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之4六腑与奇恒之腑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6077995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7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之4六腑与奇恒之腑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中医基础理论之4六腑与奇恒之腑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中医基础理论之4六腑与奇恒之腑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中医基础理论之4六腑与奇恒之腑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中医基础理论之4六腑与奇恒之腑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之4六腑与奇恒之腑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之4六腑与奇恒之腑ppt课件(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 藏 象 (六腑与奇恒之腑) 嘉禾县中医医院针灸理疗科 周小平主任,第三节 六腑 概说:六腑的生理特性,七冲门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概说: 六腑的生理特性: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以通为用。 七冲门:消化道的七道关隘 唇飞门;齿户门;会厌吸门; 胃上口贲门;胃下口幽门; 大肠小肠交接处阑门(回盲部); 直肠下端魄门(肛门)。,一、胆 胆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来源于肝,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贮藏于胆腑的胆汁,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 2.主

2、决断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二)胆为奇恒之腑 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精纯、清净的精微物质,称为“精汁”,故胆有“中精之府”、“清净之府”或“中清之府”之称。 胆的形态结构与其他五腑相同,皆属中空有腔的管状或囊状器官,故为六腑之一;但因其内盛精汁,与五脏“藏精气”的功能特点相似,且与饮食水谷不直接接触,只是排泄胆汁入肠道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故又为奇恒之腑之一。,二、胃 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胃腔称为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 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 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 上下脘之间的部分称为中脘。 贲门上连食道,幽门下通小

3、肠,是饮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上脘,贲门,幽门,下脘,中脘,(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纳水谷 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 2.主腐熟水谷 胃主腐熟水谷,是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二)生理特性 1.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 胃气的通降作用,主要体现于: 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 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 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协调,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失通降,则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

4、之症。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2.喜润恶燥 胃喜润恶燥,是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 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胃中津液每多受损。所以在治疗胃病时,要注意保护胃中津液。 胃中津液不足,称为胃津亏虚,影响饮食物的消化而见饥不欲食等症。,胃气的涵义,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是指推动和调控胃或胃肠道的运动以发挥受纳腐熟水谷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和能量,是一身之气分布到胃的部分,属脏腑之气之一。 是脾气与胃气的合称,即推动和调控整个胃肠道的运动以使饮食物消化及精微物质吸收转输的两类不同运动趋向的精微物质和能量,又称“中气”。 是指

5、水谷之气,即水谷之精化生的气,简称谷气。谷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谷气充盛,随脉运行,则脉反映出从容和缓之象,所谓脉有“胃气”。有胃气之脉以和缓有力,节律一致为特点。 指代一身之气或正气。,三、小肠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其上口与胃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 主要功能: 1.受盛化物: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 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2.泌别清浊: 泌别清浊,是指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消化的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 清者,即水谷

6、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的转输作用输布全身,即所谓“中央土以灌四傍”; 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的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有“小肠主液”之说。临床上治疗泄泻常采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四、大肠 包括结肠和直肠,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肛门。 生理功能: 1.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 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导之官”之称。,与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相关的脏腑功能: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大肠承接); 胃气的通降,实际上

7、涵括了大肠对糟粕排泄的作用; 肺气的肃降,有助于糟粕的排泄(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气的运化,有助于大肠对食物残渣中水液的吸收; 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主司二便的排泄。,2.大肠主津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大肠主津功能失常,则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症;若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五、膀胱 膀胱又称“脬”,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 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代谢后的浊液

8、(废水)则下归于肾,经肾气的蒸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由膀胱贮存。 2.排泄尿液:膀胱中尿液的按时排泄,由肾气及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调节。,六、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位于腹腔中,与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等五腑相同,是有具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脏器。 三焦的形态结构:大多认为是指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等组织。 三焦的功能是: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三焦充填于胃肠道与膀胱之间,引导胃肠中水液渗入膀胱,是水液下输膀胱之通路。,(二)部位之三焦 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部位的划分。 部位划分之三焦,包含了上至头下至足的整个人体,已

9、经超出了实体六腑的概念。 某些医家将其附会为分布于胸腹腔的包容五脏六腑的一个“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之为“孤府”,实际上也已指明此三焦并非一个位于腹中的实体性脏器。,1.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诸气:通行诸气,是指部位三焦是诸气上下运行之通路。 (2)运行水液:运行水液,是指部位三焦是全身水液上下输布运行的通道。 部位三焦的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2.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上焦:一般将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称作上焦。上焦的生理特点是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营养滋润全身。“上焦如雾”。 中焦: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

