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624321 上传时间:2017-10-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理散文阅读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哲理散文阅读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哲理散文阅读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哲理散文阅读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哲理散文阅读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哲理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理散文阅读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哲理散文阅读(兼谈抒情散文)之整体感知技巧设计与执教:佛山市禅城区张槎中学 教学目标:1、 了解中考散文阅读的考试要求;2、 掌握哲理散文整体感知的一般方法;3、懂得运用整体感知的方法筛选、整合信息,明确解题思路。教学重点:掌握整体感知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懂得筛选、整合信息,明确解题思路。教学过程:一 导入(一)给学生出示中考散文阅读的考试要求。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3、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7、结合内容个性化表述,

2、学会思考和质疑。明确:考点 1、2、3 是关于文章整体感知的考查,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二)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导学2、方法指引(1)整体感知,读懂文章(2)分析结构,理清思路(3)分析主旨,把握情感3、实战演练二 知识导学: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这类散文一般以议论为主,它的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它不需要严密的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

3、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那么,我们如何从整体上阅读哲理散文呢?三 方法指引(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内容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方法】首先从感知形象入手。一篇散文作品总有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某人或某物或某事,因此感知文章就要从分析形象入手,概括文中形象的特征,形象的特征概括出来了,文章内容概括就迎刃而解。举课文实例,师生交流。例:海燕一文,只要抓住海燕的形象进行分析即可。其次从感知关键语段入手。有的散文主要信息集中在某一关键语段,只要把这个语段的内容概括清楚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尽在其中。举课文实例,师生交流。例: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第一段通过与北平冬天的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

4、特点。再次,从感知重点语句入手。一些散文所蕴含的道理往往就集中在某一关键语句上,只要能把该语句的含义分析清楚,文章的主旨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举课文实例,师生交流。例: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集中概括了文章的哲理。最后是从遣词造句中入手。散文为了能够完美地表情达意,作者会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功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尤其是一些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我们只有多留心,多认真品味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举课文实例,师生交流。如那树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让学生说

5、说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二)是要分析结构,理清思路明白文章怎样写诀窍:找要素、理顺序、抓线索1、找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理顺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 、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注意标志性的语句、段落)3、抓线索有的文章有明(事件) 、暗(感情)两条线索 如藤野先生向学生介绍寻找线索的方法: 文章的标题;各段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各段的中心句;过渡性语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明确:在阅读时,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和句子,找准文章线索,从而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如那树 ,线索是:

6、那树的生命经历,文章的思路描写了那树在早期、近期、现时的不同经历。春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三)是要分析主旨,把握感情弄清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方法】首先要熟悉散文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作品风格以及散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等。然后是从文章所选的材料中概括主旨。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从文章所选的材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感情,从而把握住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如那树 ,作者描写那树在早期、近期、现时的不同经历,目的是借那树的命运,引发深重的思考:人类的文明发展应该如何与自然共存?其次要抓住散文的文眼。散文思想感情的表达,有的是显性

7、的句子,我们谓之文眼,有的是隐性的句子,实际上也是文眼,需要我们去概括。文眼往往就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作用。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有的文眼在篇首,有的在篇末,有的在篇中,这个文眼好像一根红线连贯全文,把握了这根红线,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就不在话下。如朱自清背影一课的文眼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背影”朱自清春的“文眼”在结尾三个比喻句上,也就是赞美春天的新、美、健,充满着希望和力量。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的“文眼”在开头,也就是“没有风声、温暖、响晴,是个宝地”等词语上。找到了“文眼

8、” ,概括主旨起来就方便多了。第四是把握散文的感情基调。一篇散文从第一个字开始,就已经定下了一个基调,所以我们对于散文的开头不可以掉以轻心,开头往往为通篇铺下全篇语言的底色。阅读时,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尤其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如朱自清的背影的开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一开篇就奠定与父亲的深情。【提示】概括主旨的对策:1、看题目、人物(事物) 、事件,进行综合、概括。2、辨清类型(叙事、写景、咏物、咏史)写景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之处;雪:朔方的雪孤独、不妥协的抗争精神;春 、 济南的冬天写人因人抒情主旨在对所写之人的感情;藤野先

9、生 、 阿长与写物借物抒情主旨在物人相通之处;爱莲说 , “莲”高洁、正直、通达、不攀附权贵等“君子”哲理托物说理主旨在物与理相通之处。陋室铭 , “陋室”表达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志趣。3、注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格式:此文通过描写了景物的特点,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 ,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或此文通过记叙了的故事(经过等) ,表现了作者的态度(或思想感情) ,表现了对的赞美(或揭露、批判) 。如春 ,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4、抒情散文中的“哲理” (主旨)常常隐含在以下几方面

10、:文章的标题; 成熟的稻谷会弯腰 、 每一屡阳光都该照耀到新生命点明文章时代背景的句子;“物”的形象或物的象征意义;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 野菊花 、 秃的梧桐强烈感叹式的抒情句子; 海燕的结束语对人对事作出评判的议论句子(文中警句、篇末结束语) ;紫藤萝瀑布 、 谈生命主人公在关键情节中自我感悟的句子; 走一步,再走一步 、 散步人物之间触及人生哲理的对话;阅读时应迅速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旨的提示语、关键词语,然后将其加工、概括。强调三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小结:整体阅读感知的三步方法明白文章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四 实战演练学生阅读赵丽宏的看雪一文,然后根据本课学

