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仰望苍穹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024951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仰望苍穹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仰望苍穹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仰望苍穹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仰望苍穹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仰望苍穹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仰望苍穹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仰望苍穹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一单元 仰望苍穹1 日出(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刘白羽的日出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描绘作者从国外出访归来,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目睹的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并出神入化地将“光彩夺目的黎明”与“新中国瑰丽的景象”相比拟,以一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的日出图,讴歌新生的、光明的社会主义祖国。日出运用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奇景。文中有关日出的五幅图画,前四幅全是铺垫,在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作者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日出奇景,并对此进行充分的、细致的、油画般的描绘它的色彩,它的形态,它的气势,它给人的思索与遐想,笔墨不多却令读者无法忘怀。【教学目标】1了解

2、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把握、学习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写作手法。3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和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教学重点】反复朗读,从中学习层层烘托、步歩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教学难点】学习日出的象征意义。日出(第1课时)【教学建议】1预习字词:自读课文,标出自己认为难读难懂的字词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本课生字词较多,重点字词如下:精辟(p)炽热(ch)晨曦(x)窒息(zh)天穹(qing)衣襟(jn)俯瞰(kn)无羁(j)矗立(ch)迸射(bng)酣睡(hn)黛色(di)2.激情导入:可让学生观

3、看落日时的视频或图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整体感知: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文中描绘了几次看日出?情况怎样?通过学生自读,理清课文思路。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幼时盼望看日出。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4.分析一二部分的内容及作用:(1)“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因为日出富有魅力;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2)作者无缘看日出怎么办?只好读日出: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3)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结果如何?两个看

4、日出的胜地: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在黄山狮子林由于下雨,只得作罢。(4)文章细述两次未见日出的经历,引述海涅、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描写,对后文描写日出起了什么作用?反衬。以未见日出的遗憾反衬意外见到日出的万分惊喜,细述经历,这些心情就更强烈。衬托。海、屠氏的动人描绘既正衬了对日出的渴望,又反衬了未见日出的遗憾。比较。海、屠氏的描写与刘的描写形成比较,见出刘之日出的亲历性和独特性。这样的写法也是散文常见的写法,我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日出(第2课时)【教学建议】1感知内容:齐读有关日出描写的第8段:作者在两次去看日出后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作者对这次

5、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色彩)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 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形状变化)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颜色)2.品味语言:刘白羽先生曾经说过:“要学会观察生活,要锻练敏锐的观察能力,高尔基形容契诃夫的眼睛像镜头,我们就要锻练有这样一双眼睛才行。”再

6、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总结句中用到的修辞手法及传神词语,并体会其作用。这里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理解,交流认识。例如:“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体会比喻的作用。“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体会传神动词“溅”“冲”“迸射”对表达日出时的气势和力量的作用。“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

7、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诞生过婴儿的母亲”来比喻整个宇宙?这个比喻与后面的议论有什么关系?3.理解主旨:文章写于1958年,新中国刚成立9年,全国正处于政治理想的激情中,作者目睹旧中国的崩溃,新中国的诞生,这就犹如从“黑暗”到“黎明”,虽然是写自然现象,实质写社会进程。作者描绘日出,是为赞美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作为那样一个历史时期的散文代表人物,不可否认的是带有那个时代特殊的文学风格,与海涅、屠格涅夫笔下的日出

8、相比,作者更重视景物的政治内涵的挖掘,甚至不惜将自然景物变成政治理念的图解。这种特点在杨朔、秦牧等身上也存在,这也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桐城派散文的创作原则“文以载道”。但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文章构思技巧以及描写手法还是值得揣摩学习的。4写作特色: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1课文中提及过的图片:比如印度科摩林海角的日出、黄山日出等。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到瑰丽、壮观的日出情景,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描写

9、的细致、准确、生动。2课文配乐朗诵。学生的感情是丰富的,他们喜欢的是能引起他们共鸣的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并能很快地接受和理解。播放配乐朗诵的录音带,更容易使学生随着朗诵,沉浸在那灿烂辉煌、雄伟瑰丽的日出景象中,初步感受课文遣词造句的优美,激起学习兴趣。3出示第8自然段重点句。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深入分析语言的妙处,并能有效积累,印象深刻。(三)教学资料要求1简介文中提到的海涅、屠格涅夫、印度科摩林海角的日出、黄山日出等。海因里希海涅:德国著名抒情诗人。著有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代表作:小说集猎人笔记,长篇小说罗亭前夜

