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2015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6120691 上传时间:2020-06-24 格式:DOC 页数:352 大小:35.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2015_第1页
第1页 / 共352页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2015_第2页
第2页 / 共352页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2015_第3页
第3页 / 共352页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2015_第4页
第4页 / 共352页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2015_第5页
第5页 / 共3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20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2015(3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泉州比特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05月 目 录一. 项目背景61. 指导思想62.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困难7二. 项目整体规划71. 建设目标72. 建设原则83. 方案概述84. 架构设计10三. 方案具体内容101. 基础支撑平台101.1. 数据标准建设111.2. 系统管理121.3. 数据中心平台131.4. 应用管理中心131.5.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131.6. 授权管理中心141.7. 平台运维管理141.8. 个人门户(统一桌面)平台151.9. 现有应用整合182. 教育行政管理202.1. 消息中心202.2. 协同办公系统242.3. 电子公文系统332

2、.4. 学籍管理系统432.5. 教务成绩管理系统562.6. 高中教务成绩系统762.7. 学生成长档案系统972.8. 综合素质管理系统1112.9. 教师人事管理系统1202.10. 课题申报1342.11. 党建管理1402.12. 装备管理1532.13. 社团管理1602.14. 档案管理系统1662.15. 决策分析系统1722.16. 网络硬盘系统1763. 资源管理平台1773.1. 技术特性1783.2. 功能介绍1794. 优质数字资源班班通1924.1. 平台概述1924.2. 平台特色1934.3. 软件平台功能介绍1944.4. 音视频采集设备功能2235. 网络学

3、习空间人人通2245.1. 网络教与学空间2255.2. 教与学支撑核心应用2406. 门户网站2406.1. 平台特色2426.2. 网站设计控制中心2446.3. 网站内容管理中心2757. 在线学习平台2837.1. 用户管理2847.2. 课程建设2847.3. 论坛管理2857.4. 在线学习2857.5. 在线测试2867.6. 课程相关统计2878. 微课制作与微课学习平台2878.1. 技术特性2888.2. 前台功能2908.3. 后台功能2909. 网校平台2929.1. 总体规划2939.2. 功能介绍2949.3. 家长用户功能2999.4. 平台首页3009.5. 网

4、上课堂30210. 教师培训平台30910.1. 平台概述30910.2. 培训管理功能31010.3. 学员在线学习平台32111. 微课掌上通32411.1. 平台特色32411.2. 教师端功能32511.3. 家长端功能32511.4. 业务平台功能32612. 在线作业服务33813. 口语作业系统35014. 互动英语35015. 互动测评服务35316. 有问必答系统35517. 积分激励系统35717.1. 积分商城首页35817.2. 管理中心35817.3. 学生用户功能36817.4. 家长用户功能372四. 软硬件配置清单374软件功能模块配置374五. 项目总投资预算

5、3795.1项目预算明细3791.1. 一期项目投资预算明细3791.2. 二期项目投资预算明细3841.3. 三期项目投资预算明细3891. 项目背景1. 指导思想数字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把数字校园建设列为重要工作,在学校信息化能力提升行动中,明确提出制订大专院校校、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标准,推动数字校园

6、达标建设。大专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应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能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教学的质量和管理的效率,为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支撑环境,已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标志。为了探索新时期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经验,引领大专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开展了“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2.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困难 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部署,采取的是分散建设方式,学校重复建设资源和系统,不仅降低了信息化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形成 “信息孤岛”。 没有完整的教育信息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框架,教育信息化所提供的服务功能不能够较好地体现,规模化效益偏低,教育信

7、息化建设的绩效还有待提高。 目前正在运行的信息系统间的交互、共享和集成不够,体制机制尚未健全,标准规范尚未普及,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统筹力度不够。对全校教育信息资源及应用体系构建的统筹规划和有效组织、协调、监督、激励、评价等工作还做得不够,导致各方面的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资源的质量和有效性难以确保。 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建立还不完善。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的合力还不够,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依然存在,各应用系统的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机制,导致数据的共享程度还不够高。2. 项目整体规划1. 建设目标通过对大专院校学校目前信息化现状与实际需求的系统

8、分析,结合当前学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从信息化的建设方面考虑,项目建设目标定位在以校园内各类信息资源的集成和交换为基础,构建满足教育局及学校教学、办公、管理与服务要求的开放性支撑环境,为校内外各类人员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支持,为学校的教学、办公和管理提供完善的信息化支撑平台。通过本项目的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决策效率,提高信息利用率,提高核心竞争力,总体达到国内同类院校的高速、开放、可靠、智能的信息化校园的领先水平。2. 建设原则(1) 总体设计,分步实施项目建设应总体规划,整体设计,相互协调,分步实施,要放在一个区域及更大范围内进行战略思考。要充分依托教育云公共服务,提升信息化

