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026816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新人教版.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2【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3.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教学重点】1.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2.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4)画出自己

2、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

3、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n)南佚(y)之狐夜缒(zhu)而出共(gng)其乏困阙(ju)秦 秦伯说(yu)逢(png)孙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三、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

4、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四、理清层次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一,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

5、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教师教学用书P162-163),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第二段:临危受命本段以简约之笔,刻画了3个人物。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