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共5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36027656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共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共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共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共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共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共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共5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驻村第一书记事迹材料(共5篇)【篇一】,男,汉族,1974年3月出生,现任省厅财政处副处长。20年6月至20年7月由省厅派驻到县镇庙村任第一书记兼任驻村工作队队长。20年12月,他获得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受到省委宣传部的通报表彰;20年10月20日,被市委市政府授予20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优秀第一书记)称号;20年6月28日,被中共县委授予县20年度先进个人(优秀第一书记)称号;20年被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授予“省脱贫致富带头人”称号;20年10月20日,被市委市政府授予20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优秀第一书记)称号,个人工作事迹分别被西部网、三秦网、农村网、网、门户网、电视台、党建

2、公众号等媒体进行了报道。转变角色摸村情县位于省西南,市北部。全县总面积1970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属国家级贫困县,也是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省厅帮扶的县镇庙村是20年5月由原枣木栏村和原庙村合并形成的行政村。该村村域面积约3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5%以上,耕地面积1040亩,人均耕地1.3亩。全村6个村民小组,265户780人,其中,贫困户32户62人。截至目前,由于自然减员,还有31户贫困户6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想把驻村工作干得好就要沉得下、待得住、能吃苦。为此及时转变个人角色,克服各种困难和不便,以“主人翁”意识开展工作,严格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托村两委会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他改

3、变了在机关坐办公室工作的习惯,在驻村伊始便对照花名册和贫困户分布图,走村串户,吃透村情,深入群众,逐户开展走访工作,积极主动的了解和熟悉每个贫困户的情况。从老百姓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入手,干出实实在在的、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业绩。党建引领指方向一方面重视开展每次“主题党日+”活动,大力倡导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全村党员中形成了向先进典型学习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并推行“党支部+扶贫社+产业大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运营模式,加强了党组织对村集体经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此外,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对扶贫社和资金协会的领导和管理,组织动员贫困户入股扶贫社和资金协会,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增

4、加村积累,通过为贫困户分红、支付劳务工资等方式稳定地提高了贫困户收入。发展产业促脱贫积极引导该村发展土猪养殖产业,使庙村摆脱了“空壳村”的局面。20年12月,40头生态土猪全部出栏,收益达9.3万元,入股的33户贫困户分得红利2.6万元,取得务工收入5.4万元,为扶贫社增加集体积累1.3万元。截至20年9月,78头太香猪相继出栏,出售收入近20万元。他依托村扶贫互助合作社与中蜂养殖大户合作,筹建镇最大的中华蜂养殖繁育示范点。今年2月,庙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养蜂示范基地从开始筹建到5月份分蜂结束,已从原来的120箱发展到了400多箱。通过技术托管,庙村31户贫困户和61村民分别以入股形式加入中蜂产业

5、发展中。20年,通过养蜂场取得收益6万元。他还积极引导该村开展食用菌产业,丰富产业结构,使庙产业发展布局更加合理。已经种植菌筒10000筒,第一批菌筒出菇后,取得收入17000元。驻村期间,为庙村养猪、养蜂、养菌等产业协调资金100万元。给扶贫社带来35万元的收益,两次为贫困户分红累计151025元。产业的兴起不仅可以让贫困户入股分红,有劳动力的贫困群众还可通过参与日常管理和劳动增加收入。积极为民办实事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热心人。在得知五保户张义满摔伤骨折后,他第一时间去探望并协调轮椅;贫困户欧洪奎得重病,及时联系医生治疗并多次去看望等等。一年来,他先后对8户贫困户提出的困难和问题予以协调和解

6、决。他还解决了部分党员和军属的家庭困难。老党员袁继忠家因涉及交通事故纠纷,由此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积极想办法,从各方渠道减轻了其债务负担等等。一年来,他对4户非贫困户提出的困难和问题予以解决。除此之外,他还积极组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逢年过节组织四支队伍给贫困户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和慰问金。联系万隆金剑等3家民营企业慰问贫困群众,联系省文联、天汉秦腔剧团给贫困户开展慰问演出,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怀。20年至20年上半年,在的带领下按照贫困村退出的7条标准,庙村已全部超越,贫困发生率从20年底的8.38%降为1.53%;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为8774元;全村农户安全饮

7、水覆盖率100%;危房改造完成率100%;电力入户率100%;全村道路硬化95%,入户路硬化100%。【篇二】“要不是吉书记,真不知道啥时才能从泥水路走上水泥路。”谈起身边的变化,县镇村乡亲都认为他们的“第一书记”功不可没。不只是路好走了,吉书记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还有很多,大家在致富路上走得越来越稳健。20年,从交通大学派驻到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全村4055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47人,发展难度大。一到村里,便开展入户排查,他的驻村日记上记满了乡亲的“心头事”:行路难、收入低、条件差抽丝剥茧,他和村“两委”班子决定从修好路入手,助力全村好发展、快发展。喇郝线乡道,是全村及邻村出入镇的

8、必经之路,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经过积极争取和不懈努力,不到半年,5公里长的道路完成了维修,4.2公里的村路实现了铺设。交通条件的改善,让乡亲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新向往,更提振了脱贫的信心。乘势而上,在外界的助力下,村部内外环境得以翻新,村民广场亮起来,也热闹起来,村里小学的教学环境也得到大改善。道路通畅了,村容村貌改观了,脱贫也要及时跟进。刚到任时,曾面临全镇小米滞销的难题。他便和交通大学沟通联系,全校教职工购买了1.55万斤小米。还通过微信朋友圈宣传推广、与一电商平台达成销售合作意向,线下线上两条腿走路,帮助种植户搭建起长效的销售渠道。还在村里积极发展林业苗木种植、服装食品加工、清洁能源利用、草