9、能力。(2) 以人为本,服务学习项目建设应以师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构建最为优化的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为每一个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3) 应用引领,创新教学项目建设应贯彻应用驱动的原则,从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需求出发,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并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目标,突出学校在教和学方面的应用创新,打造特色鲜明的数字化校园。(4) 有效链接,协同发展项目建设要有开放意识,全新思维,要加强与其他学校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3. 方案概述根据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及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提出数字校园平台建设方案,采用多层架构体系,集中部

10、署、云服务模式和自建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自主部署建设数字校园,学校数字校园平台可实现与上级云平台的对接及数据共享,最终实现统一标准的基础数据库、统一认证、统一门户,并实现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新建及整合。建设基础平台基础数据库、统一认证、统一门户、统一桌面、整合现有系统。基础数据库意义在于可以实现后续拓展业务系统的无缝整合,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建共享。统一身份认证和基础数据同步服务实现统一的系统登录、安全认证和基础数据共享。统一桌面为用户使用各应用系统提供一个方便的统一入口,实现一次登录,多次使用。整合现有系统可以改善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建立还不完善的现状,改善重复

11、开发的现象。建设丰富教学、管理应用的服务系统。旨在创建创新型学习沟通生活方式,打造多元化教育互联的网络交流分享平台,构建绿色互动教学、科研平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管理应用可以高效实现学校的教育事务无纸化处理,提高工作效率。系统通过用计算机管理来代替人工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使繁杂的学生管理工作变得轻松,实现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拓展建设生活应用服务应用。生活应用服务主要包括家校互通系统、文化生活系统和社会服务系统,实现老师、家长、学生三方互动交流,创新家校沟通方式,为师生及公众提供安全、稳定、系统、全面的网络学习、交流和培训平台,推动社会教育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教育发展水平,充分利用

12、教育城域网打造社会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构建社会教育数字化网络,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创设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满足广大社会居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4. 架构设计学校数字校园平台采用云计算架构建设,由下至上可分为四层依次为:基础设施层、平台服务层、软件服务层、客户端服务层。整体的架构图如下所示:3. 方案具体内容1. 基础支撑平台基础支撑平台是其它各系统公共运行的环境,提供底层及集成服务,包括统一认证和基础数据同步服务。各类系统运行于基础平台之上,实现统一的系统登录、安全认证和基础数据共享。基础支撑平台基于SOA架构,提供标准的接口规范,具有普适性,不随需求的变化而改变,无论各类应用软件是用什么语

13、言开发、基于何种数据库、运行于何种操作系统,甚至安装在哪台服务器中,只需对程序进行外围代码的修改即可与基础平台挂接,实现统一用户注册、统一用户认证、统一多角度用户查询、统一用户基本信息维护、统一软件模块入口、统一软件信息交流。基础支撑平台与各个产品之间不直接操作数据库,而是通过Web Service进行通信,各个产品需根据自身需求,建立用户、单位、部门、教职工数据表,当各个产品实现了基础平台自动调用的Web Service方法之后,可以自动同步这些数据。1.1. 数据标准建设数据标准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全校范围内教育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必要条件。数据标准为数据库设计提供类似数据字典的

14、作用,为数据共享提供基础性条件,为其他集成提供标准规范和依据,是实现全面的信息集成的重要基础内容。信息标准要保证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过程中有统一、科学、规范的分类和描述,能够使信息更加有序流动,构建学校统一的数据中心,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相衔接、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规范体系、数据体系和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制定学校教育信息数据体系规范,定义数据标准,确定数据采集、加工、交换、使用及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规范,编制各项标准及其实施要求,形成区域教育信息标准体系。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信息代码编码标准、数据交换标准、应用系统规范、管理、业务流

15、程标准、文档数据规范、信息标准管理工具等几个大的方面。1.2. 系统管理(1) 平台信息设置一般由顶级教育局进行维护和设置;下属单位和学校会自动继承顶级教育局的设置,且只能查看不能修改。(2) 单位管理管理下属单位的信息。(3) 部门管理管理本单位下属部门信息,包括部门名称、部门编号、上级部门名称、教研组标识(科室还是教研室)、部门排序号、负责人、电话号码、描述信息等。提供多级部门结构设置。(4) 教职工管理实现对本单位职工的管理,可以记录职工与所在部门的对应关系,并且自动生成职工的登录帐号。当进行职工离职、变岗、退休、死亡等操作时,系统自动与帐号状态对应。可以单个新增职工信息,也可以批量导入。(5) 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