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价值管理)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6043814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价值管理)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年(价值管理)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年(价值管理)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年(价值管理)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年(价值管理)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价值管理)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价值管理)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编辑:凌月仙仙作者:杨学功出处:中国论文下载中心日期:2005-1-27每当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价值观念的转换必然被提上日程。当代世界正处在一个价值大革命、价值观念大震荡的时代。就西方来说,早在19世纪,就有一位先知式的哲人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本世纪60年代兴起而现在影响日盛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就对启蒙运动以来的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现代性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解构;就中国的情况来看,鸦片战争以后,面对欧风美雨的冲击和洗礼,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即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并层层深入,在五四时期终于形成了激烈的反传统主义。本文不准备涉及如此广泛的问题,而只集中地探讨一下

2、我国当前价值观念的现状及其变革趋势,因为这是一个引起热烈讨论而又众说纷纭、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也是我国价值哲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一 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的概念界定考察我国价值观念的现状和变革趋势,不能忘记一个总的大背景:我们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的现实进程之中。价值观念变革的走势,离开这一背景,就无从得到说明。这里所说的社会转型,是指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到,短短2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1992年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之后,这种变化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

3、度上都比以前更迅速更深刻了。现代化将引导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日,将是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时!为什么说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这需要从历史的大尺度上,加深对社会转型的理解和认识。所谓社会转型,从社会发展的意义上看,是指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这样的变革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如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等。不过,这些历史上发生的社会转型,就其意义来说,远不及近代以来所发生的人类有史以来最深刻的一次变革棗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对人类的前途命运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马克思在1857?/FONT1858年经济学手

4、稿中,依据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存发展景况,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他指出:“人的依赖性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1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三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都可以看作

5、是社会转型的过程。用这一框架来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所谓社会转型,就是指我国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和过渡。那么,什么是传统型社会,什么又是现代型社会?这是我们面对的问题所在。所谓传统型社会,在这里主要是指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社会;所谓现代型社会,主要是指“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当然,现代型社会中也包含着“自由个性”的萌芽和因素,但作为第三种形态,它主要是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向。具体地说,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是传统性的消解和现代性的生成过程,它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经济形态看,是从自然经济社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经济社会转变;从政治形态看,是从各种以卡里斯玛式

6、(charismatic)的权威控制为特征的集权专制型社会向建立在个人自由平等基础上的民主法治型社会转变;从社会关系看,是从各种以身份为特征的依赖性关系向以个人独立自由为基础的契约性社会关系转变。以上三条,用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的现代化理论来概括,就是现代性具有三个标志性特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个人自由。凡具备这三个特征的,就是现代型社会;不具备这三个特征的,是非现代型社会,就我们现在所知,也就是传统社会及其变种。比如建立在小农生产和自然经济基础上、家国同构、依靠自上而下的绝对权威对社会进行超强度控制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典型的传统社会,而我们过去所理解的

7、那种以计划经济为基础、高度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则是传统社会的变种。由此不难明白,我国的现代化过程,就是一个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和转型的过程,这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契机和希望所在。把视线往回追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发端较迟而又充满曲折坎坷的艰难历程。即使把明朝末年江南等地资本主义的萌芽看作中国现代性发轫之迹兆,但它根本不成气候。中国基本上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进攻和侵略之下,才不得以被动地提出自己的现代化(当时叫做“近代化”)任务,但满清政府根本没有能力实现这一任务,它只能穷于应付种种不时来临的内忧外患,最终也挽救不了走向覆灭的命运。推翻清朝建立民国后,中国又很快陷入内战之

8、中,一直没有赢得在统一的民族国家内、在统一的政府主持下实施现代化任务的充分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现现代化的政治条件已经具备,而且我们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很大成绩,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现代化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可是,从50年代后期起,我们就陷入不断的政治运动之中,现代化事业严重受挫。直到1978年开始拨乱反正以后,我们才重提现代化的目标,并在排除各种干扰的基础上,逐步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明确了社会转型的概念,我们再来分析价值观念。平常所说的“价值观”,是“价值观念”的简称。价值观念,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的观念。具体地说,它是人们

9、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等,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价值观念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评价标准,成为主体判断客体有无价值及其大小的观念模式和框架。从微观角度说,价值观念是人心中的一个深层的信念系统,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构成个人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制约着人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无形而有力的世界;从宏观角度说,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社会对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

