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平面向量的知识梳理及典例分析学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024779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 平面向量的知识梳理及典例分析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数学 平面向量的知识梳理及典例分析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数学 平面向量的知识梳理及典例分析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数学 平面向量的知识梳理及典例分析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数学 平面向量的知识梳理及典例分析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 平面向量的知识梳理及典例分析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 平面向量的知识梳理及典例分析学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面向量的知识梳理及典例分析1. 向量的概念 (1)定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向量可以用字母a、b、c等表示,也可以用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字母表示,如(A为起点,B为终点) (2)向量的大小(或称模):也就是向量的长度,记作| (3)向量的两个要素:大小和方向 (4)零向量:长度为零的向量,记作0 (5)单位向量:长度等于一个长度单位的向量 (6)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也叫共线向量)规定0与任何向量平行 (7)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记作a=b (8)相反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叫相反向量 2. 向量的运算 (1)向量的

2、加法 (3)实数与向量的积 (4)平面向量基本定律:如果e1和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该平面内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我们把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向量的数量积、定比分点和平移: 1.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定义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b,过O点作,则AOB=()叫做向量a与b的夹角,其中,当且仅当a、b同向时;当且仅当a、b反向时,;如果a、b的夹角为90,则称a垂直于b,记作ab。a、b是两个非零向量,它们的夹角为,则称数叫做a与b的数量积(或内积),记作ab,即。规定:;当ab时,则ab=0ab的几何意义:ab等于a的长度与b在a的方向

3、上的投影的乘积 (2)性质:设a、b是两个非零向量,e是单位向量,于是有当a与b同向时,;当a与b反向时, 2. 线段的定比分点 (1)定义:设P1、P2是直线l上的两点,点P是l上不同于P1、P2的任意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使,叫做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 (2)关于的确定:当点P在线段内时,称点P为线段的内分点,此时,并且当点P在线段的延长线上时,称点P为线段的外分点,此时b”就没有意义,而|a|b|才是有意义的。易混点2平行向量与两线段平行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我们规定0与任一向量平行,由此定义可知,平行向量主要是看它们的方向,并没有考虑它们的大小。 两向量平行与两线段平行

4、不同:两线段平行,则这两条线段不能在同一直线上;而两向量平行,则表示它们的有向线段可以在一条直线上。 向量a与非零向量b平行(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实数使得。 若b为0,则b与任意的a都平行,当时,这样的是不存在的。即在b=0时,是a/b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 在坐标表示下,设,则的充要条件是。易混点3平行向量与相等向量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即共线向量,并且规定0与任一向量平行,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规定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 平行向量不一定相等,但相等向量一定是平行向量,即向量平行是向量相等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易混点4数字0与零向量 数字0是一个既非正数又非

5、负数的数,0是唯一的方向不确定的向量,且|0|=0。易混点5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 点的坐标与向量的坐标是有区别的,平面向量的坐标与该向量的起点、终点坐标有关;只有起点在原点时,平面向量的坐标才与终点坐标相等。相等向量的坐标是相同的,但起点、终点的坐标可以不同,如M(0,1),N(5,8),;,R(4,9),虽然,但M、N、Q、R四点的坐标各不相同。易混点6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a、b的乘积ab (1)从形和数两方面看,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是一个向量的长度乘以另一个向量在其上的射影;从坐标形式上看,若设,则,因此两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数量,而不是向量。 (2)从运算律上看,实数的积满足结合律,即,但向量的

6、数量积不满足结合律,即。因为和都是实数,表示一个与a共线的向量,表示一个与c共线的向量,而a与c并不一定共线。非零实数满足消去律,即;但对向量的数量积则不成立,即。 (3)并不能导出a=0或b=0,可导出如下四种可能:;。而实数运算里ab=0,则a与b中至少有一个为0。易混点7两个向量的夹角与两条线段的夹角 两个向量的夹角是从同一点出发的两个向量所成的较小的非负角,范围是0,。 两条线段的夹角的范围,是直线l1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l2重合时的锐(直)角。易混点8两个非零向量平行、垂直的坐标表示 设,则易混点9点平移与向量平移 平移公式(其中(x,y)表示平移前的坐标,(x,y)表示平移后的坐标

