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山东省高考语文预测题(十九).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024994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山东省高考语文预测题(十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年山东省高考语文预测题(十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年山东省高考语文预测题(十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年山东省高考语文预测题(十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年山东省高考语文预测题(十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山东省高考语文预测题(十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山东省高考语文预测题(十九).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 2013年山东省高考语文预测题(十九)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垂涎yn联袂mi复辟p穷兵黩武dB剽悍pio叱咤ch膝盖q卷帙浩繁zhC创伤chung聒噪gu 作揖y怵目惊心chD矜持jn贿赂lu修葺q苦心孤诣zh1.C (A垂涎xin 复辟b B叱咤zh 膝盖x D贿赂l 苦心孤诣y)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噩梦蹒跚提纲绿草如茵B.缘由景仰帐簿短小精悍C.嬉笑篷头搅绊攻城略地D.震撼压榨报道陨身不恤2.A (B帐一账 C篷一蓬 绊一拌 D陨一殒)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

2、组是( )(1)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的诗歌作品的。(2)情况很复杂,你不了解一下就大发议论,太主观。(3)这部小说的构思又精巧又严密,真是天衣无缝,。A.品位未免无可非议B.品位不免无可非议C.品味未免无可厚非D.品味不免无可厚非3.A (“品味”是动词,仔细体会、玩味;“品位”是名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不免”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自然或必然导致某种情况出现,有不可控性之意,“未免”主要用来表示对某种情况的评价。“无可非议”指不值得指责,“无可厚非”指不值得过多指责。)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见春花而喜年少,见秋霜而叹白头,见旷野而遥想塞外,见小

3、溪而梦回江南,中国的诗人多是因“物”而缘情的。B.古人对于竹子,有的喜欢,如郑板桥诗中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的不喜欢,如杜甫诗中说“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C.秋日的田野真是五彩缤纷:稻谷的金黄,枫叶的火红,桂花的雪白,竹林的深绿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丰满的和谐。 D.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4C(A项第四处逗号应为冒号,B项第一处引语后的逗号改为分号,D项句尾问号应为句号)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

4、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B我国目前已经限制使用玉米等可食用谷物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鼓励生物燃料产业 “坚持非粮为主”,保证生物燃料的发展既不影响人们的粮食消费,也不同粮食争夺耕地。 C通过成都妇女唐福珍的案例以及其他拆迁致死事件,促使中国顶尖大学的5名法学教授作出罕见的公开表态,呼吁改变一向鼓励开发商暴力拆迁的条例。 D90%以上未得过麻疹和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病人后都会发病,因此这些人应及时接种疫苗,流行期少去公共场所。5B(A句式杂糅;C缺主语,删去“通过”;D“90%以上”存在歧义,指“未得过麻疹”的人还是“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不明确。)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

5、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

6、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

7、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

8、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摘编自沐斋登高)6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

9、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6. C(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

10、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7. C(以偏概全。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

11、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8. D(“相同的”有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

12、,而先生以母乞老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晋江也。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

13、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先生因诣县官,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

14、其利至今。先生名召华,字君实。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故设施未竟,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其议减湖田之赋,华容人将筑祠以报,而先生固止之,此所谓阴德也。虽使其子孙世为三公,岂为过乎?(刘大櫆张复斋传,有删改)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崎岖:山路高低不平B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恤:怜悯C民逋赋,久不能输逋:怠慢D土卑而赋重卑:卑微9.B(A崎岖:跋涉,奔波。C逋:拖欠。“责臣逋慢”,怠慢D卑:地势低。)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B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C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以养尔余年D知福建之晋江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10.C(以,介词,用,拿。A而,表转折关系;表承接关系。B乃,副词,才;副词,反而,竟然。D之,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11. 以下句子中,分别编 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先生出贿付其父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A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