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精选课件(公开PPT)

上传人:zhuma****mei2 文档编号:136074948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9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辨证》-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辨证》-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辨证》-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辨证》-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辨证》-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辨证》-精选课件(公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辨证》-精选课件(公开PPT)(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 第六章 辨证,辨证的概念,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 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也就是从整体观出发,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疾病性质和正邪盛衰变化(病势),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常用中医辨证方法,八纲辨证总纲 脏腑辨证内科杂病 六经辨证外感疾病 卫气营血辨证外感温热病 三焦辨证外感温热病,第一节 八 纲 辨 证,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病位 表证、里证 病性 寒证、热证 邪正胜衰 实证、虚证 类别 阳证、阴证 它们并不是完整而具体的证,只是对病情的大

2、体分类而已。,第一节 八 纲 辨 证,一、表里辨证,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辩证方法。 表:皮毛、肌腠、经络疾病初起,病情较轻 里:五脏六腑疾病逐渐向内发展,病情较重,(一)表证,基本概念:病位浅在肌肤的一类证候。指外感六淫之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外感病初起阶段。 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起阶段。,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常兼见头身痛、喷嚏、鼻塞、流涕。 PS:恶寒与畏寒都是病人自觉怕冷。恶寒的特点是,患者得衣被、近火取暖,其寒不解,多与发热并见或交替出现。属外感,乃外邪束表,阳气被郁而致。畏寒的特点与恶寒相反,患者得衣被、近火取暖,其寒可缓解或

3、消失,不与发热并见,亦非寒热往来。属内伤,是阳气不足而致。,表证的共同特征,感受六淫、疫戾之气 新起恶寒、或恶寒发热并见, 脉浮,舌苔没有明显变化 内部脏腑症状不明显 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二)里证,基本概念: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里证与表证相对而言,其概念非常笼统,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凡不是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可属于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 1.由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 2.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出现的种种病证 。,临床表现,里

4、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后面的脏腑辨证部分均属里证的范畴。,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病。 基本特征是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里证的病位虽属于里,但仍有浅深之别, 病变在腑、在上者较为轻浅, 病变在脏、在下者较为深重。,里证,(三)半表半里证,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 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半表半里证。 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机理: 病在半表半里,正邪交争。 PS: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表里同病 表里转化,由表入里:病势加重 由里出表:病势减轻,表里证鉴别要点,辨别表

5、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 寒热症状 内脏证候是否突出 舌象、脉象等变化,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病因 病位 病程 病情 临床特点,外邪 浅表 短 轻 发热怕冷同见,外邪、内伤 脏腑 较长 较重 发热怕冷分见,二、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具体的说: 热证指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 寒证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一)寒证,基本概念: 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能功能活动抑制或衰退,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寒邪, 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 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阴寒偏盛。,(一)寒证,临床表现:各类寒证证

6、候表现不尽一致, 常见的有: 恶寒,畏寒喜暖,冷痛, 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踡卧, 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等。,(二)热证,基本概念: 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阳盛阴伤,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病因:外感热邪 素体阳盛,寒邪入里化热 情治内伤,郁而化火 过食辛辣,蓄积为热,(二)热证,临床表现: 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 发热喜冷,口渴喜冷饮, 面红目赤,烦燥不宁, 痰、涕黄稠, 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三)寒热证鉴别要点,寒证与热证 是机体阴阳盛衰的反映 是疾病性质的主要体现

7、故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寒热的喜恶 口渴与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温凉 二便 舌象、脉象等,辨别寒证与热证的重要依据:,寒证与热证鉴别表,1、寒热错杂: 2、寒热转化:,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 由寒转热、由热转寒,(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真热假寒,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而表现一些假寒现象 临床表现:里热炽盛肢冷、脉沉等,3、寒热真假,真寒假热:阴寒内盛,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 临床表现:里寒极重身热、面红等热象,(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三、虚实辨证,了解病体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实辨证是治疗时确定扶正或祛邪的

8、主要依据。,(一)实证:,人体感受外邪 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 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 临床证候的概括,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临床表现,常见的主要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感邪性质的差异 致病的病理因素不同 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证候表现各不相同 很难以哪个症状 作为实证的代表,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 思虑太过、悲哀卒恐、过度劳倦耗伤气血营阴 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 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 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阴液气血耗损,病因,

