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月考历史试卷

上传人:浅*** 文档编号:136028297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月考历史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六月月考历史试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小题)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断拓展疆土:如秦人征服巴蜀,开发西南;燕人北击东胡,开辟辽东和辽西;赵人“胡服骑射”,将势力推进到阴山。各诸侯国的疆域变化A拓展了华夏文明的空间 B巩固了周王室势力范围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体现了尊王攘夷的策略2西周由周公开始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的“周礼”。这主要说明“周礼”A植根于原始礼仪和宗教 B源于周公加强皇权的需要C是

2、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D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3“国家”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文献。在今文尚书。周书中,“国家”一共出现过2次,分别出自成王和周公之口其含义与尚书周书中多次出现的“我邦”“朕邦”“我小国”“我王国”“我家”“王家”等大致相同。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专制王权得到强化 B中央集权已经形成C贵族等级秩序森严 D家国同构局面确立4在已知的西周早期墓葬中,按照随葬品的多少、葛室的大小等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但不同类型墓弗中铜器的数量及组合,没有形成一定的比例。以此为证据,可以说明当时A阶级分化不明 B贵族特权被削弱C礼仪尚未制度 D血缘关系的弱化5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与神沟通则依赖于乐,所谓

3、“乐以致神”;到了西周,周公在“制礼”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乐”。这些现象说明“乐”A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 B使王权充满神秘色彩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成为商周联系的纽带6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A中央集权B家国同构C天下为公D官僚政治7剑桥中国史作者引用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的话说,秦始皇自满,不愿意纳谏,犯错误后还不准备改正。秦二世也大致如此,而子婴则软弱和生性孤独。“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材料意在说明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A当

4、权者统治暴虐 B当权者的智能缺陷C秦始皇居功自傲 D体制建设缺乏创新8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赢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与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这实质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B历法为封建政府服务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封建皇权的至髙无上9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A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B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C

5、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D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10“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的太和殿的缩影。”这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民贵君轻 B皇权至上 C以法治国 D天人感应11有学者认为,纵观二十四史,围绕皇位继承人而展开的争斗,几乎是所有宫廷悲剧及大多数朝堂悲剧的源头。由于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这使得各皇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古代中国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君权至上 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12据记载:秦朝在建立之前,

6、领兵作战的都是诸如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客卿等,他们都是临时派遣的,事毕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不设太尉。而秦朝建立后,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这反映出A军权在专制统治中的重要 B太尉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C太尉是有职无权的临时官员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统一13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紫绶,掌副丞相。”在秦代,御史大夫的本职是“典正法度”、“举劾非法”,还掌管制诏和公卿奏章,直接受命于皇帝。这些记载反映出A御史大夫地位实际高于丞相 B汉朝对秦代官制进行了变革C汉代中央集权较秦有所加强 D中央监察满足了皇权的需要14秦朝建立初期推行的“三公九卿”官制,构成了秦朝完整的中枢统

7、治体系,这个体系有的继承了殷周的遗制,有的采用了东方六国之制,而更多的则是对秦国原有职官制度的发展。此材料表明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C政治制度的传承、创新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15钱穆在秦汉史一书中写道:“秦始皇灭六国,一天下,其政治措施之重要,当首推废封建而行郡县。自春秋以来,西周封建旧制,固已曰在崩坏之中,封建制渐崩,即郡县制新推行,三者相因,本属一事。”钱穆旨在说明A春秋时期已普遍推行郡县制 B郡县制的推行有其历史渊源C秦始皇开创郡县制推行全国 D郡县制是土地公有化的结果16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8、。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17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最终推向全国。在郡县制基础上形成上计制度、选官制度、俸禄制度,郡县之下基层组织也有发展,上下一体,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模式。这有利于A宗法关系意识逐渐淡出中国社会B中华政治文化大一统格局的形成C秦王朝对地方监察实现长治久安D察举的选官制度出现和逐步推行18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C分割相权是

9、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19元狩元年,武帝颁布法令:朝廷官员偏袒诸侯,为诸侯牟利益即构成附益罪,处以重刑。据此可知“附益之法”的推行A有利于限制相权 B结束了郡国并行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确保了盐铁官营20汉初严格限制马匹出关,王国欲在关中买马,必须经皇帝批准。西汉初年颁布的二年律令中,有长沙国、鲁国等请求在关中买马并获得批准的令文。这反映了西汉初年A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王国对中央存在军事威胁 D关中地区农耕经济发达21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汉代曾颁布“左官律”,规定在诸侯国任官的为“左官”,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这一做法A限制了诸侯国扩

10、张势力B废除了察举制度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推行了郡县制度22有学者认为宋代为了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真是煞费苦心:一个是在地方官员委派上进行调整,强化对地方的管理,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另一个是强化了科举考试的选拔,扩大人才的来源。这主要反映了宋代()A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B宋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23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行省打破山川形便,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环境之险。但清代学者储大文认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对上述两种观点,下列认识最为合理的是A两种观点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11、B评价标准方法不同则结论不同C两种观点都具有主观性,无参考价值 D均为第二手史料须考古学支持24元朝的行中书省和以前各王朝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性质有所不同,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直接领有路、府、州、县,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A促进了民族融合局面形成 B导致了地方的割据势力的不断膨胀C使元朝的疆域进一步扩大 D便于发挥中央主导性和地方积极性25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

12、。”从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行省的主要职能是A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B为了监视和管理地方C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D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支配之意26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A三公九卿制 B内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一省制27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旨在制

13、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28“宋代的相权自始至终处于兴盛状态,对相权所采取的几项措施都没有对相权产生实质性的削弱作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宋代所奉行的基本国策是以儒治国,是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A封建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削弱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非常突出C科举制发展提高了官员素质D君主未采取抑制相权的措施29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

14、机制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30汉武帝时期,朝廷明文规定,凡经承相、列侯、刺史、郡守等推举,通过考核,委以官职。不久又规定依据人口的数量,按比例推举。上述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A扩大了汉朝的统治基础B缩小了中央选官范围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导致了门阀士族形成31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 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2美国学者克拉克认为:“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两则材料分别A肯定了科举制的重要地位,批判了中国的选官制度B肯定了科举制的重要地位,赞颂了中国学子的执着C肯定了科举制的重要地位,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肯定了科举制的重要地位,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弊端33有学者指出,自秦代确立监察制度以来,单线垂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