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部分课件教学内容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6028713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PPT 页数:242 大小:18.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电影部分课件教学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242页
台湾电影部分课件教学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242页
台湾电影部分课件教学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242页
台湾电影部分课件教学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242页
台湾电影部分课件教学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2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台湾电影部分课件教学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电影部分课件教学内容(2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台 湾 电 影,台湾电影复兴热潮 (2008 ),骚动的七十年代 (19701979),新电影运动时期 (19821986),台湾电影沉浮之路 (19902007),成长的六十年代 (19601970),一、成长的背景,从经济方面看,6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起飞,官僚资本和私人资本迅速膨胀,投入电影制作的经费大幅度增长; 从台湾当局的政策看,采取了鼓励本土电影发展的方针,如限制外国影片进口,减少进口电影器材和软片的关税 。 自1962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电影“金马奖”评选活动等等。与此同时,一批有才华的导演如李行、白景瑞、宋存寿、丁善玺等编剧、演员和其他创作、技术人员相继进入成熟阶段,加上香港导演李翰

2、祥、胡金铨等先后离开香港邵氏公司,加盟台湾影坛,建立“国联影业公司”、“联邦电影制片厂 ”等机构。,于是出现了一批乡土电影,如李行执导的蚵女(与李嘉合导)、养鸭人家,白景瑞执导的家在台北、再见阿郎等等。 这些影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台湾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生活在下层社会的贫苦人民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影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乡土电影造就了台湾的电影艺术大师李行。 其电影作品蚵女和养鸭人家这两部影片分别以台湾的渔村和农村为背景,朴实自然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并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台湾乡土电影的经典作品。此后,李行便确立了以“乡土电影”为主的创作路线,执导出路 、小城故事、早

3、安台北、唐山过台湾等一批著名作品 。,二、台湾乡土电影,台湾乡土电影自兴至衰,上下沉浮50余年,但真正能给予人们以深刻记忆的部分,却还是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后期这20多年的光景。 1963年,李行执导的黑白故事片街头巷尾把片的乡土特色和本土特质带入国语片的创作,开启了台湾乡土电影发展的新篇章。 1964年,李行与李嘉联袂执导的蚵女和李行独立执导的养鸭人家问世,成为台湾早期乡土电影的代表作。,台湾乡土电影,20世纪70年代,乡土文学成为台湾文学的一股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台湾乡土文学和乡土电影中的“乡土”这一概念,并非仅仅是乡村、农村之意,而更是本土之谓。 乡土“所指的就是台湾这个广大的社会环境

4、下的生活现实;它包括了乡村,同时又不排斥都市。而由这种意义的乡土所生长起来的乡土文学,就是根植在台湾这个现实的土地上来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们生活和心理愿望的文学。”,是要以台湾的语言,写台湾的历史和现实,表达创作主体在台湾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台湾乡土电影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乡土文化在台湾兴起,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1949年前后移居到台湾的外省人士,经过十多年在台湾的生活,对这片土地已经渐渐了解和热爱,因此愿意表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及其生活;其二,1949年以来,由于台湾与美国方面关系密切,当局对美式文化比较推崇,而对台湾本土文化则采用种种手段进行限制。 面对民族文化遭受外来文化冲击,本

5、土文化遭遇当局打压的残酷现实,一些有识之士产生民族文化的危机感,遂自觉地致力于发展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乡土电影,从1976年起,台湾影坛掀起了关于乡土电影的论战,并在1977年进入高潮。起因在于功夫片的猖獗,以及对当局政宣行为的反感,焦点则在于乡土电影是否应该得到电影业的重视和鼓励。迫于舆论的压力,当局对乡土电影的排斥开始松动,乡土电影的创作达到高潮。 李行的汪洋中的一条船(1978)小城故事(1979)早安,台北(1980)和原乡人(1980),李祐宁老莫的第二个春天(1984)等,均是台湾乡土电影的代表作。,乡土电影的地位和影响,乡土电影的创作及其美学观念,对台湾电影后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了

