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口分布及其特征研究

上传人:尔*** 文档编号:136028510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人口分布及其特征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陕西省人口分布及其特征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陕西省人口分布及其特征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陕西省人口分布及其特征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陕西省人口分布及其特征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人口分布及其特征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人口分布及其特征研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学术研讨会,陕西省人口分布及其特征研究,.,摘要,以陕西省十一个市(区)人口分布的数量、素质和结构为主要资料,应用文献分析方法,对陕西省人口分布特征进行相关性研究,阐述了陕西省不同区域人口分布的差异性及人口分布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促进陕西省人口合理分布的合理化建议,对揭示和解决陕西省人口分布特征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目录 content,.,陕西省位于中国的西北内陆腹地,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其省会设于西安,临于黄河中游和长江上游,她地处于10529E11115E和3142N3935N之间,东边是山西和河南,与山西仅是一条黄河之隔,西边紧

2、靠宁夏、甘肃,南部是四川省、重庆市和湖北省,北边与内蒙古接壤,连接着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至2014年末,陕西省常住人口约为3775万人,其中,男性占51.62%;女性占48.38%,性别比为106.71。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知道,汉族人口占99.51%,少数民族占0.49%,有42个少数民族在全省分散居住或是集聚,最多的是回族。(人口、民族) 到2014年,陕西省完成生产总值突破1768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46929元。陕西的机械、电子、纺织、煤炭、化工、食品等部门具有一定规模。本省的农业是以粮食生产为主,主产作物有水稻、小麦等。有棉花、油菜、柑橘等为陕西省的经

3、济作物。全陕西省铁路当然是最为主要的交通。公路以西安为主体,高速公路和地方公路辐射全省,通达度很高。西安同时也是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的民航枢纽之一,有多条空中航线连通内地和西北地区各个重要城市。(经济、交通),.,2.1 人口分布现状特征 2.1.1 人口数量地区分布不均,2012年陕西省11市(区)常住人口分布图,由左图可知:陕西省人口最多的城市是西安市,人数超过了八百万,常住人口为851.34万人,而人口最少的是杨凌示范区,常住人口仅有20.17万人。其中,总人口在三百万人以上有六个城市,它们分别是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汉中市、榆林市,以上这六个城市人口总和占全陕西省人口的78.09

4、;而正相反,总人口在一百万人以下的城市只有铜川市和杨凌示范区这两个,这两个城市的人口总和仅占了全陕西省人口的2.79%。通过上述的分析,可见,陕西省各市(区)人口数量分布不均。,.,人口规模的大小往往会影响到人类和以及人类社会经济内部的关系。然而,人口增长的速度却会决定人口规模的大小,通常会以年底总人口数、总户数(万户)、平均每户人数(人)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这几个指标来衡量人口的增长速度。,2.1.2 人口增长速度的地区差异性较大,.,上表显示的是2012年陕西省各市(区)人口总户数以及各市(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分布状况。表中数据显示:西安市总户数239.54万户为全陕西省最多,其次是渭南

5、市的178.35万户,与常住人口数相似,都与其他市区拉开了距离。由此可得,也就是说,各市(区)的总人口数量基本上决定了其总户数的多少。 第二,从图表可以看出各市(区)平均每户人数却是相差很小,每户基本上都有3-4人,说明我省的家庭人口规模有传统的大家族式逐渐向核心家庭转变,这也符合我省的人口健康增长规律。 再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来看,全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8,各市(区)差异性还是比较大的。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榆林市,为5.30,远高出了全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2.1.2 人口增长速度的地区差异性较大,.,2.1.3 人口密度地区差异性较为显著 人口密度是表示人口空间分布的重要指标,其单

6、位是:人/平方公里。,陕西省及各市(区)人口密度分布图,由左图可看出,在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和杨凌示范区这四个城市的人口密度均大于400人/平方公里。陕西省全省的平均人口密度约为182人/平方公里,其中,低于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有五个城市。在这其中,将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西安市853人/平方公里和人口密度最小的城市榆林市59人/平方公里相比较,相差显著。 因此,陕西省不同市(区)之间人口密度差异较大。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地区,例如西安市、咸阳市、杨凌示范区等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而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主要集中在陕北黄土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地的部分地域,例如陕北的延安市、榆林市以及陕

