发,抓住产业梯度转移的特点,走借势发展、“大进大

16、出”的新路子,争取南北联动开发、上下游联合开发;三是整合性开发,港口资源的整合,小船厂的整合,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的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等等,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形成特色产业;四是功能性开发,在进行工业项目布点的同时,加快发展物流服务、口岸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化服务要素,使沿江地区不仅成为工业产业密集区,同时也是高效、规范的现代化服务区。做到繁华看新区,文化看古城,繁荣看园区,发展看沿江。二是打好文化牌,提升城市品位。文化是城市的底蕴,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品位。城市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是城市特色和个性得以形成的根本及源泉。扬州历经数千年沧桑,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扬州城市的“根”,是扬州最具有竞争力的资源。扬州文化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通史性,扬州自春秋战国开始筑城,历经汉、六朝、隋、唐、宋、明至今,建城历史连绵,历史城址相互叠压,扬州古城是一个通史式的历史文化长廊;二是具有开放性,扬州地处南北之间,曾经是南北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地方,形成了开放、兼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