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测量与评价14章节测验试卷测试答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6109347 上传时间:2020-06-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测量与评价14章节测验试卷测试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教育测量与评价14章节测验试卷测试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测量与评价14章节测验试卷测试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测量与评价14章节测验试卷测试答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测量与评价14章节测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l0分)1.B 2.D 3.C 4.A 5.B 6.A 7.D 8.C 9.A 10.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11.桑代克 12.量具、单位、参照点 13.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14.标准 15.信度、难度 16.教育测量与评价 17. 非文字测验 18. 0.50 19.法则、事物、数字 20.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1.X 22. 23.X 24.X 25.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

2、6.教育测量:是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27.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教育目标,利用测量和非测量的种种方法系统地收集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学生发展变化的各种要素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和过程。28.标准化测验:是指由测量专家严格按照测验编制程序而编成的一种测验。29.测验信度:是对测验工具及其操作的整体质量的整体质量的一种量度,是测验性能的重要质量指标。30.效度: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所要测量的特性的程度。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31答: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育测

3、量与评价的联系表现在:第一,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测量是对教育进行量的确定,所得结果是教育评价所需信息可靠的主要的来源,是对教育的状态与价值进行客观判断的前提;第二,教育测量的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评价这个环节才有实际意义,否则变成了一堆枯燥的数字。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区别表现在:第一,着眼点的不同,教育测量的着眼点是取得数据,教育评价的着眼点是做出价值判断;第二,特点不同,教育测量是纯客观的,教育评价则是主客观的结合;第三,复杂程度不同,教育测量较单一,教育评价较复杂,教育测量是定量描述,教育评价重质的判定,含定量与定性。32.(1)按测量与评价在教学中运用的时机分类;(2)按解释测量结果或评

4、价结果时的参照点分类;(3)按测量与评价被试行为表现的性质分类;(4)按测量与评价的内容分类;(5)按测量对象多少分类;(6)按测验材料分类;(7)按量具的标准化程度分类。33.答:区分度的分析方法,大约可以归纳成两类:一为外在效标法,即分析被试在测验题目上的得分与外在客观标准上的表现之间的关系。另一为内部一致性法,即分析被试在测验题目上的得分与在整个测验总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使用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分度的实质,就是题分与总分的相关程度。34.教育测量与评价方案的可用性要考虑:科学性,可行性,公平性,针对性,区分性,简洁性。35.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功能: (1)实现教

5、育判断的功能:测量评定的功能,事实判断的功能,价值判断的功能,问题诊断的功能,区分选拔的功能。 (2)改进教师教学的功能: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作为补救教与学的依据,确保教学目标的达到。 (3)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的记忆和促进迁移,促进学生自我评价。 (4)行使教育管理的功能:对教师的管理,对目标的管理,对过程的管理。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注意发挥测量与评价的积极功能。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36.答:测验的试题类型基本上有两大类: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的优点表现在:一般是用于测量知识的掌握、理解、应用、分析几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客观性试题的答案明确,评分客观,作答简便,因而在限定的时间内测验可以包含足够数量的试题,能保证对知识内容的覆盖。缺点表现在:不能测量综合、评价等高层次的教育目标,并且贬值也较复杂;不利于提高被试者的创新能力与综合性能力。主观性试题的优点表现在:适合与测量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主观性试题鼓励被试积极地组织所学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被试解决问题的能力。缺点表现在:被试在作答时耗费的时间较长,在限定的时间内,试题数量不可能太多,对知识的覆盖面较小;由于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答案,评分者易受评阅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误差较大。第2页 共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