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方药之中药总论》-精选课件(公开PPT)

上传人:zhuma****mei2 文档编号:136075026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方药之中药总论》-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A方药之中药总论》-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A方药之中药总论》-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A方药之中药总论》-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A方药之中药总论》-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A方药之中药总论》-精选课件(公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方药之中药总论》-精选课件(公开PPT)(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中药,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PAN ZHI QIANG,什么叫中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的药物。 中药的来源: 1、植物药 2、动物药 3、矿物药 4、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什么叫中药学?,中药学: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量、用法等知识的一门科学 。即“本草学”。,中药基本理论包括: 中药的性能,配伍,禁忌,炮制等。,一. 什么叫中药的炮制? (自学),炮制:是药物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前人说:炮制“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炮制的目的是什么?,(一)炮制的目的: 1.降低

2、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安全用药。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适应病情的需要。 4.便于制剂和储存。 5.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纯净药物。 并能矫臭、矫味,便于服用。,(二)炮制的方法:,(一)修制:1、纯净处理:挑、拣、簸、筛、刮、刷。 2、粉碎处理:捣、碾、镑、锉。 3、切制处理:切、铡。 (二)水制:1、洗 2、润 3、泡 4、漂 5、水飞。 (三)火制: 1、炒:炒黄、炒焦、炒炭、烫炒。 2、炙:蜜炙、酒炙、醋炙、姜汁炙、盐水炙、童便炙。 3、煅:明煅、密闭煅。 4、烘焙。 (四)水火共制:1、煮 2、蒸 3、单 4、淬。 (五)其它制法:1、制霜 2、发

3、酵 3、发芽。,常用炮制方法举例,1、炒: 清炒:炒黄、炒焦、炒炭。 拌固体辅料炒:土炒,米炒,麸炒,烫炒 2、炙:用液体辅料拌炒。 蜜炙、酒炙、醋炙、姜汁炙、盐水炙。,3、煅: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 明煅:如矿物或贝壳类药材。 密闭煅:如血余炭,棕榈炭。 4.蒸: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 如熟地,酒蒸大黄,制何首乌等。,二.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对各种药物的医疗作用和 临床效果所做的一种归纳。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毒性等。 理论基础: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第一节 四气 Four Natures,1. 四

4、气的概念:是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 这四种不同的药性。故四气又称四性。 其中,寒与凉,温与热只是程度不同,性质是一致的。故分为寒凉与温热两大药性。 通常还标以大热 ,大 寒,微温,微寒等 。,2. 四气的确定: 四气是与疾病的寒热属性相对而言的,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来推断和确定的。,四气,1 四气的作用: 寒:甚于凉 黄连 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热证,热毒证 凉:次于寒 菊花 温:次于热 桂枝 散寒温里, 寒证,阳气虚脱证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 热 :甚于温 附子,四气,平性: 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作用比较和缓。 用药基本原则:“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本经,第二节 五味 Fi

5、ve Flavors,1. 五味的概念:即药物具有 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代表着药物不同的功效和应用,是药物功用的 重要的标志。不同药味代表药物不同的 治疗作用。 还有淡味 附于甘味,涩味 附于酸味。 五味的阴阳属性: 辛,甘,淡味 - 属阳 酸,苦,咸味 - 属阴。,五味,1五味的确定:取决于两方面: 一是与实际口尝滋味有关; 二是药物临床应用的归纳和总结。 注意:五味上升为药性理论来认识,已远远超出了味觉的概念,而与药物功效应用密切相关。因此,本草书中记载的味,有时与实际的口尝滋味并不相符。,五味,发散 表证 麻黄能发汗, 辛 行气 气滞证 木香能行气, 行血 血瘀证 川芎能

6、行血。 (辛能行能散),五味,补 益 虚证 人参能补气, 熟地能补血. 甘 和中,缓急 痛证 甘草能和中,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 (甘能补能和能缓),五味,1 五味的作用: 收敛 自汗,盗汗 :五味子能敛汗。 酸 固涩 久泻,遗精 :乌梅能涩肠止泻。 ( 酸能收能敛),五味,通泄大便便秘:大黄能泄下 能泄 降泄气机气逆:杏仁能降气 苦 清泄实火热证:栀子能泄火 燥湿 湿证 如苦寒清热燥湿:黄连 坚阴:泻火存阴阴虚火旺病症。知母 (苦能泄能燥),五味,软坚散结 瘰疬,痞块: 牡蛎能软坚散结; 咸 泻下 便秘 :芒硝能泻下通便。 (咸能软能下),涩:同酸味作用,固涩 - 龙骨止遗精。 淡:渗湿利尿

