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人民日报时评(打印版)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36134867 上传时间:2020-06-2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3月人民日报时评(打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6年3月人民日报时评(打印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6年3月人民日报时评(打印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6年3月人民日报时评(打印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6年3月人民日报时评(打印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3月人民日报时评(打印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3月人民日报时评(打印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历史文物“活”起来与其简单抱怨公众对历史、对文物不感兴趣,不妨问一问,我们是否能够“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一个是2000多年前西汉的海昏侯刘贺,一个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王后妇好;一个是自2011年起挖掘至今的考古进行时,一个是40年前的重大考古发现正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这两个精品特展,甫一开展便引来热切关注。为了让观展有更好的体验,博物馆对每天观展人数作了限制。尽管两个特展展期要到6月结束,尽管自19日起开始的个人预约名额已增加至每天5000人,但几天之内的预约都已全满。这样的场面,不禁让人想起去年故宫推出“石渠宝笈”

2、大展引发的“故宫跑”现象。确实,越来越多的文博展览正成为城市最亮丽的文化风景。苏州博物馆的“吴门四家”系列展,汇聚了国内外十数家博物馆的精品,自2012年起开展,持续4年吸引了上百万的海内外观众;敦煌莫高窟一直是中外游客的游览胜地,为了保护脆弱的文物,也不得不实行预约制度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国之瑰宝所唤醒的旺盛的文化需求,折射出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恒久魅力。想起16日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的一幕。有媒体注意到,前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有一个议题是部署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记者向总理提问,中国这么大,要解决的问题这么多,政府的工作又这么忙,这个问题有这么紧迫吗?总理的回答,相信全世界都听到了保护文物实际

3、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滋养道德的力量,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换个角度看,从“故宫跑”到“首博热”,老百姓不也是用自己的态度提供了一个注脚?说起来,文物展览曾经被认为是远离大众的、具有一定知识门槛的、高高在上的享受,现如今,竟然变得如此风靡、如此大众,值得深思。无论是拿着放大镜来,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无论是好奇于“妇好”这个亦王后亦将军的传奇故事,还是被在位仅27天的西汉废帝刘贺的戏剧人生吸引,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很难想象,3000多年前的工匠,是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器,才有了高8.

4、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选择与古老历史对话,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与其说,是经济快速发展后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不如说,这是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一种历史敬畏。文物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国好故事的讲述者。果如其言!常听到这样的观点,认为历史文物在今天的流行文化中,“曲高和寡”甚至“乏人问津”。但故宫特展的蜿蜒长队、首博特展的观展热情,让人欣喜又不失为提醒:公众不是没有“文化追求”,而是他们能够触摸到的有质量、有品位的文化产品不多。与其简单抱怨公众对历史、对文物

5、不感兴趣,不妨问一问,我们是否能够“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除了走进博物馆、“面对面”对视,我们是否还可以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的人接受文化洗礼?“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两年前的2月,在参观首都博物馆时,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这些话,至今仍让文博人深思,也深感责重在肩。实际上,只有始终对历史文化保持一种敬畏,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珍存走近百姓、走进当代,才可能让中国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18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破除以药补医,下好医改一盘棋破除“以药补医”不仅是取

6、消药品加成,而必须同步建立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完善药品的采购方式,改变医保支付方式“北京市医改放大招了!”日前,北京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公布,方案明确所有在京公立医院实施医药分开,到2017年底全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北京市集中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好医院、好医生、好技术扎堆。“全国人民上协和”“留着最后一口气、最后一笔钱到北京看病”,虽然夸张,却也折射普遍现象。北京市的医改举措,因此格外引人关注。此次方案总结了北京友谊医院等5家医院的试点经验,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管理体制,治“以药补医”顽疾。在此基础上,推出防止“有病乱投医”的分级诊疗、完善医生薪酬体系。不仅回应了

7、各方关切,也让人充满期待。我国的“以药补医”,要从1954年开始算起。当时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财政对医疗机构进行补贴,同时允许医疗机构将药品价格的15%加成留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政府投入占比越来越少,医院运行成本却越来越高。医院要“养活自己”,一个重要的收入渠道,就是药品加成收入以及医疗服务收入。而医疗服务即各种医疗活动的费用一直比较低廉,相应的是,药品、耗材的收入节节攀高。目前,这已占据医院收入的四成以上,成为医院的收入大头。在很多发达国家,医院药品收入一般只占10%20%,医疗服务收入反而占大头,医院“以医养医”,收支结构合理,医生因而能够也愿意专心治病。而在“以药补医”机制下,医

8、院收入与药品收入直接挂钩,医院通过多开药、用贵药增加收入,不规范的诊疗行为难以避免。看病越来越贵,医患关系恶化,并形成灰色的药品购销利益链,影响了医药行业的发展。要打破“药品利益”,医院、医生、药商、患者、政府就可能“一损俱损”。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复杂而交错的利益,考验着改革的智慧、勇气和决心。2012年,北京友谊医院、朝阳医院等5家公立医院试点医药分开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同时设立医事服务费,由医保实时补偿。改革成效明显,截至去年10月门诊患者的次均医疗费减少54元,下降12.6%,次均药费减少83元,下降27.6%,住院患者例均医疗费减少1706元。15%的药品加成,整体“平移”为医事服务费