10、,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观念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从水平上看,价值观念可分为日常的价值观念和哲学的价值观念两个层次,前者是人们在世俗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观念,后者则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体系。学理的探讨免不了会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其实价值观念是生活气息最浓的概念。它就是直接指导人们人生活动的那些观念,渗透于人们日常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工作娱乐、旅游购物等等活动之中,成为人们活动的目标定向和判断事物的取舍标准。人生活在一个充满价值的世界上,人的每一活动中都包含着价值追求。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总是有所选取有所舍弃,有所喜好有所憎恶,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

11、抵制什么,总要有个一定的态度。这里就有价值观念在起作用。人们对一定事物的具体追求和评价,本身不是价值观念,但它一定是受价值观念制约的。比如,人们对某人是否人才的评价,本身不是价值观念,但这种评价的背后,必然隐藏着或暗含着一定的人才观念,即评价者对什么是人才、按什么标准判断人才以及如何选拔和对待人才的看法。这就是价值观念。可见,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一定的事物(或人)喜欢不喜欢、关心不关心、追求不追求、看好或看坏、褒扬或贬抑等等的前提和依据,是隐藏于具体的追求和评价背后的深层态度或潜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某一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观点,都可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经济观念、政治观念、文化观念、消费观念等

12、等,都是具体的价值观念。这些具体的价值观念经过抽象、概括和提炼、升华,就形成总的一般价值观。社会生活的每一领域中都存在着由一种总的价值观具体化而形成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观念大都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特别是来自他所属的那些群体,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等因素濡染和教化的结果。同时,个人的价值观念也形成于个人的价值活动中,来自于个人在价值活动中多次实践反馈的观念积淀和内化。价值观念一经形成,就成为主体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社会文化系统中,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传递和文化心理积淀,就形成一定的文化传统,长期占据人们的头脑,不会随着社会的

13、变化而迅速改变,从而成为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一种可怕的力量”。这是价值观念的惰性。价值观念的惰性或稳定性是相对的,因为价值观念毕竟是社会的产物和表现,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革,这是一定的。在社会变革时期,价值观念的变革也会随之被提上日程。通常的情况是:起初,社会价值观念的紊乱和多元并存使许多人茫然而无所适从,发生种种困惑;继之,维护旧秩序的价值观念和反映历史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旧的价值观念暴露出严重的缺陷,呈现出深刻的危机,而新的价值观念则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最后,经过时实践的探索和理性的论证,人们选择和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完成价值观念的新旧交替。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历史上

14、社会形态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即使在同一社会形态中,当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价值观念的变革也会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场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不仅要改变落后的、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等等制度层面,而且也必然要求、必然带来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情感心态等文化心理层面的一系列变革和更新。价值观念变革不仅是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精神前提。不难理解,要是不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和以“三个有利于”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就不可能

15、开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所以,邓小平同志特别提出要“换脑筋”。所谓“换脑筋”,主要就是指变革旧的、落后的价值观念,形成新的、先进的、适合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特征的价值观念。这是生活实践向我们提出的挑战。由此可见,面向现实,纵观古今,横看中西,站在当代的高度,来描述和探讨一番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现状及其变革趋势,是理论工作者不能回避的任务。二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基本特征我国的社会转型从远处说可以追溯到一个多世纪前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轰击下被动提出和实施的近代化战略上。这一战略的实施后来与到了严重的阻碍,直到1978年以后才又重新提出“现代化”目标。现代化作为有计划的社会

16、变迁,在我国具有后发、外生的特点(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先发、内生型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近20年来价值观念变化的情况。无疑,这一变化过程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发展日益深入地进行下去,因此也呼唤着理论上的跟踪研究。回顾2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追踪这一过程中价值观念变革的轨迹,人们最容易直观地捕捉到社会上顺次流行的热点热潮,象当初的“知识热”、“文凭热”、“考大学热”,后来的“出国热”、“经商热”、“股票热”、“房地产热”、“二职热”等等。社会流行的各种“热点”,反映了人们情趣口味和关注焦点的变化,代表着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是我们观察价值观念变革的窗口。但是,观察“热点”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要透过“热点”挖掘“热源”,才能把握价值观念变革的真实情况和深层信息。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我们就会看到,虽然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热点”,数量之多、变化之快、追逐者之众,足以令人眼花缭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