9、块机租赁等项目,村每年都有了6万元的集体经济收益。“乡村振兴发展千头万绪,不仅要有工作热情,还要有好的办法,才能找到好的出路。”现在,利用冬闲,宣传鼓励乡亲们优化种植结构,他说,“只要和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为一名党员,我愿做乡村振兴发展的开路者、铺路石。”【篇三】沿着一条曲折的窄路,驾驶着他的四驱吉普,拉着记者来到半山腰上的芦花鸡养殖场。500多平方米的鸡舍卫生洁净,秋日的暖阳里,600多只壮硕的芦花鸡在四亩多的宽阔散放区或低头觅食,或悠闲散步。“这些鸡全部都是从引进的。一年产蛋的净收入能达到四五万元,加上原有地瓜的收入,一年剩个六七万元不成问题。”40岁的场主马帅告

10、诉记者。市乡村,是由村和程岚村合并而成的大村,面积达16平方公里。村里大部分都是沙壤山地,1080户人家常年靠着地瓜和部分果树生活,增收困难,低保户有37户,低保边缘户近30户。去年5月,从市妇幼保健院来该村担任“第一书记”,几经调研摸索,认识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的今天,农产品必须走绿色生产之路,而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只有与市场精准对接,才能实现应有的价值。于是,找到了一条“双精准”之路。一方面,他引导村民引进先进的覆膜技术和地瓜新品种,生产市场欢迎的优质地瓜,同时,帮助村里的低保边缘户等低收入人群引进芦花鸡,生产纯正的农家鸡蛋和跑山鸡;另一方面,为村民的优质地瓜和鸡蛋对接庞大的孕产妇和婴

11、幼儿市场。“芦花鸡从小到大,吃的都是玉米、豆粕、鱼粉、贝壳粉、麸子等,加上散养区自己活动觅食,公鸡能长到9斤以上,母鸡也有六七斤,鸡蛋和鸡肉是孕产妇的绝佳选择。”走到哪里,都不忘推销“左程家”鸡蛋和大公鸡老母鸡。如今,村绿色地瓜和“左程家”鸡蛋陆续进入包括市妇幼保健院在内的市内各大医院,深受孕产妇欢迎。绿色地瓜增产增收,芦花鸡养殖又“顺便”为村的低收入人群带来额外的收成。一边对接低收入群众和农产品,一边对接城市消费人群,为实现两头精准对接,付出了艰辛努力。村里人都知道有两台车,为落实绿色生产,路好的地方,骑着三轮车走村串屯,路不好的地方,开着吉普车上山下田。而在有限的回城休息时间,挨家医院推销

12、着的绿色地瓜、农家鸡蛋和溜达鸡。“现在大公鸡都到了销售的季节,延迟一天,养殖户就多增加一份养殖成本,必须抓紧啊。”心急如焚。来村的一年半时间,的吉普车基本上成了货车,卖什么拉什么。现在“左程家”鸡蛋已经有了稳定的市场,目前供不应求。为保证标准化生产,帮助村里成立了平伟家禽专业合作社,吸收更多的低收入人群参与养殖,并寻求更优质的蛋鸡品种。“我希望农家鸡蛋能成为村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产业,即使在我离任以后,它也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篇四】农家书屋、国学班、硬笔书法班、英语班眼看就要放寒假了,市大镇前二村小学的孩子们对即将到来的假期充满了期待。“刘书记早就把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安排好了,邻村的好多孩子也要来

13、蹭课呢。”12月17日,前二村村民高兴地对记者说。村民口中的“刘书记”,是省纪委监委下派到前二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20年5月15日,35岁的来到前二村,从那天起,前二村的前街后巷,经常能看见这个年轻人忙碌的身影。到学校去,到村民家中去,到田间地头去,到种植园去浓浓的乡村情结让很快融入村民之中。利用“第一书记”的智力资源,统筹策划成立了“第一书记”讲师团,成员由8名省、市选派的“第一书记”组成。趁着农闲时节,在大镇13个行政村轮流开讲,内容涵盖农村党建、乡村、生活保健、邻里和谐、粮食市场发展等,推动农村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特别关注。在他的倡导下,

14、前二村党支部组织了免费国学班,他带着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练习硬笔书法;从市请来英语老师教孩子们学英语;带领孩子们到中国医科大学参观体验不仅如此,还多渠道征集图书,在村部建起了农家书屋,依靠爱心企业的赞助,在村里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金,给留守儿童联系“一对一”结对帮扶。结合村屯实际,带领村“两委”班子研究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33.3公顷,全部种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米”系列。今年,合作社还拿出一部分水田与企业合作,发展稻田养鸭、养蟹等项目,进一步扩大了村集体收入来源。【篇五】“吕书记,我家母猪要生崽了,到时你来帮着接生啊!”“吕书记,帮我儿子在城里介绍个对象!”初冬的一天,记者

15、走进市区镇村,听着村民们十分热情地与驻村第一打着招呼,言语中饱含着亲人般的温暖。20年夏天,区畜牧局畜产品安全监察所所长被选派到村任第一书记。刚过而立之年的深知肩负担子的沉重,告诉自己得沉下身子真抓实干,才能当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他把压力化为动力,从一件件实事、难事、好事做起,将满腔的爱洒向了村的百姓。看到村里有了可喜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直夸吕书记。思路决定出路,实干决定成效村有337户1137口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1户233口人,8个居民组散居在四沟一岔之间,由于土地贫瘠、交通闭塞,村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撸起袖子、挽起裤角,上山下田找穷根,进家入户访实情,把村民的所思所盼记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对贫困村民,提高了扶贫措施的针对性和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让他们渐渐有了获得感。陈涪菠因父母离异随爷爷奶奶生活,今年高考考上了一本院校,与相关部门联系争取到助学金,又联系爱心企业资助,让陈涪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