11、习过的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解决文后练习。看雪赵丽宏年初在北京,正好遇上一场大雪。 雪是无声地降落的。那天傍晚天色灰暗,也没有大风呼啸,以为只是个平平常常的阴天。第二天一早醒来,发现窗外亮得异常,原来外面的世界已经严严实实地被耀眼的白雪覆盖了。从近处屋顶上的积雪看,这一夜降雪约有三四寸厚。而此刻,雪已经停了。离我的窗户最近的一根电线上居然也积了雪,雪窄窄地薄薄地垒上去,厚度居然超出电线本身的四五倍,所以看起来那根电线就像是一条长长的雪带。凭空徒添这许多负担的电线在风中紧张地颤抖着,显得不堪重负,真担心它马上就会绷断这是怎样的一夜大雪?那些飘飘洒洒的轻盈的雪花在夜空中飞舞时,当是何等的壮观!假如集

12、合这地面上的所有积雪,大概能堆成一座巍峨的雪山了吧。有什么能比大自然玄妙的造化和神奇的力量更使人惊叹呢!雪的世界是奇妙的。在一片茫茫的白色云中,城市原有的层次都淡化了、消失了,一切都仿佛融化在晶莹的白色之中。下雪之前的世界究竟是何种颜色?现在竟然想不真切了,人真是健忘。然而,这雪景似乎不宜久看,看久了眼睛便会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也许,人的眼睛天生是喜欢丰富的颜色的吧。白色,曾经被很多人偏爱,因为它拥有很多美好的属性,譬如纯洁,譬如宁静,譬如清高,等等。但是大多数人的喜欢白色,恐怕只是喜欢一束白色的小花、一朵白色的云、一方白色的丝巾、一件白色的连衣裙要是白到铺天盖地,那就消受不起了,眼前这无边无

13、际的雪景,便是极生动的一例。茫茫的白色世界有一些鲜亮的色彩开始蠕动。几辆汽车像笨拙的甲虫爬上了马路,行人也三三两两走上了街头。车和人经过的地方,清晰地留下痕迹。车辆和脚印毫不留情地撕开了雪地神秘的面纱积雪原来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厚,车辙和脚印中显露出大地原有的色彩。晶莹寒冷的雪只是表象罢了。一群孩子走到楼前的雪地上,又是滚雪球,又是打雪仗,尖尖的嗓音和雪团一起飞来飞去,弄得一片喧闹。最后他们的目标一致起来堆雪人。极有耐心地用手捧,用脚刮,一个矮而胖的雪人居然歪歪斜斜地出现在孩子们面前。雪人周围的雪黯淡了、消失了,孩子们在欢言笑语中清除了他们这方小小天地里的积雪。他们又奔着喊着跑去开拓他们的新疆域了

14、,雪人孤零零地丢在那里两只麻雀突然从窗前掠过,它们在空中急急忙忙盘旋着,嘴中发出焦灼的呼唤,似乎在寻找一个落脚的地方。也许,是积雪使它们熟悉的天地改变了模样,它们迷路了。我以为两只麻雀不可能在我窗前停留,想不到它们找到了一个我未曾预料到的落脚点窗前的那根电线。一只麻雀先是从下而上掠过电线,翅膀只是轻轻地一拍,电线上积雪便卜卜地落下一段,另一只麻雀也如法炮制,又拍下一段雪,然后再一先一后停落在电线上。它们轻松地抖着羽毛,不时又嘴对嘴轻声地低语着,像是互相倾吐着什么隐秘,再不把那曾使它们惊惶迷惑的雪世界放在眼里。那根曾经被积雪覆盖的电线在它们的脚下有节奏地颤动着,积雪在不断地往下掉,往下掉大雪忙忙

15、碌碌经营了一夜的伪装,只十几秒钟便被两只小麻雀弄瓦解了窗外寒风呼啸,积雪大概不会一下便消融,但雪后的世界已不是清一色的白了,我心里的春意也正在浓起来。只要有美丽的生命在,谁能阻挡春天呢! 1这篇散文的题目叫看雪,但雪在文中不是作为被赞美的对象,它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作者是怎样描写雪后景观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作者在文中真正赞美的是谁?请写出文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5 分钟后提问学生解决以上问题,点拨、提醒解题的方法,加深对文章整体感知的方法指导。明确:1雪在文中的作用是衬托。作者写雪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衬托那些暂时被雪掩盖的生命。(读标题,找主旨)2作者是从静态和动态这两个角度来描写雪后景观的,静态的描写为动态的描写做了铺垫;雪掩盖了一切,但生命的活动最终会突破雪的覆盖。 (读材料,理解主旨)3.作者真正赞美的是生命,“只要有美丽的生命在,谁能阻挡春天呢! ”(理解写作意图)五 拓展延伸完成鼎湖山听泉以及被遗忘的稻草的阅读练习,强化本课知识。(一) 鼎湖山听泉的训练题:1.阅读本文,关键是要抓住一个什么字眼?为什么?2.理出上文的线索、行文思路。3.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突出了泉声的什么特点?从中作者得到了怎样的感悟?(二)被遗忘的稻草的训练题:1.文中的哪些具体内容可以说明稻草被人遗忘了?请用自己的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