6、深远的影响。1982年兴起的台湾新电影运动继承和深化了乡土电影在题材选择上的本土化倾向,以及在影音风格上的民族化追求。 陈坤厚的小毕的故事(1985)和王童的稻草人(1987),而在后新电影时代,林正盛的春花梦露(1996),张志勇的一只鸟仔哮啾啾(1997)和沙河悲歌(2000)等影片还在继承和发扬着乡土电影的优良传统。,乡土电影的地位和影响,台湾乡土电影产生于对乡土家园和民族文化在外来文化冲击下逐渐消逝的焦虑,表达了重建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心理需求。 台湾乡土电影并非简单地以乡村为背景的电影,而往往是从表现台湾乡土生活和本土文化的角度来对本土文化进行缅怀和反思,并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比

7、照。,乡土电影的地位和影响,更重要的是,台湾乡土电影能够面对现实,并不回避乡土文化自身的缺陷,并未一味地美化乡土文化,而是冷静地揭示了乡土文化愚昧、落后的一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深化了前辈文化人所开创的国民性批判。 台湾乡土电影虽然致力于表现台湾精神,但其精神内核则仍然是中华文化,诸如重义轻利,眷念乡土,讲究孝道和恕道,重视人伦和亲情及友情等等。,乡土电影的影响,在影像风格上,绝大多数台湾乡土电影直面现实,返璞归真,“拍摄方法上追求真实感,纪实性”,推动了写实主义美学精神在当代台湾电影艺术中的发展。为其后的台湾新电影运动提供了最初的资源和借鉴。,三、台湾电影大师 李 行,李行,台湾六七十年

8、代最重要的导演,原名李子达。原藉江苏武进,1930年5月20日生于上海。1952年从影当演员,参演过永不分离、马车夫之恋等片,1957年任导演。1963年成功地导演了他第一部国语影片街头巷尾,因成绩出色,被中影公司任命为主要导演。 1963年合作导演的蚵女获1964年第十一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后独立导演的养鸭人家获1964年第三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导演奖。 这两部作品同时开启了台湾电影“健康写实主义”路线风潮,李行因此迎来导演生涯中的一个黄金时代。,1967年导演路口获同年第六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1968年导演玉观音获1969年第十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剧情片金禾奖和马尼拉市长特别奖。

9、1971年导演秋决获第十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导演奖。 后又导演吾土吾民、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分别获第十二届、第十五届、第十六届、第十七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成为著名的金马奖获奖专业户。汪洋中的一条船同时还获最佳导演奖,他本人因此片获台湾当局颁发的华夏奖章。,1983年与胡金铨、白景瑞联合导演的大轮回获意大利国际幻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为表彰他对台湾电影的巨大贡献,1995年第三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李行一生创作偏向保守,坚持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由衷拥护传统道德与家庭伦理。,一、摸索期(1958-1963),1958:王哥柳哥游台湾(上、下集) 1959:猪八戒

10、与孙悟空、猪八戒救美、 凸哥凹哥 1960:台湾地下水(纪录片) 1961:台湾教育(纪录片)、王哥柳哥 好过年、武则天、两相好 1962:金凤银鹅、白贼七、王哥柳 哥过五关斩六将、白贼七续集 1963:街头巷尾、新妻镜,王哥柳哥游台湾 1958年,由李冠章与矮仔财分饰肥胖的王哥和身材矮小的柳哥,其情节模仿好莱坞喜剧默片劳莱与哈代。 在本片中,王哥为意外中了爱国奖券的擦鞋匠,柳哥为三轮车夫。两人花了44天的时间,游遍了全台湾的名胜古迹。 王哥柳哥游台湾其实是介绍台湾各地风光的喜剧片,充满了戏谑的情节,也带来温馨与欢乐。 1950年代的台湾,交通不甚便利,影片一推出就受到了相当的瞩目,不但为电影

11、开发了新的片种,同时也创造了极佳的票房。 “王哥柳哥”系列:王哥柳哥大闹歌舞团、王哥柳哥好过年、王哥柳哥过五关、王哥柳哥百子千孙、王哥柳哥007、王哥柳哥游地府。,街头巷尾1963年,在拍了一堆只为迎合市场的笑闹片之后,李行自组的“自立电影公司”投资拍摄了国语片街头巷尾。 本片是李行导演生涯中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很明显地反映出李行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成熟度,并开始清楚地确立了“注重环境气氛、强调人情伦理、重视教化主题”的个人创作风格。,剧情:在一个大杂院里,住着七八户由大陆撤退来台的小人物,他们生活清苦,但一直没有放弃重回大陆的希望。本片主角石三泰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胖子,以捡破烂为生。他虽然穷得只能

