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随堂演练 第四单元第3讲 硫及其化合物.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024911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随堂演练 第四单元第3讲 硫及其化合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随堂演练 第四单元第3讲 硫及其化合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随堂演练 第四单元第3讲 硫及其化合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随堂演练 第四单元第3讲 硫及其化合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随堂演练 第四单元第3讲 硫及其化合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随堂演练 第四单元第3讲 硫及其化合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随堂演练 第四单元第3讲 硫及其化合物.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讲 硫及其化合物随堂演练巩固1.(2012浙江温州中学模拟)近期,世界范围内有成千上万个湖泊变为鱼类绝迹的死湖,数以千万公顷计的森林衰败枯萎,大片土地沙漠化将这些现象与频繁降落的酸雨相联系,人们认为,酸雨是肇事主因。某研究小组研究某地硫酸型酸雨的形成,有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三:以上两过程同时存在 为验证上述有关猜想的正确性,收集一定量该地区刚下的雨水进行实验,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若猜想一或猜想三正确,则该雨水加入盐酸后,再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若存在猜想二的过程,则该雨水可能使品红褪色 C.若只存在猜想一的过程,则该雨水的pH随时间延长而增大 D.上述任意一个猜想正确,

2、该地区雨水的pH均小于5.6 【解析】 若只存在猜想一的过程,酸雨为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所致,故其pH不会随时间延长而改变,C项错误。 【答案】 C 2.常温条件下,将气体通入一定量NaOH溶液中,所得溶液呈中性,关于该溶液的判断错误的是( ) A.该溶液中溶质一定为与 B.溶液中c=cc C.溶液中离子浓度最大的是 D.向该溶液中加入氯化钾固体,溶液依然呈中性,且有c=c 【解析】 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溶液中主要溶质有五种可能:亚硫酸钠和氢氧化钠(碱性);亚硫酸钠(碱性);亚硫酸钠与亚硫酸氢钠(可能呈中性);亚硫酸氢钠(酸性);亚硫酸与亚硫酸氢钠(酸性)。所以溶质主要成

3、分为亚硫酸钠与亚硫酸氢钠。依据电荷守恒有ccccc,中性溶液中cc得ccc,B错误,C正确;向该溶液中加入氯化钾固体,电离生成的 、Cl与溶液中各离子均不反应,所以溶液依然呈中性,且有cc。 【答案】 B 3.(2012河北衡水中学一调)鉴别和蒸气,下列实验不可行的是( ) A.溶于水 B.通入 C.通入溶液 D.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 【解析】 和蒸气分别溶于水前者得到无色溶液,后者得到橙红色溶液;分别通入前者不溶解,后者溶解且得到橙红色溶液;分别通入溶液,前者无明显现象,后者出现浅黄色沉淀;二者都具有强氧化性,都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答案】 D 4.(2012山西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诊

4、断)将通入溶液并不产生沉淀,而通入另一种气体后可以产生白色沉淀。则右侧Y形管中放置的药品组合不符合要求的是(必要时可以加热)( ) A.大理石和稀盐酸 B.CaO和浓氨水 C.Cu和浓硝酸D.和双氧水 【解析】 因盐酸酸性强于亚硫酸,故将通入溶液并不产生沉淀,若同时通入碱性气体氨气则可得到亚硫酸钡沉淀;通入氧化性气体可得到硫酸钡沉淀,二氧化碳既不属于碱性气体,也不属于氧化性气体。 【答案】 A 5.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白色粉末,为确定其是否被氧化及其成分,元素分析表明粉末中K和S元素的质量比为3916,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根据元素分析结果推测该粉末为纯净物 B.将粉末溶于水,加入氯化钡溶

5、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粉末中含有 C.将粉末加入盐酸中,产生气泡,证明原粉末是 D.将粉末溶于水,加入氯化钡溶液和过量盐酸,有白色沉淀和气泡生成,证明原粉末中是和 【解析】和中K和S元素的质量比均为3916,故不能推测该粉末为纯净物,A错;加入氯化钡溶液,也可以生成白色沉淀,B错;将粉末加入盐酸中,产生气泡,只能证明原粉末中含有错。 【答案】 D 6.(2012山西沂州四校联考)下列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对应的图形相符合的是( ) 【解析】 粉末加入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O,应该一开始就有气体生成,A项错误;气体通入氯水中,发生反应有强酸生成,酸性增强,溶液pH应先减小,B项错误

6、;NaOH溶液滴入溶液中一开始就生成沉淀,C项错误;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生反应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导电能力减小,当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时,又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导电能力又增大,D项正确。 【答案】 D 课后作业夯基(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2浙江东阳中学阶段测试)下列有关化学与生活、工业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工业生产玻璃、水泥、漂白粉及用铁矿石冶炼铁,均需要用石灰石为原料 B.CO会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可将中毒病人放入高压氧仓中解毒,其解毒原理符合平衡移动原理 C.2011年

7、5月份起,面粉中禁止添加、过氧化苯甲酰等增白剂属于碱性氧化物,过氧化苯甲酰属于有机物 D.固体煤经处理变为气体燃料后,可以减少和烟尘的排放,且燃烧效率提高,有利于”节能减排” 【解析】 属于过氧化物,过氧化物不属于碱性氧化物,C项错误。 【答案】 C 2. (2012安徽黄山高三七校联考)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 B.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符合”低碳经济”战略 C.海轮外壳上镶入锌块,可减缓船体的腐蚀 D.酸雨就是pH 7的雨水,主要是由大气中的、等造成的 【解析】 酸雨是pH 5.6的雨水