7、 -水肿,腹水: 茯苓、苡仁 (淡能渗能利),五味 注意:,1 药物的味,可以是一种,也可以两种 或两种以上。 例如,麻黄:味辛,苦;白芨:味苦,甘,涩。 2 必须将药物的气和味综合起来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和使用药物。所以,气和味是密切相关的,不可分割的。,例如: 黄 芩,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 寒性 生地黄,甘寒,清热养阴,主治阴虚内热证。 黄 芪,甘温,补气,主治气虚证; 甘味 芦 根,甘寒,清热,主治内热证。,(三) 升降浮沉 Lifting,Lowering,Floating and Sinking,1概念: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的,也是由药

8、物的治疗作用所决定的。掌握升降浮沉,可根据病势趋向的不同,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补虚泻实。 例如: 向上的呕吐,喘逆-治疗用半夏-属降; 向下的久泻,脱肛-治疗用黄芪-属升; 向里的外感无汗-治疗用麻黄-属浮; 向外的自汗,盗汗-治疗用牡蛎-属沉。,升降浮沉,2内容: 升浮:升是升提,浮是上行发散升浮药有上行 向外的性能。 沉降: 降是降逆, 沉是下行沉降沉降药有下行 向内的性能。 升与浮,降与沉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作用趋向相同。一般而言,其与药物的质地,性味,炮制的关系是: 升浮药 :质轻,辛、甘、温。 酒炒后; 麻黄 沉降药:质重,酸、苦、咸、寒。 盐炒后; 大黄 但有些药物也有例外,不可一

9、概而论。,(四)归经 Channel Tropism,1概念:是指药物对于某些脏腑经络病变具有选择性的特殊作用。 即表示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部位,治疗某经或某几经的病,就归这经或这几经。 2. 确定: 理论依据是脏腑经络学说,实践依据是药物的治疗作用。例如: 杏仁止咳,入肺经; 大黄通便,入大肠经; 大蒜入前阴,辣椒入后阴等。,药物的归经,1. 临床意义:根据归经理论,结合药物功效,便于临 床循经选药。 例如:黄芩,黄连,黄柏,三药均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但归经各有所偏,黄芩偏于肺;黄连偏于心,胃;黄柏偏于肾。故肺热咳嗽选用黄芩;心,胃火盛选用黄连;相火偏旺选用黄柏。 2 注意: (1)归经必须

10、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2) 勿将归经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五) 毒性,概念:是指部分药物对机体的伤害作用,即毒副作用。(自学为主),三. 中药的应用 (一)配伍,1配伍的概念: 指有目的地根据治疗的需要和药性特点,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称药物的配伍。 2。内容:前人把药物配合之后所发生的各种变化,总结为六种结果,再加上单独应用,合称为中药的“七情”。,中药的配伍,(1)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 可增强原有的疗效。(同类不可离也) 如石膏配伍知母,清热泻火力增强。 (2)相使:性能功效不尽相同的药物配伍,而以一药为主,另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功效

11、。 (我之佐使也)。如黄芪配伍茯苓,利水力增强。 其配伍关系是黄芪使茯苓。 相须,相使属药物的协同作用,临床上尽量充分利用。,中药的配伍,(3)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 减轻或消除。 (受彼之制也) (4)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 毒副作用。 (制彼之毒也) 可见,相畏和相杀是指同一配伍关系的两个方面。 畏 如 : 半夏 生姜 杀 其配伍关系是半夏畏生姜,生姜杀半夏。 应用有毒药物时,首先考虑选用相畏与相杀。,中药的配伍,(5)相恶:两药合用,能使原有疗效降低或消失。 (夺我之能也)。如人参恶莱菔子。 (6)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 (两不相合也)

12、如“十八反”,甘草反甘遂等。 相恶,相反属药物配伍禁忌。 (7)单行:用单味药治疗。如 独参汤。,(四) 用药禁忌,药物具有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两重性,利用前者,避免后者是选药组方的基本原则。后者就是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禁忌等内容。 1 配伍禁忌: 十八反,十九畏。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中国药典也规定反药不宜同用。,中药的禁忌,2、妊娠用药禁忌: 禁用:毒性强,药力峻猛的药物。 慎用:毒性小,通经破滞,滑利的药物。 3服药禁忌:即忌口。(略),(三)剂 量,1 概念:中药的用量是指每一味干燥生药入汤剂时的成人一日内服量,习称剂量。 2. 确定:确定药物剂量的一般原则: (1) 根据药物性能,质地定量; (2) 根据配伍,剂型定量; (3) 根据病情需要定量; (4)根据病人情况不同定量; 中药的剂量大多以重量计算, 常用量多为312克。 关于小儿用量,6岁以上可用成人的半数量;5岁以下者,可用成人的1/4量;乳幼儿用量应更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