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精选课件(公开PPT)

上传人:zhuma****mei2 文档编号:136074678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病理生理学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病理生理学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病理生理学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病理生理学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精选课件(公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精选课件(公开PPT)(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授内容,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诱发因素 分期 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内凝系统,外凝系统,(传统通路),(选择通路),血液凝固机制,凝血旁路,凝血过程三个阶段: 内凝途径 外凝途径 凝血活酶形成 ( a PL Ca2+ ) 反馈性加速凝血酶原 向凝血酶的转化 凝血酶生成 诱导血小板的不可逆聚集 激活、III 激活纤溶酶原,增强 纤溶系统活性 纤维蛋白生成,DIC病因 如内毒素等, a,激肽释放酶原,纤溶酶 激肽释放酶,激肽原 激肽 低血压,激肽的激活, a f,激肽释放酶原,激肽释放酶,激

2、肽原 激肽,纤溶酶原活 纤溶酶原 化素原 活化素,纤溶酶原 纤溶酶,纤维蛋白(原) FDP,C1 C1a C3 C3a,凝血系统,激肽系统,纤溶系统,补体系统,凝血、纤溶、补体和激肽系统之间的关系,凝血,抗凝血,1.内源性凝血系统 (因子激活开始) 2.外源性凝血系统 (TF因子激活开始) 3.旁路途径,1.完整的血管内皮;,2.血流速度相对较快;,3.单核吞噬系统作用;,4.生理性抗凝物质;,5.纤溶系统。,DIC的发生是由于凝血力量超过抗凝血力量!,概念:,微血管病性 溶血性贫血,DIC的本质是什么?,凝血功能异常!,血液凝固性先升高-表现为微血栓形成; 再转变为血液凝固性降低-表现为出血

3、。,DIC的病因,一、急性感染,1.细菌:革兰氏阴性菌(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绿脓 杆菌、变形杆菌); 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 菌等)。 2.病毒:流行性出血热、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等。 3.立克次体:斑疹伤寒。 4.其它:恶性疟疾、黑热病、重度霉菌病。,二、妊娠并发症,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死胎滞留、感染流产。,三、恶性肿瘤,转移性癌、肉瘤、恶性淋巴瘤。,四、血液病,白血病、溶血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异常蛋白血症。,五、大量组织损伤,严重创伤(挤压伤、烧伤、冻伤) 大手术(体外循环、器官移植、人工瓣膜置换、门脉高压分流术等)。,发病机制,(一)组织严重破坏,大量组织因子

4、入血,启动外凝系统 启动步骤: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释放,并与因子结合。 原因:组织损伤释放TF VEC损伤表达TF(感染) 组织因子(TF) :是由26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跨 膜糖蛋白。,血管壁、血浆蛋白、血小板中任何一个部分的改 变足够严重时,均有可能产生DIC,组织 组织因子活性(/mg) 肝脏 10 肌肉 20 脑 50 肺脏 50 胎盘蜕膜 2000,问:为什么产妇容易发生DIC?,常见于:,1.产科意外:约占DIC病例的8.620% 见于: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宫内死胎等 其中羊水栓塞最为常见。 2.外科手术及外伤:约占12.715% 见于:胃、肠、肾脏、胆道等

5、手术,大面积烧伤 挤压综合征 3.肿瘤组织大量破坏:约占2028.3% 多发生于癌肿晚期,临床表现以慢性型为主。可 见于前列腺、肺、肾、乳腺、胰腺、胆道等癌肿, 以广泛转移者诱发DIC。 4.感染性疾病,机制: aa a TF Ca2+, a a,(+),(+),传统通路,选择通路,a激活因子的活性可因TF的有无相差40000倍,组织损伤,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激活,启动内凝系统,启动步骤:因子活化 原 因:异物入血,激活 VEC损伤,胶原暴露,激活 机制: 1)固相激活:因子与表面带负电荷的物质接触,其精氨酸上的胍基构型改变,活性部位丝氨酸残基暴露而被激活,称为固相激活。 (例如,内毒素的脂

6、多糖,体外的试管壁等) 2)液相激活 :液相激活又称酶 性激活,和a在激肽释放酶、纤溶酶或胰蛋白酶等可溶性蛋白水解酶作用下,生成a和碎片f,称液相激活。,PK 、HMW-K,PK 、HMW-K (a),负电荷,PK KK,a、f,、a,(正反馈),注: 细菌、病毒、螺旋体,持续的缺血、缺氧、酸中毒, 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内毒素在一定条件下均可损伤血管 内皮细胞。 一方面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内凝途径; 另一方面内皮细胞损伤,暴露或表达组织因子,也同时启 动外凝途径。,三、血小板被激活,血细胞大量破坏,1.血小板被激活 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聚集,释放 激活的血小板提供磷

7、脂表面、与凝血因子的结合、释放颗粒内容物,加速凝血过程。 原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机制: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胶原 vWF 血小板Gpb 血小板黏附并被激活 表达血小板膜糖蛋白 Gpb/a+纤维蛋白原+ Gpb/a ( Gpb/a) (搭桥作用,使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结构 血小板细胞骨架蛋白再构筑 表达“配体诱导的结合部位” (血小板扁平,伸展) 表面出现磷脂酰丝氨酸 或肌醇磷脂 结合、等 (带负电荷磷脂) 凝血因子在血小板磷脂表面被浓缩、局限纤维蛋白网形成 (网罗血细胞形成 凝块) 血块回缩 形成坚固血栓 (血小板中肌动蛋白收缩) 血小板在DIC中一般为继发性作用。,TXA2 a,G