9、(二)虚证,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出来的证候。,血虚证:血不足,脏腑组织经脉得不到濡养出现的证候,气虚证:全身或脏腑功能减退的证候,阴虚证:阴液亏损的证候,“阴虚生内热”,阳虚证:阳气不足的证候,“阳虚生外寒”,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临床表现,(三)虚实证鉴别要点,一般说来: 虚证身体虚弱,实证身体粗壮。 虚证声息低微,实证声高息粗。 久病虚,暴病实。 舌质淡嫩,脉象无力虚; 舌质苍老,脉象有力实。,虚证与实证鉴别表,(1)虚实夹杂,实证夹虚 虚证夹实 虚实并重,(2)虚实转化,实证 虚证(常见) 虚证 实证(少见),(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四、阴 阳,八纲的总纲,是概括病证类别

10、的一对纲领,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疾病的性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阴阳辨证八纲辨证的总纲: 表、热、实属阳 里、寒、虚属阴,阴证: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病变和证候, 临床以机体衰退表现为特点,阳证:邪热壅盛,或阳气亢盛的证 候,临床以 机体功能亢盛为特点,人民卫生出版社,四、阴 阳,(一)阴证,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抑制、沉静、衰退、晦暗 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归 属 为 阴 证,病情变化较慢,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暗淡,精神萎靡,身重倦卧, 畏冷肢凉、倦怠乏力、语声低微,纳呆、 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气腥,

11、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语声低微气虚 畏冷肢凉、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气腥里寒 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虚寒舌脉,(二)阳证,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 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归 属 为 阳 证,病情变化较快,临床表现,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 口渴饮冷,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语声高亢, 呼吸气粗,喘促痰鸣,舌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面赤,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小便短赤热证 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大便秘结实证 舌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高热舌脉,1.亡阴证 阴液

12、大量消耗或丢失而出现阴液衰竭的证候: 汗出而粘,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躁不安,口干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2.亡阳证 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出阳气虚脱的证候: 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淡漠,畏寒,手足厥逆,气息微弱,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亡阴 亡阳,危重证候:亡阴证与亡阳证,1. 相互联系,表证,表热证 表寒证,表实证 表虚证,表证 里证,出,入,寒证 热证,转,化,实证 虚证,3. 相互错杂,表里同病 寒热错杂 虚实夹杂,2. 相互转化,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节 脏 腑 辨 证,八纲是辨证的总纲 脏腑辨证是辨证的基础,脏腑辨证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结合脏腑生

13、理功能、病理表现、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第二节 脏 腑 辨 证,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心主血脉及心藏神等功能的异常。,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气郁、血瘀等原因,导致心火亢盛、痰迷心窍、痰火扰神、小肠实热、瘀阻脑络等证。,虚证多由先天不足,脏气虚弱,或思虑劳神太过,或久病伤心,导致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等证;,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1、心气虚:心气不足,心脏功能衰竭的病理变化。,病因 久病体虚,年高体弱,禀赋不足,汗下,失血过度。,证候 心气虚心悸,气短,精神疲惫,活动后加重,或有自汗

14、,或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辨证要点】以心悸及气虚证为辨证要点。,2、心阳虚:是指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病因 由心气虚弱,气损及阳进一步发展而来。,证候 心 阳虚心悸,心胸憋闷或痛,形寒畏冷,气短,自汗,面色淡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迟弱或结代。,【辨证要点】以心悸,胸闷或痛,及阳虚证为辨证要点。,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心气虚、心阳虚鉴别要点,3、 心血虚,证候 心血虚心悸,失眠多梦,面色淡白或萎黄,或兼见头晕,健忘,唇、舌色淡,脉细弱。,【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及血虚证为审证要点,病因 久病体虚,脏器衰弱,饮食伤脾,血液化源不足,过度劳神或心血不足。

15、,心血虚: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表现的证候。,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证候 心阴虚心悸心烦,失眠,多梦,或见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要点】以心悸烦不宁、失眠多梦及阴虚证为审证要点。,心阴虚:是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4、心阴虚,心血虚、心阴虚的鉴别,病案举例,吴 X ,男, 52 岁。患者十年前因疲劳出现心悸气短,未经治疗,以后每因劳累则病情加重,近二月因上症加重而来就诊。现自觉胸闷,心悸,时有胸痛,畏寒肢冷。医生查体时,望其面色淡白,舌淡胖,苔白滑,切诊脉弱,四肢不温。,要求:脏腑辨证结果;辨证分析。,H h,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