10、父与子。摩林海角日出:在印度南端北纬8度处,坐落着素有印度“天涯海角”之称的科摩林角。以科摩林角为界,印度的海域可划为三部分,东边为孟加拉湾,西边是阿拉伯海,南边是浩瀚无边的滔滔印度洋,三股巨大的海水在此汇合,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三色海。著名的科摩林海角最尖端的太阳神庙,每天迎送太阳从海上东升西沉,供人们看海上日出日落时沐浴后祭奠和崇拜。黄山日出:因为黄山是“八百里内形成一片峰之海,更有云海缭绕之”的奇山,所以在黄山既能看到“群峰拱日”的美景,又能欣赏“云海日出”的斑斓。黄山看日出的最佳地点是: 曙光亭、清凉台、狮子峰、丹霞峰、始信峰、棋石峰、贡阳山、光明顶、白鹅岭、石笋峰、玉屏峰、莲花峰、天

11、都峰等处。最好的时间是:春季清晨5时30分至6时,夏季清晨4时40分至5时10分,秋季清晨4时50分至6时20分,东既清晨5时30分至6时。黄山日出最好的观赏点应该是北海的狮子峰或始信峰。2作者介绍刘白羽(19162005),当代作家,党员。北京人。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红玛瑙集芳草集等。1936年在文学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冰天,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3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草原上。翌年春赴延安。抗战期间投身敌后战场,写出五台山下太阳幸福等小说。解放战争时期转战东北,写有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报告文学光明照耀着沈阳等。新中国成立后,在担任文化领导工作的同时,发表了日出长江三日等大

12、量散文通讯。晚年笔耕不辍,写有四部长篇: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2 泰山日出(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本文作者先交代了作者带着好奇的心来观泰山日出,接着对日出之前的云海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由此产生了虚幻而奇特的想象,想象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默默祈祷光明的到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云海活了,而且大放异彩,太阳终于跃出云层,把光明带到了人间。作者为此高

13、声地赞美,表现出心中无比的喜悦。【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3.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教学重点】本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教学难点】如何使读者体会出对旭日光明的描写是表达了对社会光明的渴望。泰山日出(第1课时)【教学建议】1.激情导入。文学家沈从文说:“在现代风景散文里面,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彩的华灿,惟徐志摩一篇泰山日出可说。”确实,徐志摩的散文,感情奔放,不可阻遇。其行文如秋空一缕行云,舒卷自如。其文字如黄昏夕阳,华彩

14、纷呈,瞬息变化。但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徐志摩散文的情感特征,泰山日出这篇散文就体现了徐志摩富于感情色彩的描绘和奇特的想象。2.初读课文,边读边标划生字词。饱饫(y)无餍(yn)醒豁(hu)厚毳(cu)雾霭(i)溟濛(mng)飒飒(s)祈祷(q do)层累(li)蜿蜒(wn yn)驰骋(ch chng)涛澜(ln)四隅(y)浮礁(jio)海句力士(gu)无垠(yn)横亘(gn)消翳(y)3.整体感知。课文已经自然划分成三部分,引导学生再次浏览,概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日出之前的所见所想。第二部分(第9、10自然段):写日出时的景象。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歌颂太阳所带来的

15、光明,表达了心中对日出的礼赞之情。4.研读第一部分。(1)生动的语言。日出前对云海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云海比喻为绵羊,由绵羊联想,引出羊绒、羊角、羊颈的交接。这一比喻很形象地写出了云海的奇观,突出了云海的一种静态的美。(2)丰富的想象。“徐志摩是想像的天才”,美好的景物总是能触发他奇特的想象,诗人站在泰山的最高峰玉皇顶上看“云海奇观”,生发了丰富的想象,他把自己幻想成一个立在大地顶尖的巨人。先对巨人外貌描写,这是一幅立在大地的顶尖,举起双臂的“巨人迎日图”,然后又对巨人等待日出时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描摩。连用了八个带“在”的短语,“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这八句话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形象地表现了巨人迎接东方太阳升起时迫不及待而又一往情深的复杂情感泰山日出(第2课时)【教学建议】1.品读第二部分。(1)日出:第段里是如何写太阳升起的?先是写太阳冲破了种种阻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