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探究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

上传人:zhuma****mei2 文档编号:136018719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实验探究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化学实验探究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化学实验探究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化学实验探究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化学实验探究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实验探究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实验探究论文》-公开DOC·毕业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实验探究论文探讨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改进方法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科发展的生命源泉,在九年级的启蒙化学教学中起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清晰、生动、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使用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近7年,化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常常会有一些有毒的物质参加反应,若处理不当,对环境会造成污染。针对这一问题,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创新,对实验进行绿色化设计。下面谈一谈在教学过程中对个别化学演示实验探究的一点改进。案例1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氢气流吹肥皂泡。【实验

2、35】球形管里装有碱石灰干燥剂。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或洗涤剂溶液),控制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到一定大时,轻轻摆动导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观察现象。在教学中笔者作了如下改进:将胶头滴管顶部用剪刀剪去直径约为1cm的小孔,然后把胶头套入导气管。取蒸发皿一只,放入少量洗发精液,加少量水稀释,将导气管伸入蒸发皿中蘸取洗发精液,开大氢气流,(此实验最好用启普发生器)可连接吹起氢气泡若干个。优点:氢气不需干燥,蘸取一次洗发精液,可连续吹起直径58cm的氢气泡46个,且气泡能自动脱离上升。案例2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实验66】需要配制紫色的石蕊试液,但用市售石蕊所配成的石蕊试液往往色泽偏

3、蓝,不便使用。如何把偏蓝色的石蕊试液调配成紫色石蕊试液?方法是用饱和co2水溶液来调配。步骤是:在配得偏蓝色的石蕊试液中,逐滴加入饱和co2水溶液,直至石蕊液变成紫色;如果所配的石蕊试液量较多,可以在这种石蕊试液中缓慢(逐个气泡)通入co2,直到石蕊液变成理想的紫色为止。案例3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金属活动性顺序”活动与探究中: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按课本中图813所示的方法去实验,不论cuso4溶液的浓度有多大,即使是饱和的,也不论cuso4溶液的温度有多高,即使是在煮沸条件下,光亮的铝条较难把cu置换出来,更不用说是形成铜树。

4、不过,如果在cuso4溶液中加入少量可溶性盐酸盐(如食盐、氯化钾等),即向cuso4溶液中添加少量cl-,反应就会迅速被启动,可在10 min之内形成如图所示那样漂亮的铜树。同理,zn与稀h2so4反应制h2,如果反应速率慢,一般是先把zn粒用cuso4溶液处理,其实最简单的办法是在稀h2so4中加入半药匙食盐(向反应溶液中提供cl-),产生h2的速率就会奇迹般地快起来。案例4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生成物的检验。有的化学实验过程中,因为操作步骤的不严密,可能导致产生错误的理解,对实验的操作程序及步骤进行改进,使实验过程更加简捷,实验步骤更加合理,就需要根据具体情

5、况适当改进一下实验过程。例如:co2与ca(oh)2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naoh反应无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在此探究活动中,学生设计的众多方案中有这样一例 :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将co2与naoh反应,在反应后的溶液里滴加hcl,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但是对这样的设计方案过程中是否严密的问题,也有人提出了疑问:因为co2也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同样含有co32-,怎么知道是na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还

6、是h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怎么消除h2co3的影响?所以将实验过程做了一点改进:先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使h2co3分解,再滴加hcl。经过改进,这个实验方案变得完整,实验证明,加热后,再滴加hcl,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使实验解除了疑问,排除了干扰,获得了准确的结论。案例5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中,增加了白磷在热水下面通氧气燃烧以证明燃烧的条件需要空气或氧气实验。作为探究性实验,提供给学生进行操作,该实验的目的是得出可燃物燃烧时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但是该设计有三个弊

7、端: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会产生偏磷酸有剧毒污染大。易燃物着火点低,处理不好也不安全。向热水下通氧气时,水下白磷会到处“乱跑”。部分白磷会浮上水面燃烧,也有不安全隐患存在,易造成实验失败,不易学生形成正确的实验结论,针对这些,对此实验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和改进。改用以下几种方式较好。红磷、白磷着火点比较:将吸干水的白磷、红磷加入试管内,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再将试管同时浸入热水里,让白磷在试管内安全的燃烧。红磷不会燃烧。取出盛红磷的试管留待下一班的学生做相同实验。如:(1)实验装置图(2)实验操作过程如下:取大小相同的两只带有刻度的试管(20mm200mm),用带有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用

8、乳胶管再联接一段导管,并用弹簧夹夹紧胶管。实验时分别将质量大约相等的红磷、白磷(如同黄豆粒大小)放入试管底部,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取一个500毫升的大烧杯,注入400-450毫升的开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同时把两只试管也放入水中(可以用试管夹或者铁架台同时固定)。观察到:实验进行不久,装在试管里的白磷就产生白烟,开始燃烧,而水中的白磷和试管中的红磷并没有燃烧。取出两只试管,向水中不断地通入氧气(接触白磷),发现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将两只试管的导管分别插入加有品红的水中,打开弹簧夹,水向装有白磷的试管中倒流,水正好约占试管容积的五分之一。用两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深入两只试管里,发现装有红磷的试管中的

9、木条继续燃烧,装有白磷的试管中的木条熄灭。(3) 改进实验的优点:减少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实验的成功性大,避免白磷燃烧引发红磷燃烧。不仅证明了可燃物燃烧时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同时证明空气并不是单一的一种物质,而是混合物,也证明了氮气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可以启发学生大胆创新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案例6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中。按照教材中的安排,首先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向燃着阶梯形蜡烛的烧杯中倒,有时总会出现问题,要么上面燃着的蜡烛先熄灭,要么集气瓶的二氧化碳倒完了,蜡烛都不熄灭。针对这些问题,我对该实验作如下改动,实验成功率便较高。如:

10、图1用一个小塑料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往燃着阶梯形蜡烛的烧杯里倒时,顺着烧杯壁慢慢往下倒,实验成功率较高。因小口瓶口较小,更便于让二氧化碳气体顺杯壁流下,而不会冲到高层蜡烛上,使其熄灭。如:图2在烧杯内放一个两边带钩的小铁片,铁片离杯底有一段距离,这样把两支燃着的蜡烛与倾倒二氧化碳的一边分开,这样倾倒二氧化碳时,不用担心倒到高层蜡烛上使其熄灭,成功率也较高。如:图3在烧杯中放一个普通漏斗,把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顺着漏斗倒下,这样二氧化碳顺着漏斗向下,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另外,在成功的演示实验现象操作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小窍门:如:第八单元课题二“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观察与思考”实验教学中,教师

11、在操作实验时往往选择在试管中对不同金属与酸逐一进行实验,让学生逐一观察现象,最后讨论得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于几个实验不是同时进行的,没有同样条件下的对比性,让学生通过实验去对比总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难度较大。对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取四只试管,分别放入镁条、锌粒、铁钉和铜片,再加入稀盐酸,使四种金属同时接触酸液,实验现象更具有说服力,而且操作更加简单。课题二“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的“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活动与探究”实验中,要求往盛有硫酸铜溶液的小烧杯中加入几枚新铁钉,观察实验现象,推测铁与硫酸铜发生的反应。如果对铁钉数量及稀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分数把握不适当,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很难观察到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描述。经过多次试验,实验不理想的原因可能是:铁钉数量少、硫酸铜质量分数过大,这些因素的存在可能都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因此,要保证该实验现象明显必须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铁钉数量足够,并尽可能用小铁钉;二是硫酸铜溶液质量分数不能过大,这样操作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总之,化学实验所起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从事化学教育人员都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