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总结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6163636 上传时间:2020-06-25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教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招教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招教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招教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招教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招教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教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总结(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2、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3、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4、条件反射的第一信号系统:(巴甫洛夫)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 条件反射的第二信号系统:(巴甫洛夫)用语词作为

2、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5、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兴奋: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 抑制:神经细胞处于暂时性的减弱或停止的状态。6、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及激情状态三种元素。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纳。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德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把意识看成一种持续不断的、川流不息的过程,提出“意识流”的概念。创始人是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和安吉尔。(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代表人物是华生。(美国)格式塔心理学

3、: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德国)精神分析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势力)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弗洛伊德(奥地利)人本主义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罗杰斯(美)现代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奈塞尔、皮亚杰(瑞士)第二章 认知过程1、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

4、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3、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对象的数目。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注意的分散:注意的不稳定,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

5、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5、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觉阈限: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6、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7、感觉的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8、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6、9、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10、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11、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12、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模像直观:指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形成感知表象。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13、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14、形象记忆:是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万里长城”逻辑记忆:是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

7、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公式定理情绪记忆: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动作记忆:(运动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陈述性记忆: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15、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遗忘: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

8、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消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压抑说:(动机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提取失败说:遗忘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16、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17、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18、瞬时记忆:(感觉记

9、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19、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20、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1、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22、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23、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0、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2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地反映。25、直觉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的思维过程。具体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抽象逻辑思维:词语逻辑思维,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分析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规律,逐步推导,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的结论的思维。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上。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

11、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一问题。26、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思维形式。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第三章 情绪情感过程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2、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

12、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3、压力: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技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4、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5、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6、意志的果断性:是一种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7、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

13、,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8、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第四章 个性心理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2、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3、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4、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5、信度:一个测量量表的可靠程度。6、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7、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决

14、定人体的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总和心理特征。8、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9、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第五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1、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特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2、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3、印象形成:是指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是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4、社会刻板效应: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人都具有

15、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5、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它特征作相似判断。6、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7、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8、投射效应: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9、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的社会心理关系。10、群体心理:是普遍存在于群体成员的头脑中,反应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的或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倾向。11、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12、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项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13、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处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他人当做唯一目的的行为。14、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15、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