8、p,PLC,PIP2,IP3,DG,肌浆网释放钙,Ca2+-钙调蛋白,肌动球蛋白收缩,分泌 释放,PKC,TXA2 PGG2/PGH 2 AA PE,PC,PLA2,COX,TX合成酶,激活剂,血小板激活过程,激活剂,(血小板内),血栓形成过程,血小板粘附在内皮下胶原,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并释放,RBC大量损伤的原因:异型输血,各种原因的溶血。,2.红细胞大量破坏: RBC破坏 释放ADP(血小板激活剂)促进血小板粘 附聚集 RBC膜磷脂局限、等促发凝 血反应,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破坏 能释放组织凝血活酶,促进 DIC发展。,3.白细胞破坏 目前认为中性粒C,单核C,急性早幼粒C白血病的早幼粒C

9、内含有丰富的促凝物质,它们就是组织因子。 如:内毒素,IL-1,TNF诱导中性粒C表达TF,四、促凝物质入血 1.蛇毒:如圆斑蝰蛇蛇毒、 锯鳞蝰蛇毒等 (Ca2+) a, a a 2.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有大量胰蛋白酶入血, a a a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具有吞噬及清除血液中的凝血酶、纤维蛋白、其他促凝物质,也可清除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及内毒素的作用。因此,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严重障碍时会促使DIC的形成。 如:内毒素休克、大剂量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gneralized shwartzman

10、reaction,GSR),二.血液凝固的调控失调 血管内主要存在的两种抗凝机制: .蛋白酶类凝血抑制机制:蛋白C .蛋白酶抑制物类抑制机制: 抗凝血酶 (AT-)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1.蛋白C缺乏或活性下降 蛋白C(protein C, PC ) 蛋白C系统 血栓调节蛋白 (thrombomodulin, TM) 蛋白S (protein S) 蛋白C抑制物(protein C inhibitor, PCI) PC 依赖于VitK,在肝脏合成。凝血酶、胰蛋白酶均能激活PC,激活的PC称为活化蛋白(APC),有多方面抗凝血,抗血栓功能。 灭活a、 a A.阻碍了 a和 a组成的

11、因子激活物形成 B.阻碍了a和a组成的凝血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阻碍a与血小板的结合 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PS: 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膜上有一种含-羧基谷氨酸的蛋白质,即是PS,目前认为PS是作为APC的辅酶而起 作用的。 作用: .加速APC对a的灭活: .对补体的作用: PS40%以游离形式存在,具有抗凝活性,60%与C4bP形成复合物,失去抗凝活性, 而C4b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血栓调节蛋白(TM): TM是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的凝血酶受体,TM与凝血酶结合后,可降低其凝血活性,但另一方面却加大了其激活PC的作用。 因此,TM是使凝血酶由促凝转向抗凝的重要的

12、血管内凝血抑制成分。,2.抗凝血酶(AT-)减少: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就是AT-和肝素,约占全部抗凝血酶活性的75%。 机制: AT-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而a、 a 、a、a、a的活性中心均含有丝氨酸残基。 肝素作用于AT-的Lys残基可大大增强其抗凝活性 肝素 AT- a 另外,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也属于蛋白酶抑制物类抗凝物质,其主要作用是抑制 a/TF 、a。,AT- (ArgSer),(Ser)a,三、肝功能严重障碍 正常肝脏能合成凝血因子(、),也可灭活a、a、 a、等,并能合成具有抗凝和纤溶作用的物质(PC、AT-、纤溶酶原)。所以重症 病毒性肝炎,严重肝硬变时,

13、体内凝血、抗凝、纤溶作 用将发生严重紊乱。 1.合成 AT-、PC、纤溶酶原减少 2.肝细胞灭活a、a、 a能力下降 3.肝炎病毒等激活凝血因子 4.肝细胞大量坏死,释放组织凝血活酶(TF)样物质 四、血液的高凝状态 是指血液凝固性增高而抗凝功能降低的一种病理状态。,1.妊娠 血小板及凝血因子(、) 抗凝及纤溶物(AT-、t-PA、u-PA) 来自胎盘的纤溶抑制物(纤溶酶原活化素抑制物PAI) 注:纤溶酶原活化素包括 t-PA、u-PA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几乎所有组织中都含有数量不等的t-PA,其中以子宫、肺、前列腺、卵巢、甲状腺和淋巴结中的含量最高。 产生部位:血管内皮细胞合

14、成,缺氧、酸中毒、组胺、PAF等都可使t-PA从内皮细胞释放。 功能:将纤溶酶原精561-缬562处肽链裂解, 形成具有活性的纤溶酶。 灭活:在肝脏。 DIC时,常伴有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 这是因微血管中 血栓形成,纤维蛋白沉积,致t-PA从内皮细胞释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尿激酶在尿中以一种前体存在,称为前尿激酶。在尿 中或在提取过程中被少量蛋白分解酶如胰蛋白酶、激肽 释放酶分解为低分子量尿激酶和高分子量尿激酶。尿激 酶一般是指高、低分子量尿激酶的混合物。 产生部位:目前认为泌尿生殖系 上皮细胞是u-PA的主要 产生部位。 功能:与t-PA一样,另t-PA与u-PA 有协同激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