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价值管理)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价值和发现价值但价值受到人的实践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043831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4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价值管理)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价值和发现价值但价值受到人的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20年(价值管理)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价值和发现价值但价值受到人的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20年(价值管理)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价值和发现价值但价值受到人的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20年(价值管理)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价值和发现价值但价值受到人的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20年(价值管理)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价值和发现价值但价值受到人的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价值管理)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价值和发现价值但价值受到人的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价值管理)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价值和发现价值但价值受到人的实践(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 言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价值和发现价值。但价值受到人的实践活动的制约,并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联系;现实只有对于人并且也只有经过人,才能得到价值的特性。而且,现实的评价的差异性是无法排除的。因为每一个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评价的,这种方式同样依赖于他们的观点,当然,归根到底是依赖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并且这种方式是随着环境本身的改变而改变的。专业奖学金作为对在校大学生的评价制度之一,其设立的目的也是在于发现和判断学生的价值。我国高等学校奖学金制度的实施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重要内容之一,从1952年到1991年,奖学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在当今社会,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因而要求奖学

2、金制度也要与时俱进, 应对价值多元化时代的挑战,使其能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在激发学生挖掘自身潜力、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等方面发挥其导向作用。但是目前高校中采取的“专业奖学金”制度在学生满意程度、评奖内容与标准、评奖工作人员组成、评奖具体操作分类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种种缺憾。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有力的保证,改革和完善当前 “专业奖学金”评奖制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关注学生多元价值 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华东师范大学“专业奖学金”评奖制度调查报告摘要本文从高校教育改革背景入手,以价值理论为起点,在对国内外奖学金制度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通过问卷及访谈,对我校“专业奖学金”评奖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问

3、题所在并提出改进与完善大学生“专业奖学金”评奖制度的建议。关键词价值 专业奖学金 评价制度第一部分 理论概述一、价值的一般研究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价值和发现价值。专业奖学金作为对在校大学生的评价制度之一,其设立的目的也概莫能外。它通过一系列的标准与规定以及一整套操作程序,发现判断学生是否具有统治政权者所希望的能力与品质,并对其中的佼佼者给予经济上的资助与奖励。奖学金制度是否合理有效,本质上说,即反映着社会统治阶级对于人的价值的认知,也决定了该价值的实现。因此,首先有必要对“价值”一词做一探讨。对于怎样界定价值,学术界有很大的分歧,概而言之,有以下六种界定价值的类型:一用“需要”界定,如:价值“就

4、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 张岱年.论价值的层次J.中国社会科学.1990,(3);一用“意义”界定,如:“价值是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意义。” 袁贵仁.价值与认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3);一用“属性”界定,如:价值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属性” 王海明.几个价值难题之我见J.哲学研究.1992,(10);一用“劳动”界定,如“哲学的价值凝结着主体改造客体的一切付出” 赵守运.现行哲学价值范畴质疑J.哲学动态.1991,(1);一用“关系”界定,如:价值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 李连科.哲学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一用“功能”界定,如:价

5、值是“同人类生活相关的客体的固有属性与评价它的主体相互作用是产生的功能” 日牧口常三郎著.马俊峰,江畅译.价值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当前较为主流的观点是主客体关系说,即“价值就是客体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就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现实效应。”陈新汉.评价论导论认识论的一个新领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而从价值存在论的本质来看,国内外学者亦众说纷纭,主要可分为主观价值论和客体价值论。前者又可分为情感说、兴趣说、超验意义说和欲望说等观点,其中情感说与兴趣说的观点影响较大。情感说的代表人物有新康德主义者W文德尔班(W.Windelband)、逻辑实证主义者B

6、罗素(B.Russell)以及AJ艾耶尔(A.J.Aiyer)等。文德尔班认为价值是主体情感和意志的产物,是主观的东西,“价值(不论是肯定方面或否定方面)绝不能作为对象本身的特性,它是相对于估价的心灵而言的,抽掉意志与情感,就不会有价值这个东西。” 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罗素认为“关于价值的问题完全是在知识的范围以外,那就是说,当我们断言这个或那个具有价值时,我们是在表达我们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在表达一个即使我们个人的感情各不相同但却仍然是可靠的事实。” 罗素.宗教与科学M,转引自王玉墚.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艾耶尔认为价值陈述“不

7、是科学的陈述,不是在实际意义上有意义的陈述,而只是既不真又不假的情感的表达,是不可证实的。” 艾耶尔.真理、语言与逻辑M, 转引自王玉墚.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兴趣说的代表人物则是美国的新实在论者培里(R.B.Peery),他认为“凡是兴趣所在的对象,事实上便是有价值。”“凡是兴趣所在的对象便自然具有价值。无论哪一个对象,一旦有人对它发生兴趣,无论哪一种兴趣,它就有了价值。” 王克千.价值之探求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而兴趣是“一连串的对结果的期望所决定的事件。” 培里.兴趣价值说A.价值和评价现代英美价值论集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无

8、论哪种学说,主观价值论否定价值客观性的主张,从整体上看,实际上是否定了主观本身是客观的产物;从局部来看,则夸大了主观因素的作用。尽管主观因素对价值有影响,但它不是决定性因素。价值认识论认为,回答价值问题的关键是揭示价值的内涵和外延。有学者认为,价值的外延应与“人”的概念、与“属人”的世界等值,而内涵则与人的生命生存发展意义相关,举凡对人类生存发展有意义的对象,皆具有价值属性。因此,价值是“事物(包括观念形态存在的精神客体)结构、功能、属性在人类系统中所具有或所获得的对于人类(类或个体)生命存在发展意义的总和。” 杨曾宪.论价值的多重本质J.社会科学辑刊.1999,(4)由此定义可以把价值看作一