7、,(h,k)表示平移向量的坐标)。 揭示的是点沿着向量平移后,前后坐标的变化关系,向量平移不适合于平移公式,但向量的端点的平移满足平移公式,因为向量平移后仍然与原向量相等。【典型例题】 例1. (2003全国)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动点P满足,则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剖析:上的单位向量,上的单位向量。 答案:B 解析:设上的单位向量,上的单位向量则的方向为BAC的角平分线的方向(如图所示) 又 而 点P在上移动 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内心,故选B。 点悟:本题用到了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及向量共线的充要条

8、件。 例2. (2005全国)已知向量,且A、B、C三点共线,则k=_。 剖析:依据三点共线的条件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 答案: 解析:解法一: A(k,12),B(4,5),C(,10) 又A、B、C三点共线,故 解之得 解法二: A、B、C三点共线 共线 解得 解法三: A、B、C三点共线 而 解之得解法四:A、B、C共线C是AB的定比分点,设C分AB的比为 则 即C分的比为 由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得 点悟:本题四种解法均是以三点共线为线索,寻求关于y的方程而解之。 解法一借助直线斜率公式,是一种较简便的方法; 解法二利用了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的向量式,引入了字母; 解法三利用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的

9、坐标式,简捷明快; 解法四则应用有向线段定比分点坐标公式,运算量适中,值得注意。运用以上各方法,可解决由三点坐标判断三点共线的问题。 例3. ABC中,AB=5,AC=5,BC=6,内角平分线的交点为O,若,求实数与的和。 剖析:本题考查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应用 解析:如图所示,AB=AC=5,由已知D为BC的中点,由角平分线定理知 于是 又 点悟:要注意平面几何中公式、定理的应用。 例4. 已知,且存在实数k和t,使得,且xy,试求的最小值。 剖析:运用向量的坐标运算与的充要条件先求得k关于t的关系式,再将k关于t的关系式代入代数式后,利用求函数最小值的方法求解。 解析: 注意到 故有 由题设

10、有,即 即 将 代入上式,得 于是 故当时,有最小值 点悟:本例是向量函数应用的典例,首先由向量的数量积,结合垂直关系建立k与t的函数关系,再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问题,一般来说,凡与垂直有关的问题可用向量的数量积来解决。 例5. 如图所示,已知ABC的三顶点坐标分别为A(1,1)、B(5,3)、C(4,5),直线l/AB,交AC于D,且直线l平分ABC的面积,求D点坐标。 剖析:本题是平面几何知识与定比分点公式的综合应用题,应先确定D分的比,再利用公式求解。 解析:设直线l交BC于E,依题意, 又因为 故 所以CD:CA=1:,CD:DA= 即点D分的比为 设D的坐标为(x,y),由定比分点公式

11、得 D点坐标为 点悟:求解定比分点坐标的关键是求出定比的值,求的值除注意的符号外,还常常用到平面几何知识,如相似形的性质、比例线段等等。 例6. 在ABC中,求B及c。 剖析:本题考查解三角形,主要依据是正、余弦定理 解析:解法一:由正弦定理得 ab B有两解得B=60或B=120 当B=60时, 当B=120时,C=A=30 解法二:由余弦定理得 化简得 解得 当时, B=60 当时, C=A=30 B=120 点悟: 1. 在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题时,一定不要忘记三角形其他的有关性质,也就是不要忘记隐含条件。 2.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可能会出现一解或两解或无解的情况。 已知a、b和角A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况为: (1)A为锐角时,情况如图所示中 (2)A为直角或钝角时,情况如图所示中 以上类型可通过正弦定理判断,若用余弦,则结合方程求解,往往计算量较大。 例7. 在ABC中,若sin2A+sin2C=sin2BsinAsinC (1)求B的大小; (2)求函数的值域。 剖析:利用已知条件直接求B的三角函数值困难,因此可用正弦定理将角化成边,求出B的余弦值即可。 解析:(1)由正弦定理将已知变形为: 又因为,所以B=1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