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 《风筝》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230414 上传时间:2020-06-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 《风筝》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 《风筝》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 《风筝》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 《风筝》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 《风筝》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 《风筝》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 风筝 主备人复备人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2.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3.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的主旨。2.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时间复备 一、导入: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

2、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

3、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三、检查预习,考察字词伶仃(lng dng ):孤独,没有依靠。 嫌恶(w):厌恶。憔悴(qio cu):瘦弱,不好看 。 惊惶(hung ):惊慌。瑟(s )缩: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苦心孤诣:(y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肃(s)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分寸:说话或做事适当有限度。笑柄(bng):可以拿来取笑的东西。 不堪(kn):表示程度深,使人不能忍受。虐(n)杀:虐待人而致人死亡。 仓皇:匆忙而带着慌张。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明确:训练学生提取、概括

4、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2、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明确: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如: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四、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

5、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五、作业 1、抄写字词2、学习检测基础知识部分教后记:课题 风筝 主备人乔红复备人教学目标品读语言,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时间复备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

6、,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朗读1、2自然段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引导:比较北京与故乡放风筝的时令,理解“惊异”之情;看下文所回忆的“精神的虐杀”,理解悲哀之情。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却又说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多角度讨论探究)2、朗读课文3、4自然段: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

7、了怎样的感情?为什么小兄弟只是“绝望”,没有反抗?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3、朗读第511自然段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而我明白了儿童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4、朗读第12自然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5.主旨探讨:【提示】1、从手足之情上看。2、从游戏

8、的意义上看。3、从鲁迅的自省精神上看。4、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中心要点】a.忏悔:“我”对小兄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解剖,严于律己。b.悲哀:小兄弟自甘受辱还浑然不觉因中国人的麻木而忧国忧民。三、拓展延伸: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四、小结: 风筝这篇文章不仅表现出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能够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本文深刻的主题,令读者读后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作业:1、学习检测课内阅读部分2、预习第22课教后记: 4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