9、个有生命特征的系统,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是它的构成要素。价值系统表明了事物(包括观念形态存在的精神客体)结构、功能、属性在人类系统中所具有或所获得的、体现人类生命本质或有利于人类或个体生命存在发展的功能、属性的总和。可以说,价值是由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为要素,以价值主体对象化和价值客体主体化为机制建立的系统。价值本质决定价值标准,价值标准决定价值评价。评价是价值的实现和价值实在化的方式。在评价以前和在评价之外,价值仅仅是作为一种客观的可能性而存在着。所谓评价,即主体对他所认识的某种客体表现的价值的一种认识。布罗日克强调,评价是价值实现的方式之一,评价不能离开主体,因为它是对价值对象性的认识。更确切

10、地说,评价即是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对象性的表现形式的判断。同时,评价还能传递有关这种价值对象性的信息,即反映社会存在的某些特点。在评价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问题,一个是构造用作评价价值标准的价值载体,一个是用于检验与理想价值物一致性的工具。前者需要发现评价所需的价值标准;后者需要有证实人们的价值活动是有效价值活动的工具。价值标准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从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来说,价值标准就是主体需要,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体的需要。以主体需要为尺度,是主体的内在尺度。无疑这是一种内在价值标准。从价值是客体主体化来看,价值标准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主要在于客体是否促进主体生命发展,这可以说是效应标准。它以客体与

11、主体作用所产生的效应为标准。而价值主体的价值标准又可分为价值主体的主观价值标准和价值主体的客观价值标准。客观的价值标准不仅包括主体客观实际的需要,也包括主体客观实际的能力。 李德顺.价值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价值标准是价值主体的主观价值标准和客观价值标准的统一,“人的需要作为人的尺度,是一种客观尺度,人的尺度和人的价值尺度是直接同一的。” 马俊峰.评价活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由于主体主观的需要十分复杂,总要受到其自身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制约,因此,即使在价值的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不冲突,但在主观价值标准的客观性没有达到客观标准的高度或完美程度时,主观标准仍然不

12、能作为价值标准。此时,可以在主观价值标准和客观价值标准之间寻求一个比较现实的标准作为价值标准。这个新建的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价值标准即评价标准。价值决定评价,评价反映价值。对客体价值的评价是否合理公正,是对评价的评价,对评价的分析鉴定。评价的合理性问题是评价理论中的重要问题。评价的合理性或公正性与评价的检验不同,前者是对评价的信度的检验,后者是对评价的效度的检验。评价的合理公正即评价在理论上是否成立,要从理性上对评价的公正性做出回答。所谓合理性的“理”即逻辑、道理、理性思维,就是从理性上、逻辑上是否成立;而评价的检验,包括逻辑上的检验和实践的检验,主要是用实践、事实的检验,看评价是否与客观事实相

13、符合。评价过程就是根据客体的事实及客体对主体的作用与影响(这种作用与影响是一种价值事实),运用一定的价值标准或评价标准,采用一定的参照系进行衡量,作出一定的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的合理性从根本上说是讨论评价活动所获得的价值判断的合理性。二、奖学金的国内外比较研究(一)国外奖学金制度奖学金的英文解释有两种:一种是scholarship是对一个有前途的学生给予经济资助;另一种是exhibition是颁发给在某些学院或大学(或某些付费学校)就读的学生的奖金。 西方教育词典,第91,290页奖学金制度就是为了学生支付学费或贷款,资助他们学习的制度。奖学金制度具有教育机会均等化和培养、确保人才的双重作用。

14、重视上述两方面的某一方面并加以组织和管理,这是由设置奖学金的社会体制而决定的。随着世界性的民主化倾向,奖学金制度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育大辞典,第203页奖学金制度通常分为以下四类型:第一类是苗床型奖学金制度(Seedbed Type)。这种奖学金制度一般见于经济上最贫困、教育发展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奖学金资助面向极少数的学生,这些少数的学生一从学校毕业,就从事接班人的教育,以推进日后的教育迅速的扩大为目标。第二类是人才确保型奖学金制度(Manpower Type)。这种类型适应国家对除了用苗床型培养的教育工作者以外的所有种类的人才的需求,主要以资助技术上的人才培养为目标。这种类型的奖学金制度是完

15、成了由苗床型奖学金制度培养为首要人才教育工作者后,为充分提供各种各样且大批的受过教育的作为第二位的人才而制定的。第三类是机会均等型奖学金制度(Equalization Type)。这种类型的目标是扩大教育的机会,着眼点在于保障具有能力的学生,以便不至于使他们因为经济条件妨碍学业而能够继续进行学习。美国和现在日本等国就是以机会均等型奖学金制度为主。第四类是工资型奖学金制度(Salary Type)。在这个制度上,奖学金成为由国家发给全部学生工资的形式,且发给的金额能维持学生的学费以及生活费的大部分。 教育大辞典,第203-204页(二)奖学金在中国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奖学金制度的实施是我国教育体制

16、改革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由人民助学金制度改革而来的。从1952年到1991年,奖学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道路。总的来看,虽然评定方法、范围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动,然而它的实质或精神却没有变。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补助、扶持学生完成学业;二是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人民助学金(The People Stipend)人民助学金就是对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普通中学学生生活费和学习费的补助,由国家预算中教育事业费及其他各部门事业费拨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各地人民政府相继制定了一些临时性助学金办法。1952年9月起,政务院规定了全国统一的人民助学金制度。 世界教育辞典,第276-277页2.人民奖学金(The Peopl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