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大附中2013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月考试题人民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224311 上传时间:2020-06-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3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月考试题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3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月考试题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3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月考试题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3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月考试题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3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月考试题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3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月考试题人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山大附中2013届高三历史10月第二次月考试题人民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大学附中高三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 史 试 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田,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A、地缘政治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B、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C、郡县制度在法律上得到确立 D、王权进一步得到强化2.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

2、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从长远看不利于国家统治3.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先秦百家学派的起源:“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这段史料 A. 是关于先秦诸子起源最真实的记载 B. 证明先秦各学派的创始人都曾经在政府为官C. 说明先秦时期的学术文化曾被贵族垄断 D. 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完全服务于政治4.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

3、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5.管子心术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与德无间,德出乎人。这段材料A.表明了法与德的基本矛盾 B奠定了法家学派的理论基础C反映了儒家“德治”的思想 D强调了“人治”的治国理念6.“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草野的意思)望之起家,簪绂(显贵的意思)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旗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唐摭言中这段评论主要揭示科举制的实行A.极大地

4、巩固了唐朝的统治B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C实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平等 D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7.有学者认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B.“先天不足”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C.“时代性的缺陷”是指没有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D.“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受欧洲中世纪思想影响很大8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理发。有人在附近玩法,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

5、他割伤了奴隶的耳朵。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广场理发是错误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A. 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B.保障平民利益,实现社会公平C. 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9.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 10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

6、势是类别18601899年19021904年数量比重数量比重哲学、社会科学123种22%327种61%自然科学162种29%112种21%应用科学225种41%56种11%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11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以振兴商务”,以官爵顶戴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资设厂,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出现了“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骛”的局面。对以上情况认识正确的是A政府改变了官吏的任用标准 B加强了政府对民间工商业的控制C官绅开始投资近代新式企业 D经济立法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121912年孙中山在

7、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民族之统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这里“民族之统一“的内涵是A目的是要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处理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C 反对帝国主义,挽救中华民族危机的宗旨 D实际上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的反映13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人最初的觉醒是在外部条件的刺激下出现的 B最初觉醒是指明清启蒙思想C 最初的觉醒的是为了学习西方人权自由思想 D中

8、国世俗理性觉醒较晚141903年,中国大公报载:“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A推翻满清统治 B实行君主立宪 C. 学习德、俄政体 D建立民主共和15“17 世纪和18 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但到了“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扩张 B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需要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中国人文

9、资源的逐渐落后16.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17.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A科学发展有力推动了启蒙运动 B科学技术是

10、第一生产力 C18世纪近代科学开始兴起 D科学的力量已经被滥用18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A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国家权力重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19全球通史说:“最初,科学从矿山和工场那里得到的东西要比矿山和工场从科学那里得到的东西多得多。”“形势发生了变化,科学不再处于附庸的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甚至创造全新的工业”。“形势发生变化”是在A18世纪晚期 B19世纪末期 C19世纪前期 D20世纪

11、中期20.1931年,苏联购买了美国机器出口总量的50%,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苏联的购买力则占到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90%,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 50%。这说明A.西方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B. 苏联利用西方危机发展工业 C苏联对机器需求的增加 D.苏联是进口机器的国家211955年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他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其观点的核心是A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 B应该尽力缓和美苏

12、关系C核武器使美苏关系逐渐缓和 D英国应该大力发展核武器22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下列史实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赫鲁晓夫推行的农业改革 B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中国推行人民公社化体制 D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23.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A. “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13、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C.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D. 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稳定秩序24.“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两极格局结束加快推动了美国霸权主义政策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矛盾加剧2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 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 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二、材料分析题26.(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