10、脾胃和肝胆等脏腑。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中焦如沤”。 下焦:一般以脐以下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脏腑。下焦的功能主要是排泄糟粕和尿液。 “下焦如渎” 。,辨证之三焦 三焦还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称为辨证之三焦。 三焦辨证的三焦,既不是六腑之一,也不是人体上中下部位的划分,而是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究其概念的来源,可能是由部位三焦的概念延伸而来。,六腑在饮食物消化吸收排泄中的作用示意图,胃,小肠,大肠,膀胱,胆,饮食物,肝,三焦,受纳腐熟,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传化糟粕,胆汁,水液,水道,贮尿排尿,食糜,食物残渣,水液

11、,水液,第四节 奇恒之腑,概说 一、脑 二、髓(在“肾”中已讲) 三、骨(在“肾”中已讲) 四、脉(在“心”中已讲) 五、胆(在“六腑”中已讲) 六、女子胞(精室),概说 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它们都是贮藏精气的脏器,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 奇恒之腑的形态似腑,多为中空的管腔或囊性器官,而功能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泻。其中除胆为六腑之外,余者皆无表里配合,也无五行配属,但与奇经八脉有关。,奇恒之腑中存在的问题: 1. 男女之数不同:故男子加“精室”。 2. 脑、髓作为奇恒之腑,只能是指颅腔和脊髓腔。 3. 脑作为奇恒之腑之一,而不是五脏之一,可能与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

12、系形成的影响有关。,一、脑 脑,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又称“元神之府”(元神与欲神相对,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 脑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2.主精神意识 脑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枢纽。 3.主感觉运动 人的视、听、言、动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二)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脑与肾的关系密切,因脑髓主要由肾精化生。又因肾精赖脏腑之精的充养,故与五脏六腑之精也有关。 虽然精神由脑主司,但中医学又将精神活动分由五脏主司,以利临床辨证治疗。 心藏神:精神思维由心主司。 肺藏魄:运动主要由肺主司。 肝藏魂:知觉主要由肝主司。

13、脾藏意:意念智慧的产生主要由脾主司。 肾藏志:意志坚定和记忆主要由肾主司。,二、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子脏、胞脏、子处、血脏,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呈倒置的梨形。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持月经 月经的产生,是脏腑经脉气血及天癸作用于胞宫的结果。 2.孕育胎儿 胞宫是女性孕育胎儿的器官。,(二)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1.与脏腑及天癸的关系 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一种精微物质,有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女子月经来潮及排卵、男子精气溢泻,因而具备生殖能力的作用。 2. 与经脉的关系 女子胞与冲、任、督、带及十二经脉,均有

14、密切关系。其中,以冲、任、督、带脉为最。,肾精肾气天癸五脏经脉与女子胞的关系,肾 精,肾 气,天 癸,女 子 胞,化,肝主疏泄藏血 心藏神主血脉 脾气生血统血,冲脉为血海 任脉主胞胎 督脉与肾通 带脉固胞胎,激发,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助。 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肺的主气司呼吸功能。 宗气是连结心之搏动

15、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在病理上,心的搏动与肺的呼吸是相互影响的。,心肺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有助肺的呼吸 肺主呼吸,推动心的行血,心,肺,宗气,(二)心与脾 1. 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 病理上,心脾两虚之证。 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 病理上,或见气虚血瘀,或见气虚失摄的出血。,心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促进脾的运化功能(火生土) 脾主运化,为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心,脾,病理:心脾两虚,(三)心与肝 表现在血液运行及精神情志

16、调节两个方面。 1.血液运行方面:心气主行血,肝气主疏泄和藏血,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病理上,可出现心肝血虚证或心肝血瘀证。 2.精神情志方面: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于肝气疏泄,情志调畅;肝气疏泄有度,情志畅快,亦有利于心神内守。 病理上,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心火亢盛与肝火亢逆,可两者并存或相互引动,出现心肝气郁证或心肝火旺证。,心与肝的关系示意图 促进血液运行:心主行血,肝主疏泄藏血 (病理上:心肝血虚证,心肝血瘀证) 调控精神情志:心藏神,肝调畅情志 (病理上:心肝气郁证,心肝火旺证),心,肝,心肝神魂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心,血,神,肝,血,魂,主,藏,生,舍,调 控,互 资,(四)心与肾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1. 水火既济:心位居上,故心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