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通片与幼儿文化认同意识的培养—以《西游记》和《奥特曼》为例的比较研究》-公开DOC·毕业论文

上传人:zhuma****mei1 文档编号:136071250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卡通片与幼儿文化认同意识的培养—以《西游记》和《奥特曼》为例的比较研究》-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卡通片与幼儿文化认同意识的培养—以《西游记》和《奥特曼》为例的比较研究》-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卡通片与幼儿文化认同意识的培养—以《西游记》和《奥特曼》为例的比较研究》-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卡通片与幼儿文化认同意识的培养—以《西游记》和《奥特曼》为例的比较研究》-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卡通片与幼儿文化认同意识的培养—以《西游记》和《奥特曼》为例的比较研究》-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卡通片与幼儿文化认同意识的培养—以《西游记》和《奥特曼》为例的比较研究》-公开DOC·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卡通片与幼儿文化认同意识的培养—以《西游记》和《奥特曼》为例的比较研究》-公开DOC·毕业论文(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史类浙江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卡通片对幼儿文化认同意识的培养 Cartoon film and training of agreemet consciousness of the culture of children 专业学院 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号班级 作者姓名指导老师 完稿时间 成绩 目 录摘 要3英文摘要16前 言3一、 文化认同与儿童文化身份的建构 3(一) 文化及文化认同的界定3(二) 文化认同与儿童文化身份的建构41 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身份建构42 现代文化认同与现代文化身份建构5二、 卡通片在幼儿文化认同意识培养中的作用 5(一) 儿童是卡通片的主要

2、受众6(二) 卡通片在文化认同意识上的特殊意义6三、 卡通片的文化意识及其认同引导 8(一) 奥特曼的现代文化意识与幼儿的现代文化认同 8(二) 西游记的传统文化意识与幼儿的传统文化认同11四、 中国卡通文化意识的丰富与儿童文化认同的完善14(一) 中国卡通片的文化意识建构14(二)中国卡通片的发展方向 15五、结论16参考文献 18卡通片与幼儿文化认同意识的培养以西游记和奥特曼为例的比较研究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摘要:优化儿童审美环境就是在保护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我们的民族文化根系与未来;但是固守传统文化一隅,不能“放眼”世界,一味排斥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并不是对文化的真正发扬,所以树立正确

3、地文化认同意识至关重要。卡通片作为儿童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对儿童的文化意识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丰富我国卡通文化内涵,帮助儿童建构健康文化认同,我们的卡通片才能走得更远。关键词:卡通片;儿童;文化认同前言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对他们的艺术认知、表达、以至文化身份的认同,具有不能忽视的作用。在今天充满争议的社会中,大量充斥在电影、电视、录像、广告等各种媒体中的不良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地影响着中国孩子们的情感、心智成长、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卡通片作为儿童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对儿童的文化意识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一部文化意识健康积极的卡通片,它能够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帮助儿童

4、建构恰当的文化身份。同样一部文化意识不健康的卡通,可能会给儿童良好文化意识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因而,教育者有必要对卡通片这一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研究,以能合理利用与恰当引导幼儿文化身份的建构。一、文化认同与儿童文化身份的建构(一)文化及文化认同的界定所谓文化,是“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3页。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克罗伯(A.L.Kroeber)和科拉克洪(Clydkluckholn)认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

5、类群体的特殊成就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409页他们认为,文化可以分为内隐结构和外显模式两部分。文化的内隐结构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方式构成,其核心是价值观念,它是文化中最一般、也最持久的东西;文化的外显模式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它取决于内隐部分,也是内隐结构的存在和表现方式。而文化人类学中的认同是:Identification,词根有一致的地方。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范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过程。弗洛伊德最先使用这个概念。凡是人们对他人的情况表示同情,或能体会他人的感情

6、经验,或待人如待已者,都可称为认同。认同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儿童在人格发展中喜欢模仿大人,他们常常将父母或教师的某些品质吸收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弗洛伊德称此为认同作用。对于文化认同,从不同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认同意识的内隐与外显看。内隐的文化认同是指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审美方式的认同,即个体内化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审美方式的过程;而外显的文化认同是物质文化认同与制度文化认同。即个体内化一种文化的物质生活方式与制度生活方式的过程。从认同的内容的不同来看,还可以分为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外民族文化的认同;现代文化的认同与古代文化的认同。(二)文化认同与儿童文化身份的建构1、民族

7、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身份建构心灵是否涵育于传统之中?何时我们能以真实的敬仰之心面对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文化、和悠远的历史?何时我们的孩子可以果断地说:我是中国人,我从历史与文化中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以形成健全的道德、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应该成为急需探索、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民族文化传统是指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它来源于传统文化,因此同样具有传统文化的特性。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独特的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固定的制度规范和价值取向,体现着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经验。对此种母体文化的认知是儿童构建本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基础,是儿童

