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史论文12226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13618 上传时间:2016-11-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科学史论文12226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自然科学史论文12226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自然科学史论文12226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自然科学史论文12226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然科学史论文1222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科学史论文1222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比较摘要思想史上长期把柏拉图看成乌托邦的鼻祖,而历史上学者把柏拉图视为乌托邦主义者,并纷纷效仿。而亚里士多想主义政治反思的成果。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的认识和学习,对其政治思想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关键词理想国政治学政治思想异同比较一、柏拉图与政治学任何一部作品或者任何的思想,我们都应该回归作者个人特有的时代,回归个人特有的经历,以便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和思想家之一,出身于雅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 387 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

2、一所称为阿加德米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执教 40 年,直至逝世。理想国是柏拉图(公元前 427347 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为了对政治思想进行阐述,柏拉图首先给我们描绘出了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 3 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 3 种品性。只有这三个等级的人各自本分的干好自己的工作,不去干其它等级的工作,就可以实现正义之邦。当然由于社会正义的复杂性,等级制度之外还需要各种体制的辅助。柏拉图在理想国人们自私自利,只关心自己的事情,而不关心他人,从而

3、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其次是男女平等,即给女人以同样的训练和教育,其中包括让今人大惊小怪的“裸体” 训练这在当时可谓普通之极。男女干同样的工作,成为城邦的护卫者。第三点是“哲学王” 作统治者。这是因为柏拉图认为政客们对普遍真理一无所知,他们的心灵为情欲所占据,为名利所引诱,不能按照理性来办事。另一方面,单纯的哲学家虽然有理性和智慧,却不懂得政治艺术,处理现实事务难免失于偏颇。而“哲人王” 就克服了两者的弱点。后期柏拉图在政治家篇首次明确论述了法律的作用并以法律作为划分政体的标准。在其最后的作品法律篇中进一步发挥了关于法律的作用的思想。从理想出发,他推崇哲学王的统治,“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

4、有威力”;从现实出发,他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如同最野蛮的兽类。有可能造到破坏。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遮蔽其重大的理论价值。这是在西方第一定系统的提出了对于理想国家的设想,义,最后出现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尽管各有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都反对私有制,主张公有制,这是他们立论的逻辑基础。二、亚里士多德与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384 一前 322,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17 岁时奔赴雅典,师从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学园学习并从事教学工作达 20 年之久。公元前 347年柏拉图谢世后,赴小亚细亚各地讲学。由于对政治的兴趣日炽,他于公元前 343 年,接受

5、了马其顿王腓力二世的邀请,担任年仅 13 岁的太子亚历山大的教师,至亚历山大三世登基为止。其后即公元前 335 年,返回雅典,开办哲学学校 收生徒,从事讲学,直至逝世。 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亚里士多德自称是"关于政体研究的专著"。它本是吕克昂哲学学校内部传授的讲稿。本书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对于了解当时希腊社会的状况,了解古希腊人的政治、法律、伦理、教育思想,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术见解上继承和发展了其师的思想。但同样也存在很多分歧,亚里士多德一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的名言就足以说明。在政治思想上也同样如此。亚里士多德在柏拉

6、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政治思想。在其著作政治学中,全书在对 100 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 3 种,后者为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主要政治思想的异同比较。(一)两者对国家起源的看法之比较 :在国家成是由的生活,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社会性) ,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有了这一前提,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

7、组成城邦,过有组织的生活。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类最初为了繁衍后代、生育子女 ,就发生了两性结合,这自然的结合使人们发生联系,以求得人类的生存和衍续。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组织也随之发生。社会团体有三种形从社会及其成员的内在活动和发展中寻求国家的起源 ,认为城邦是由于人们的需要并且沿着由家庭而村坊而城邦社会团体以内,人类的生活可以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而关于国家起源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也体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不相同的政治风格。一个把国家的起源规定为严格的社会分工,一个把国家的起源特点 ,因此,社会的等级井然、整个国家的整齐划一就成为,一切依照自然、顺应自然。因此, 这样的国家更加适应人的本质的发展多