12、够与骑三轮车的单身汉合住一个小房间,但是对邻屋的孤儿寡母却关怀备至。当年轻的寡妇因病重去世,石三泰把她的遗孤女林小珠看作自己女儿一样照顾,白天带着她一起捡破烂,晚上跟她一起睡觉。后来,石三泰送小珠去上学,同学们取笑他是捡破烂的。为了维护孤女的自尊心,石三泰不惜“转行”谋生,最后在矿场的山坡上摔下跌断了腿。 街头巷尾是一部以20世纪50年代初期台北的一个贫民大杂院为背景的社会写实片。影片内容简单但角色生动,颇具人情味,重现了当年落后贫困的台湾社会面貌与居住环境的恶劣,强调了邻居之间应该守望相助、贫贱不移的中国传统精神价值。,当时刚担任中影公司总经理的龚弘,在看了李嘉导演的海埔春潮和李行导演的街头

13、巷尾之后,觉得故事完整写实、气氛亲切、人情味浓。 成本低而吸引观众,正是龚弘所要强调的写实电影格调,于是聘请李行与李嘉合导蚵女,然后又让李行独立导演养鸭人家。曾两度拟进中影公司担任导演不果的李行,至此终于如愿。,蚵女1963年,龚弘领导的中影公司锐意革新,提出了“健康写实主义”的口号,极有魄力地开拍第一部全部由台湾电影工作人员摄制的彩色片蚵女。 此片是一个以台湾养蚵女郎为主角的爱情故事,由王莫愁、武家麒主演。 由于是两人同时执导,对彩色宽银幕的电影性能也未能充分掌握,因此影片的艺术成就不及黑白标准银幕摄制的街头巷尾,只能算是李行在“摸索期”的一个总结。 蚵女幸运地获得1963年亚洲影展的最佳影

14、片奖,对当年的台湾影坛产生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二、成熟期(1964-1971),1964:养鸭人家、婉君表妹 1965:哑女情深、贞节牌坊 1966:还我河山(与李嘉、白景瑞合导)、 日出日落 1967:路 1968:玉观音、情人的眼泪 1969:群星会、喜怒哀乐(第三段哀) 1970:母与女、爱情一二三 1971:秋决,养鸭人家1964年,养鸭人家是李行所有作品中形式与内容最能混成一体而且“说教” 最为含蓄深远的一部电影,堪称是台湾早期的“主旋律电影”代表作。 养鸭人家也显示了李行在表现小镇的乡土气息及中国社会传统的人情世故上是一流的。无论是在摄影棚中搭盖的养鸭人住家、实景拍摄的农家、外景拍

15、摄的农产展示会和歌仔戏台等,都细腻地营造出朴实自然的生活气息,技巧高明地完成了中影公司赋予的“健康写实”任务,显示出导演的“大师风范”。,养鸭的老头林再田一向把他的养女林小月当作亲生女儿看待,小月并不知道身世真相。两人一直过着温馨和乐的农家生活,唯一要操心的事情,只是怎样把农会交来的那批实验用的小鸭养大养肥。影片中唯一的“坏人”,是小月的亲哥哥曾朝富,他一直凭父亲留下的遗书要挟林再田在金钱上帮助他。这个全片唯一的冲突本来一直都是在暗地里进行,直到曾朝富想把小月带回去自组戏班子,冲突才正面爆发出来。小月知道了她是林再田的养女后,虽然感到遗憾,在内心里仍把林再田当作父亲。林再田见真相已揭露,他也没有不准曾朝富把小月带走,只是由衷地嘱咐曾朝富要善待妹妹。 当林再田诚心诚意地把他的鸭子卖掉,把卖鸭的钱无条件地送到小旅馆给曾朝富,并且苦劝他拿钱去做点小生意时,那种情景把中国传统伦理中的“恕道”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最后当曾朝富懊悔地抱了那包钱冲出旅馆想还给林再田时,观众也能感受到他那种由衷的悔意。这一段戏表现得极为成熟自然,比李行日后很多作品中“清清楚楚把主题说出来”的处理手法高明得多。,婉君表妹1964年,根据琼瑶小说“六个梦”系列中的追寻改编而成,叙述了女孩婉君表妹与其三位表哥在成长中所发生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