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科学技术》文字素材1 华东师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024823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科学技术》文字素材1 华东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科学技术》文字素材1 华东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科学技术》文字素材1 华东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科学技术》文字素材1 华东师版.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技术籼型杂交水稻发展历史 机插单季杂交籼稻(图1)籼型杂交水稻的诞生1981年,袁隆平等发明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得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发明奖特等奖。因为这项发明使中国的水稻育种技术跃居国际领先地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作为中国第一项农业技术转让美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称袁隆平取得的成果是继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称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 所谓杂交水稻,是由两个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水稻品种或类型,一个作母本,一个作父本,经有性杂交以后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杂合体。这种杂种的第一代,在生产优势、适应性及经济

2、性等方面胜过母本和父本,这种现象称为杂交优势。 杂交优势的利用,早在中国秦朝就有记载,生产上也有成功的应用。 1763年,柯路德开始对杂种优势现象进行观察研究;1866年,孟德尔根据豌豆试验,首次提出杂种活力一词;1876年,达尔文提出杂种优势是由于两性因素具有某种程度的分化所致;20世纪初,美国科学家沙尔提倡种植杂种玉米,19361945年间,美国大力推广;中国自50年代起开始广泛推行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的品系选育和制种技术。但是,水稻杂交育种方面的研究一直是薄弱环节。 机插单季杂交籼稻(图2)直到60年代,农业科技界仍然不敢想象能在生产中利用杂种优势。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即雌雄同花,人工

3、杂交制种困难。1960年春,当时是湖南省黔阳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在进行早稻常规育种试验时,他发现一颗性状优异、穗大粒饱的籼型水稻植株。他将这一植株的成熟种子收藏起来,第2年春,播在试验田里。不久,长起来的植株越来越参差不齐,后来,稻苗扬花、灌浆、抽穗了,但是没有一颗植株的性状能超过它们的前代。仔细分析后,袁隆平意识到他所发现的那棵特别优异的植株是一颗天然杂种。 根据这一发现,袁隆平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既然天然杂种水稻具有第一代优势,就应该通过杂交途径让这一优势为生产服务。1964年,袁隆平在中国首先开始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那年7月5日,经过连续14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手持放大镜,不停地观

4、察,袁隆平终于在茫茫稻海里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水稻。他小心地把这株稻子移栽到试验盆里,并用别的水稻花粉和它杂交,使它留下种子,成功地繁殖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稻种。同年,他又发现了两株雄性不育株。第2年,他又发现了4株雄性不育株。 在两年观察实验的基础上,1965年冬,袁隆平写出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他用科学的实践证明,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他同时预言,利用杂交水稻的第一代优势,将给水稻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他的论文和预言,引起了国家科委的极大重视和支持。 自1964年发现第一棵雄性不育株后,袁隆平连续奋战6年,先后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组合进行多方面的探索,然而效果却不理想。他

5、们又通过细致的总结,反复思考,发现远缘杂交具有遗传优势。于是,他们决心用野生稻再进行研究。 1970年,袁隆平和助手到海南岛寻找野生稻。10月23日,在崖县南红农场荔枝沟村的一片沼泽地里,他们找到了一大片野生稻,并从中发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他们对这棵野生稻进行了精心培育。第2年开春,野生稻分孽后,他们把它分成48株。为了给野生稻授粉,他们连续蹲在田里等候着每朵稻花的开放。每开一朵花,就授一次粉,一共花了4天时间给63朵花授完了粉。最后,他们成功地收下了少量而珍贵的种子。袁隆平给它取名为“野败”。这一重要成果,为杂交稻种的选育成功,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随着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研究已逐步推向了全国。

6、 1971年,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全国农业22个重点项目之一。 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在中国正式培育成功。在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后,科技人员又突破了繁殖制种这一难关。本来,其他一些国家研究杂交水稻优势比中国早,但一直未能用于生产,其原因除了没有培育出稳定的不育系和强优恢复系外,其繁殖制种没有过关,也是重要原因。制种中的难题是父、母本开花期往往不能相遇,授粉十分不便;而且,有的母本穗子有包颈现象,穗抽不完全。因此,开始每亩只能制种10多斤,这样不仅成本高,且有碍大面积推广。针对这个问题,科技人员和制种人员,经过反复研制,使制种产量在短短几年迅速提高到每亩100多斤。繁殖制种和栽培技术问题的解决,使杂交水稻很快用于生产,迅速大面积在全国推广开来,从而产生巨大效益。- 2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