8、元化文化并存就成为这种国家的特色。同柏拉图相比较, 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国家和社会区别开来,认为国家是“至善” 的社会团体, 从而突出了国家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国家不像柏拉图所言是人类社会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的看法不同。而亚里士多德首先对柏拉图的公有制思想进行了强有力的批评。他认为,公有制的结果不可能类天性,不能消除人类罪恶本性,不能确保国内安全。因为“ 人们关心的是自己的事物而忽视公共的事物”。这是人类自私的本性。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只有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人类的各种美德。如果一切归公,人们也就无法表现这种美德了。亚里士多德在坚决批判了柏拉图的公

9、有制理论之后,进一利害相同,满足平等与正义的要求。 (三)人治与法治的争论在国家治理方面,师徒出现了人治与法治截然不同的法国原则,如上所说,柏拉图强调人治,认为哲学王应该是国家的最高统治。因为哲学王是除上帝以外的“更善的模范”,国家和个人只有经过哲学王的治理才能达到至善。而他同样也认为对于优秀的人,把许多法律强加给他们是不恰当的。可以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抹去了法律的作用,并宣布了法律的无效。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成为西方专制主义发展的渊源。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优良的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始终坚持法治而反对人治,因为法治与民主、自由是分不开的。他主张实行奴隶主共和国逻辑必然。亚里士多德认为要实行法治,就要有

10、良好、健全的法制 ,而普遍的服从则是实施法治的关键。亚里士多德在系统论述了法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观,提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的思想。第一,人治容易尚私,而法治则可秉公。第二, 法律是由多数人制定的,因而具有更大的可取性。第三,实行人治容易贻误国家大事,尤其是世袭制更加如此。第四,实行一人之治管理国家也实属困难,他实际上不能独理万机 ,他还得任命若干官员帮助处理各项政务。他强调法治,但不否认自由,良好的法律既有权威而又不专断,正如亚里士多德自己所说“: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 ”他不反对自由,但他说自由不是放纵,人人都为所欲为将造成城邦的混乱,结果对公民本身也属不利

11、。这种认识上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于国家政体的看法上的差异。柏拉图的理想政体 贤人政治,哲学王作为最高统治者,哲学王在国家中凌驾于一切之上,具有发号施令的绝对权威。在柏拉图的这种贤人政体中,权力与知识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至高无上的哲学王必须是经过特殊训练,并获得至高知识的人。柏拉图的这种思想对后世西方的精英治国论有着重要的影响。(四)政体形势的选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从其治国之道 “人治”与“ 法治”出发,把议论的中心转到理想国的主体 “理想政体”的模式上。采取怎样的政体形式才是他们各自政治哲学的合理归宿呢?对此,两者的风格也是南辕北辙的。共和政体正是亚里士多德政体思想的体现。亚里士多德指出,

12、划分政体存在有两个标准:第一是城邦最高治权执行者实行统治的目的是否旨在“照顾全邦的共同利益” ;第二是城邦治权的最高执行者人数的多少,是一人,少数人,还是多数人。根据以上标准,亚里士多德把现存政体划分为六种,并指出了六种政体各自的特点。他指出,君主政体崇尚勋业;僭主政体崇尚私利;贵族政体崇尚才德;寡头政体崇尚财富;共和政体崇尚中庸;平民政体崇尚自由。这六种政体,唯有共和政体才是理想政体。亚里士多德崇尚中庸。在他那里,中庸是人、社会和国家的最佳状态。亚里士多德认为,富人拥护寡头政体,穷人拥护平民政体,而这两种政体各有弊端,不利于缓和奴隶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因为富人掌权建立寡头政体,以压迫平民为职责;平民掌权建立民主政体,压制富人也不遗余力。这样,他们各趋极端,远离中庸,使社会趋于不平衡。亚里士多德认为,要缓和贫富两极的对立,必须政体共和政体可以兼顾贫富两者的利益,将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混合起来,取两者之所长,因而它就成了由演变为民主制或僭主制的有力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