8、。 【答案】 D 3.(2012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阶段测试)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质量报告的各项指标中,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碳的指数 B.燃放烟花爆竹时的主要污染物是CO、烟尘等物质 C.含氮、磷合成洗涤剂可以被细菌分解,故不会导致水体污染 D.汽车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颗粒物等,严重污染大气 【解析】 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也不出现在空气质量报告中,A、B项错误;含氮、磷合成洗涤剂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C项错误。 【答案】 D 4.(2012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阶段测试)一定物质的量的与NaOH溶液反应,所得产物中含和物质的量之比为35,

9、则参加反应的与NaOH物质的量之比为( ) A.811B.35 C.12D.188 【解析】 根据Na、S元素原子守恒即可求出。nn(NaOH)=n(S)n(Na)=(3+5)11。 【答案】 A 5.(2012广东陆丰龙山中学月考)下表中,对陈述、的正确性及两者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 选项 陈述 陈述 判断 A 工业生产硫酸用水吸收 可与水反应 对;对;有 B 和混合后可用于漂白纸浆 和都有较好的漂白作用 对;错;无 C 金属钠具有强还原性 高压钠灯发出透雾性强的光 对;对;无 D 铁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铁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 对;对;有 【解析】 工业生产硫

10、酸是用98.3%的浓硫酸来吸收的,因为这样可防止生成大量酸雾,吸收效果更好,A项错误;和混合后在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不具有漂白性的硫酸和盐酸,B项错误;铁是地壳中含量仅次于铝的金属,D项错误。 【答案】 C 6.(2012安徽皖南八校一联)2011年7月16日14时25分,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厂区内1 000万吨常减压蒸馏装置换热器发生泄漏,引发大火,所幸的是无人员伤亡。下列有关此次事故描述错误的是( ) A.一个国家石油化工生产水平常用聚乙烯的产量来衡量 B.本次大火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可能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应该进行环保监测 C.事故处理中的消防水全部排入应急池中,避免了对周边海域的

11、污染 D.石油化工生产中用减压蒸馏装置主要是生产轻质油 【解析】 一个国家石油化工生产水平常用乙烯的产量来衡量,而非聚乙烯,A项错误;减压蒸馏的目的是降低沸点,故石油化工生产中用减压蒸馏装置主要是生产轻质油,D项正确。 【答案】 A 7.(2012河北正定中学)向红色溶液X中通入气体Y,溶液逐渐褪色,下列对X、Y的推断正确的是( ) A.若X为品红溶液,则Y一定为或 B.若X为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则Y可能是 C.若X为含KSCN的氯化铁溶液,则Y一定为HI D.若X为含硫酸氢钠的紫色石蕊溶液,则Y可能为 【解析】 臭氧也具有强氧化性,能将品红溶液漂白,A项错误;若X为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通

12、入酸性气体或强氧化性气体都能使之褪色,B项正确;若X为含KSCN的氯化铁溶液,通入还原性气体将还原为或通入强氧化性气体将氧化都能使之褪色,C项错误;不能漂白石蕊,D项错误。 【答案】 B 8.(2012浙江东阳中学阶段测试)通入足量稀溶液中,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但立即又变为棕黄色,这时若滴入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针对上述一系列变化过程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中,最终被还原的是 B.从上述过程中可以得出结论,氧化性:稀硫酸 C.上述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难溶于水的气体 D.假设通入的完全反应,则同温同压下和逸出气体的体积比为11 【解析】 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是将还

13、原为但立即又变为棕黄色,是因为在酸性条件下又将氧化为同时产生NO,故最后被还原的是、B、C项正确;逸出气体为NO,根据电子守恒通入的和逸出气体的体积比为32,D项错误。 【答案】 D 9. (2012安徽合肥一中高三段考)向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KI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变为棕色。向淀粉KI溶液中通入气体,溶液无明显变化。则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白色沉淀是棕色溶液含有 B.滴加KI溶液时,转移2 mol 时生成1 mol白色沉淀 C.通入时与反应作还原剂 D.上述实验条件下,物质的氧化性: 【解析】 溶液和KI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白色沉淀是CuI不是错;B项,铜由+2变为+1

14、,因此转移1 mol 生成1 mol CuI沉淀,B错;与反应作氧化剂,C错;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原则,可知D是正确的。 【答案】 D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活性炭、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原理不同 B.同温同压下,两份相同质量的铁粉,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和稀硝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不相等 C.将气体通入溶液中至饱和,未见沉淀生成,继续通入则有沉淀生成 D.将足量通入NaBr、NaI的混合溶液中,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剩余的固体物质成分为NaCl 【解析】 活性炭、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其原理分别为吸附、化合成无色物质、强氧化性,A项正确;铁粉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和稀硝酸反应,前者生成氢气,后者生成一氧化氮,根据方程式可知生成的气体体积相等,B项错误;C项中通入得到硫酸钡沉淀,正确;D项反应后得到氯化钠和溴单质、碘单质,加热蒸干时溴挥发、碘升华,最后只得到氯化钠,D项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50分) 11.(10分)(2012北京顺义中学阶段测试)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在常温下某非金属氧化物形成的未知气体的成分。该小组成员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持续通入发现浑浊又变澄清,由此该小组成员对气体的成分提出猜想。 【提出猜想】 猜想1 ; 猜想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