8、在未来认知、比较世界文化,宏扬本土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对来自传统文化中的情感与伦理认同,也是最初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一个确立过程。没有在儿童阶段就让儿童形成的基本文化认同,是无法谈及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并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更无法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而具备鉴别他国文化的能力和智力,也就没有形成多元文化视点的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漠视会导致我们的儿童无论从视觉还是心理都越来越远离能够真正滋养他们心灵的母体文化。我们也已经看到了文化环境因偏向西方艺术和流行文化而轻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导致的儿童欠缺本土文化性格的弱点。正确、健康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确立和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对儿童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都

9、是至关重要的。2、现代文化认同与现代文化身份建构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社会进入到一个空前复杂地交织了多元文化因素的状态:前工业时代、工业时代以及后工业时代的诸多文化特性及其价值实践,在一种缺少相互间逻辑联系的过程中,却又奇特地相互集合在一个社会的共同体系之中。在显层面上,这些多元的文化因素交错共生;在深层次上,整个社会则正潜在地不知不觉地经历着、并将在新世纪初继续经历一场巨大的文化变异和转型。文化不可能也不应该固守传统的一隅,多元化的文化体现着转型社会人们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生活态度的多元化和多变性,也满足了不同层次文化消费的需求。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社会压力不断加重的时代,

10、欲望的解放与满足已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片面追求形而上的教化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传统的崇高理想、现代的消费趋向、外来的开放主义等种种因素相互纠结,其“合力”完全能够对现在的文化更新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从而改写传统的文化格局,进而形成多元的现代文化疆域。不同文化视野的融合,不仅不会湮灭个性,相反,“涵义每次都应与别的涵义相接触,才能在自己的无尽性中揭示出新的因。” 见巴赫金全集第4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个性彰显”与“整体优化”并举、“兼蓄并包”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正是现代文化认同意识向前发展的正途,是现代文化身份建构的核心内容。二、卡通片在幼儿文化认同意识培养中的作用卡通

11、(cartoon),有时也称为卡通影片,近年则又被称为卡通动画。卡通这个词,应该是随着国民政府于一九四九年自大陆传来台湾的。中国在一九四九年之后,把动画这类的影片改称为美术电影。在中国电影出版社于一九八六年出版的电影艺术词典中,提到美术片是动画片、剪纸片、木偶片、折纸片等类影片的总称,并且把其中的动画片界定为以绘画形式来表现人物与环境的技法,同时也把动画片与卡通片混为一谈。所以,在中文系统里,卡通、动画、美术电影,似乎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一样东西,令人混淆不清。根据广义的定义,卡通是指把一些原先不具生命的东西,经过影片的制作与放映之后成为有生命的东西奇摩字典网页:http:/ 他們对儿童的概念,

12、仅是人生发展中的某一阶段;但发展任务的重要基础和发展的关键期,均在此一阶段,因此儿童期被视为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综合各家观点,不难看出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不论在动作能力、感觉知觉能力、语言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心理发展、道德发展或目标建立各方面,都仍处于未成熟与学习阶段。霍夫兰等人根据多次实验,在传播与劝服(1953)、个性与劝服可能性(1959)等著作中有这样的结论:想象力丰富,对周围事情比较敏感的人,较容易被人劝服、接受影响。这正是儿童的特点。(杨孝荣,民86)。大众传媒会对未成年人产生长久的影响。传播效果呈现的状态有两类,一是显性效果,一是潜在效果。(杨孝荣,民86)。显性效果是从观众情

13、绪、态度、行为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观察到的效果。(杨孝荣,民86)。喜爱电视人物从而有一种愉快的体验,进而接受传播内容、承认其合理性,进而模仿,就是一种显性效果。当这种行为模仿在媒介的作用下不断被强化后成了一种习惯,就产生长期的、隐性的效果。因此,儿童不同于成人必须被视为电视特殊族群,因为他们在学习、认知、行为的未成熟下,应受保护、应受指导,免于电视爆炸知识的无限填充,以及免于电视内容的不当影响,以使其身心正常发展。(二)卡通片在文化认同意识上的特殊意义美术、小说、传媒都是文化再现的形式,它们是文化表达的载体, 所以一种表达后面建构的其实是一种价值和文化观念。影视创作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生产,它必须满足消费社会中人们感性的幸福意识。而其具有的文化批判功能,又使其具有一种塑造人们精神和改变人们对世界看法的积极的文化力量。在现今媒体发达的社会中,影视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