7、南地区的安康市和汉中市。,.,2.2 影响陕西省人口分布的因素分析 2.2.1 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2.2.2 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资源因素分析,.,2.2.3 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3.1 男女性别存在失衡现象,左表中,可以看到的也是反映了各市(区)性别分布情况的。全省平均男女性别比约为107(男性人数多于女性人数),在国际正常范围之内(102-107)。性别比高于全省平均的有八个城市,性别比低于全省的只有三个城市。超出了国际正常范围(男女性别比失衡)的城市有7个,纵观全表,性别比较大的城市有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都远远超

8、出了国际正常范围比。总的来说,陕西各地区男女性别比明显失衡。,.,根据以上分析,导致陕西各市(区)男女性别比明显失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水平会影响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水平。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地区,人们的思想眼界较为开阔,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也就进一步弱化。正如上表显示的,男女性别比较大的城市是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男女性别处于正常范围的城市是西安市、杨凌示范区。相比较而言,位于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和杨凌示范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而位于陕南地区的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较低较慢的,因此,男性比重要远远大于女性。,3.1

9、 男女性别存在失衡现象,.,3.2 人口素质分布差异性较大,2012年陕西省各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上表和上图显示的是陕西省三大地貌单元人口受教育状况的分布。由图可以看出:这三大地貌单元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陕北地区文化程度为初中和小学者居多,大专及以上较少,占了8.6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百分比11.2;关中地区初中文化程度占的百分比较大,为46.94,将近一半的人受过初中教育,高于全省平均百分比42.65,但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是相对较高的,高于全省平均的百分比11.2,且远远高于陕北和陕南地区;陕南地区文化程度为初中和小学者最多,但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占百分比极低,只有

10、6.04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百分比。,3.2 人口素质分布差异性较大,.,总体来看,关中地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百分比都是最高的,所以,人口文化素质较高,陕北地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次之,陕南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最低,大多数人口仅受过小学和初中教育。 这样的分布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有着很大的关系。经济发展越好的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相对是较高的,而欠发达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相对是偏低。,3.2 人口素质分布差异性较大,.,随着经济的近一步发展,国家整体的人口城镇化率在不断地提升,但总体来说还是处于偏低的位置。近些年里,陕西省致力于新型的城镇化建设,但人口城镇化化

11、水平也是处于低的位置。在发展过程中,在不同层面上呈现出来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人口城镇化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化差异性。,3.3 人口城镇化水平偏低,且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化差异,2011-2012年陕西省10市的城镇化率,右图显示的是2011年至2012年陕西省10市的城镇化率,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各市城镇化率的差异性。城镇化率最高的是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占了72.8百分比,比城镇化率最低的安康市高出了43.7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排在前三的城市为西安市、咸阳市和铜川市,都属于关中地区的城市,而排在后两位的是汉中市和安康市,都位于陕南地区。,.,从下图中也可以看出,关中地区的城镇化率是最高的,高于全省平均

12、水平,而陕北地区的城镇化率其次,城镇化率最低的是陕南地区,低于全省平均城镇化率8.4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经济水平对各市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经济水平较高的地方城镇化水平相应较高,而经济水平低的地区城镇化水平就低。,2011-2012陕西省三大地区城镇化水平,3.3 人口城镇化水平偏低,且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化差异,.,.,陕西省在发展过程中所凸显出的人口问题,将会影响整个省各方面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从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三方面阐述了本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并且发现了本省部分地区人口分布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男女性别存在失衡现象、人口素质地区差异性较大、人口城镇化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化差异等,针对所出现的问题,从而给出了调整陕西省区域人口政策,即合理控制男女性别比、协调发展各市(区)的经济和教育,实现各区域人口素质的合理提升和加快城镇化建设,协调各市(区)人口分布的合理性等三方面的政策建议。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问题一直是值得重视的问题。随着陕西省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口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合理化,人口整体素质将会不断提高,人口结构将会更加合理化。,结论 analyze,.,END 2015/1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