9、。这样“暗账变明账”的利益计算,让制度设计更科学合理,给了自我革命以底气和勇气。不过,这样的改革举措,仅仅是成功的第一步,仍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待解。医药分开改革,让这些试点医院成为药费洼地,很多人尤其是外地患者,到别的医院看病,到试点医院抓药。另外,医疗服务价格、药品采购方式、支付方式改革等,还没有进一步开展,难以从根本上形成合理的收入结构,并最终倒逼出管理机制的转变。从这个角度看,治疗“以药补医”的顽疾,不是单纯取消药品加成,必须同步建立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完善药品的采购方式,改变医保支付方式,才不致“按下葫芦浮起瓢”。如果没有“三医”联动及财政、人事、分配等配套措施的改革,就难免“换汤不换药

10、”,让改革难以落地。而北京改革试点的经验也表明,唯有把各个环节、各方利益都纳入“改革一盘棋”,才有可能把这盘棋下活、下好。如何总结经验,牵住医改“牛鼻子”,打好这场点、线、面结合的战役,解决这个“世界级难题”,实属不易。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上,福建三明的医改广受代表委员好评。情况更加复杂的北京,能否成就“北京经验”,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实现患者、医务人员、政府“三满意”的效果,我们充满期待。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18日 05 版)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饿了么”警示监管升级对于阶段性发展之后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应简单“唱衰”甚至“一刀切”禁止,而应视为改进与升级的契机今年央视的“315”晚会

11、,曝光了网络订餐平台“饿了么”。食物制作现场“污水横流”,厨师“尝完的菜扔回锅里”,平台引导商家虚构地址、虚假宣传,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黑作坊入驻虽然北京食药监局在节目刚播出就查处了“饿了么”五店合一食品加工点,上海食药监局也约谈了“饿了么”相关负责人,但习惯叫外卖的年轻人还是吐槽,感觉“像吃了一只苍蝇”。“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从上网购物到手机叫餐,衣食住行都已经被网络改变。然而,“饿了么”的情况也揭示,“野蛮生长”难免积累下种种矛盾和问题,“井喷”的背后可能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消费品质。“饿了么”虽然是个案,但在“数字化生活”的大趋势下,不及时构建起良性的市场秩序,就会导致劣

12、币驱逐良币,成为既影响行业发展、更降低公众福利的问题。“互联网+”的概念意味着,互联网要与其他行业搭配,才能产生乘数效应,进一步提升价值。以网络订餐服务为例,从消费者下单到食物的制作、配送,涉及的主体很多,远不是一个软件那么简单。我们对一家餐馆、一个网站怎么管很在行,但一个网络平台连接起无数餐馆,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系统,这该怎么管,可能就缺少点经验了。“互联网+”时代,会产生很多社会治理的新课题。与网络约租车等服务一样,网络餐饮消费如何准入、如何监管,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备受关注、也极具挑战的问题。对于这样的新业态,既要避免“一管就死”,管得太细太具体,扼杀了行业的活力;也要避免“一放就乱”

13、,监管跟不上,让投机者得利、消费者受损。这确实考验着管理部门宏观的智慧、微观的耐心。从监管层面讲,必须界定好外卖平台与接入餐饮商家之间的关系,规定好责、权、利的主体。平台负哪些责任、餐馆负哪些责任,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应该由谁来管,“谁的娃娃谁抱走”。同时加大市场检查系统、市场评价系统的建设,线上线下一起建构起良性的市场秩序。酝酿许久、即将出台的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对网络平台的义务做了明确表述;部分省市也做了一些管理创新,包括实行平台向监管部门报送制度等等,都在尝试勾勒清楚这个责权利的框架。对于各个网络订餐平台来说,也应该有更多自律意识。互联网经济竞争激烈、更新换代快,然而,“唯品质不破”。

14、中国消费者必然会走过图快图便宜的阶段,进入“品质时代”。不管是坚守严格的审查底线,还是以即时视频监督等方式增加透明度,网络平台方显然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眼里不能只是圈更大的地、做更大的份额。没有品质与口碑保障,丢失市场与份额是“分分钟”的事儿。不管是网络订餐,还是其他基于网络的服务,对于阶段性发展之后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应简单“唱衰”甚至“一刀切”地禁止,而应该视为改进与升级的契机。衣食住行无小事,这样的治理,表面看是管理互联网平台,但本质上是管理公众的生活,可以说是另一种“民生”。政府部门的监管模式,必须以改革之心、利民之志,努力实现创新升级。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17日 05 版)人

15、民日报人民时评:“有态度”的发布更有含金量重点、难点、痛点,往往是社会绷得最紧的弦,含糊其辞、敷衍了事还是坦诚面对、真诚回应,既体现水平,也体现态度“实行街区制是一个过程,不是一天要完成的”“京沪港深4城市有能力有条件稳定房地产市场”接近尾声,3月15日上午关于“棚户区改造和房地产工作”的记者会,却异常火爆。截至目前,除两位新闻发言人首场答记者问外,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已分别举行了4场和15场新闻发布会。这样的数字,让人直观感受到一个更加开放、透明的。不管是代表委员谈看法、提建议,还是部长们解热点、释政策,上的新闻发布会,可谓热点频现、看点十足。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每场新闻发布会都突出“问题导向”,集中回应了大量热点问题、关键问题。“答记者问”,真正成了中直面热点、直击问题的“声部”。例如,政协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涉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惠及民生共享发展、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振经济发展信心等,主题看似宏大,实则照应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人大举行的发布会,部长们关于农业、外交、科技创新、全面二孩、金融改革、教育改革、出租车改革等国计民生的话题,无一不是在回应“呼吸的痛”“养娃的苦”“打车的难”“投资的困”等社会关切。“环球时报一向问题犀利”“今天天气很好,我以为记者问的第一个问题不会是和大气有关的问题”部长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